目前分類:Feminism (38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女人除非套上了婚姻的枷鎖,或是自甘喪失地位,要不然是不可能生育。如果說女人願意接受人工受精,這不代表她不想和男人交歡,而是她希望社會可以讓她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生育與否。還有一點是,合格的托兒所、幼稚園頗為不足,她只要有孩子,就會妨礙到她的生活;她如果要繼續工作,只有把孩子付給親戚、朋友或女僕一途。女人往往必須犧牲事業、照顧子女,或是乾脆不生育,她只能痛苦地在這兩件互相抵制的事之間做選擇。
- 女人之所以顯得脆弱、常有神經質的表現,原因在於心理因素,獨立的女人在工作和天職之間為難,如果她以讓步、犧牲為代價,求得平衡,她就永遠除於緊張狀態、壓力重重。那些必須由女人全部承擔的義務,以及她們面臨的種種矛盾掙扎,讓她精疲力竭。女人一直都處在這樣糾擾不安的處境中,投入職業生涯時,還要肩負傳統女性的重擔,受其奴役。同時,客觀情勢依然不利於女人。對剛跨入對女人有敵意的社會的新人來說,要開闢自己的道路勢必困難重重。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處於附庸地位的女人受到的詛咒是,她不許有任何作為,所以她才會殷殷切切地藉著自戀的表現,或藉著愛情、宗教追尋自我的存有而落得徒勞無功。別以為有選舉權又有工作,就能讓女人完全獲得自由;事實上,工作在目前並不是自由。只有在社會主義的世界中,女人才能在取得前一步的自由之後再取得下一步的自由。目前,絕大多數的勞動者都受到了剝削(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如此)。從另一方面來看,目前的社會結構也沒有隨著女人地位的演變而調整;這個始終屬於男人的世界到現在還是保持著原來的面貌。
- 女人可以藉著獻出身體,併入擁有特權階級的上流社會,自己並不需要有任何作為,對年輕女孩來說,這實在是無法抗拒的誘惑;她工資微薄,而為了維持社會認可的生活水平卻會有極大的開銷,所以她勢必要靠賣弄風情,釣個男人來養活她。女人要滿足做為女人的慾望,只能和男人談情。女人因此受到雙重的奴役 : 工作的奴役,以及男性保護者的奴役。另一方面,經濟能夠獨立自主的女人,在精神上、社會上、心理上的處境不見得等同於男人。她背負的過去和男人的完全不同,而且社會看待她的方式也和看待男人不同。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愛情」這個字對男人和女人來說意義不同,所以彼此之間常有嚴重的誤解。男人心裡希望的是能將女人據為己有,兼併她,他愛的女人不過是他追求的各種價值中的一種,他們希望她能併入他們的存在。相反的,對女人來說,愛情是徹底的棄絕自我,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主人。
  - 拜倫 : 「愛情不過是男人生活中的一項活動,對女人來說卻是她全部的人生。」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所有的愛必然是二元性的,會有個主體跟客體。
  - 做為主體,她總是遭到挫折。從小,她就不像男孩有個以陰莖來表現的「別的自我」,稍長,她具有主動攻掠力量的性慾也從未能得到滿足。尤其是,她向來不許從事男性的活動。她東忙西忙,實際上卻什麼也沒做。女人無法藉著計畫和目標來實現自我。正因為她無法探觸任何一個重要事物,所以她讓自己成為最重要的人。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千百年來,女人的處境雖然有些表層的改變,但裡子其實還是一樣的,界定了所謂女人的「特徵」 : 她「沉溺在閉縮的存在內向性中」,她性格矛盾,謹慎小心,器量狹小,沒有求真求實的觀念、求精求確的概念,缺乏道德意識,是卑鄙的功利主義者,愛撒謊,愛裝模作樣,自私自利……這些指控不能說全錯,只是這些表現,並非女性天生、荷爾蒙、大腦先天機能所造成,而是她的處境留下的深深刻痕。(換句話說,一旦男人用一樣的方式被教養長大,被環境要求一樣的事情,他們也會有一樣的表現)
- 有人會以「女性的世界」來和男性的世界相對立,不過必須再次強調的是,女人從來沒有共同建立起一個獨立而封閉的社會;她們一向被納入由男人統轄的社會群體中,她們僅處於附屬地位。女人處境的矛盾也就在此,她們一方面屬於男性世界所有,同時又處在與男性世界對立的界域裡。女人自己也認為這個世界完全是屬於男性的;男人製造它、支配它、統治它;至於女人,從來不認為自己對這個世界有責任;她勢必比男人低下、依附於男人,從來不知怎麼訴諸拳頭、使用蠻力,體認到自己是被動的。女人天生就該聽命、尊崇他人,沒有能力以思想、行動採取真實。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因為女人被自己的雌性生殖功能所囚,和男人相較,她生命發展的歷程會遭遇更多阻礙,更可能時時中斷。女人人生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過程都是粗暴而艱險;青春期、初次性經驗、更年期,這些過階段的激變對她的影響非常深刻,比男人的情況為甚。對社會和對她自己來說,性吸引力與生育能力為她的存在取得了正當性,讓她得以享有幸福,而一旦面臨老化,她便喪失了性的吸引力,也不能再生育,然而占去她成年後一半時光的人生,卻沒有了未來。
- 正處壯年的男人投入遠比愛情重要的事業、活動中;他對性愛的熱情已經不像年輕時那麼強烈;而且因為他並不需要表現出客體被動的特質,他面容與身體的衰老並無損於他的吸引力。相反的,女人通常到三十五歲左右才克服了所有的壓抑心理,在性方面完全綻放,她的肉體慾望在此時最為強烈,她最希望能滿足自己的慾望;和男人比起來,她更把希望寄託在她做為女人的價值;為了保住她的丈夫、她的工作、為了讓自己受到保護,她都必須讓自己討人歡心;她要探取這個世界,必然要以男人為中介,所以要是她再也吸引不了男人,她的情況會是如何呢?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在人類歷史上,自有家庭制度出現以後,娼妓制度就像家庭投射出來的陰影,一直隨著文明發展。如果有「墜入歧途的女人」這個階層,就能讓「良家婦女」更受尊重。妓女是代罪羔羊;男人將自己卑劣的慾望發洩在她身上,卻又唾棄她。
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妓女和已婚女人的處境是一樣的。「賣春的女人和賣給婚姻的女人,兩者唯一的差別是價碼和契約的期限。」對妓女和已婚女人來說,性行為都是一種服務。但對這兩種身分的女人來說,她們能以身體換得多少利益要看是不是有競爭者;丈夫可以再娶,男人可以找別的妓女。這兩種身分的女人最大的差別是,有法律地位的女人,做為妻子時她是受到壓迫的,但就做一個人而言她卻是受到尊重的;而妓女在做為一個人時,體現了女性奴隸地位的各種樣貌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她在家庭人際關係上應盡的義務是「擺出門面」:
  1. 她必須展示的是自己 : 服飾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用來顯示妻子的社會地位(生活水平、經濟狀況、社會階層),二則它也是女性自戀心理的具體呈現。注重外表穿著打扮也是一件工作,這讓她覺得「我」是她自己決定並創造出來的。社會風尚也鼓勵女人將自己異化為自己的外貌。男人的服裝也和她的身體一樣應該是用以顯示他向上提升的存在超越性,而不是為吸引別人的目光。反之,連社會都要求女人把自己變成色慾的對象。讓女人成為奴隸的流行時裝,其目的並不在於將女人呈現為獨立自主的個體,而是要截斷她向上提升的存在超越性,將她當成獵物獻給男人,滿足他的慾望。服裝可以修飾體型,讓身體改變樣貌,或是突顯曲線。少女一方面想展現自己,另一方面又抗拒這麼做;但是如果她接受了自己成為「性的客體」的命運,她便會樂於打扮自己。委身於男性粗蠻擁抱的異性戀女人,除了她自己的身體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肉體獵物可擁抱。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成為母親,這是女人「自然」的使命,然而,人類社會從來不會完全任由「自然」擺布。特別是,生殖不再只是任憑機緣湊巧來決定,而是由人類意志所掌控(像是節育或墮胎)。中產階級社會虛偽作風特別會表現在這個問題上,認為墮胎是可鄙的犯罪行為,連提到這件事都有失體面。然而,不准墮胎才是的是讓女人冒極大的風險,環境的不足,會造成許多意外事故,有時甚至會致人於死地。在這種情況下,孱弱的孩子不得不生下來,他的父母沒有能力養活他/她,最後成了社會救濟的對象,或者成了所謂的「受苦的孩子」。這樣的社會非常熱衷於捍衛胎兒的權利,卻漠視已經出生的孩子。
- 墮胎合法化遭遇的阻難無關道德,而是古老而頑固的傳統作梗,也和男性的虐待癖有關。要女人拿掉孩子的往往是誘惑她上床的男人。或是沒等她知道自己懷了孕,他就已經拋棄了她,或者是她極力向他隱瞞這件事,或者是她從他那裡得不到任何幫助。有意墮胎的女人不得不讓他人為她犯下違法行為,這讓她們既恐懼又羞愧,而大部分的男人並不瞭解這一點。她必須做這個手術,心裡卻往往對此很排斥。阻止生命繼續長成便是扼殺生命。這個未出世的孩子會在有些女人心頭永遠縈繞不去。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婚姻對男人和對女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女人從來不曾形成一個和男人對等的階級,彼此平等互惠。受到生育和家務束縛的女人不能和男人一樣優越尊大。透過由男性建立起來的社會要讓每個男人都成為丈夫、父親,從而要求女人據此而行;女人在由父兄掌權的家族中處境一如奴隸或附庸。
- 女人在婚姻中有兩個應盡的義務 :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主義書店
  女書店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要想解開父權體制的結,就必須先解開那個讓我們遇到時就會軟弱無力的結。先來討論與改變如何發生,以及我們如何促成改變有關的兩個超強迷思
  1. 「事情總是這樣,以後也會這樣」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父權體制由一股控制和恐懼之間的互動力所驅動,就像其他社會體系一樣,父權阻力最小的路讓置身其中的人感到自然平常。這些路徑鼓勵男人繼續維持壓迫體系,靠著犧牲女人來成就男人;同時也鼓勵女人繼續接受壓迫事實,甚至到某個程度抗拒改變。結果我們往往不去看清父權體制的真面目,反而拘泥在兩性差異、陽剛與陰柔,以及「性別角色」這類想法之中。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偏見、壓制和暴力,當作是正當合理的事。把個人與體制搞混,將父權個人化,在自責、內疚與怪罪他人之間循環。
對父權採取行動就是對它負起責任,就是用所有的方法 - 閱讀、觀察、傾聽、學習懷疑自己原來的假設 - 來得到我們的分析和領悟。很多男人常會抱怨陷入養家活口角色的泥沼,這說法忽略了許多其他事情 : 例如,像是收入與在家裡的決策權的關連關係;男人對女人養家角色的排斥,尤其是女人賺得比男人多時;文化對「沒工作」的人的貶低,以及對有工作的人給予的尊重和較高的地位。然後,要勇於行動,不能安於現狀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母職使得女人成為最有力且有價值的性別的論點 - 「因為女人是母親,所以她們所做的事情才真的算數。」 - 有時候這種論調會以一種怨恨、憤怒、或是發怒的方式表達出來,認為女人才是真正有權力的人,而男人卻被視為是宰制的一方。人們很容易就接受一種文化意象,亦即,母性的權力透過給予男人的所需與否,控制著他們。
- 如果她可以做而他不能,父權體制提供了他三條阻力最小的路 : 他可以貶低她所能做的,或是他可以想辦法來控制她做的,或是他可以感到自己很無能。如果男人的存在感有賴於他們對事物的控制,那麼他們的認同與價值很容易就會受到威脅。男人通常似乎對於生活中那些會使人無法控制情緒的面向沒有興趣,而他們會對那些可以增進控制感的事物,從運動、到機器、到事業、到木工、到性高潮、到爭論政治議題、到因為有辦法作某件事情比任何人都更快、更久或更多次。這也是為什麼男人常常很注意要將自己展現成獨立與自足的樣子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或許讓父權體制持續運行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倡導「父權體制根本就不存在」這種想法;或說,父權體制目前已不存在,因為有很多女人的處境要比很多男人還要好;女人與男人都受到並行類似的壓迫,只是各自影響不同;社會生活的每個層面都是由男人與女人共同創造的,包括父權體制與性別不平等也是。這些說法讓我們胡思亂想,就是不會讓我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
- 讓女人隱形,並讓女人所作所為不被看見,以此貶抑女人,正是維持男性特權的一大方式。只有同樣的想法由男性提出,才會被注意和採用。弔詭的是 : 男性在重要的方面也會遭到隱形,反倒是常常對他們有利。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如果要成為解決父權體制的一部分,就要以新的方式來思考它;但為了要這麼做,我們必須先搞清楚我們原本是如何來思考它的。我們很容易迷失在父權表面的枝節問題,像是將焦點放在討論男性的罪過、「性別角色」或是「來自火星的男人」與「來自金星的女人」的溝通風格
  - 那些與改變世界最有利害關係的人 - 包括下層階級、女人及有色人種 - 擁有最少的資源,他/她們的經驗最難被接受為「真實的」,更不用說用來當作社會批判與改變的基礎。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每個企圖改變這個世界的奮鬥,都需要一個讓人們可以理解目前的處境以及將來何去何從的角度,也都會面臨各種或明或暗或消極或暴力的抗拒。女性主義是如此經常地被貶低,以致於大部分的女人即使支持女性主義的目標與理念,也不會公開地認同女性主義。對於女性主義的反挫是如此地成功,以致於對於一般人而言,「女性主義」這個名詞的意義不但模糊且嚴重扭曲,而「女性主義者」也越來越成為指控或甚至侮辱人的用語。
  - 無論異端是有關宗教的、政治的或是家庭的,都會受到攻擊,因為它令人們疑懼而且會削弱有權勢者的利益。它挑戰並且暴露出那些支撐社會系統、使日常生活看似天衣無縫而可以接受的根本結構想法。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我們常常陷在「始於個人、終於個人」的社會生活思考模式。若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事物,我們往往就會認為,如果世界上有邪惡的存在,只因為有一些邪惡的人,參與了邪惡的陰謀而造成。
  - 這種內疚與責怪的個人主義式思考模式的另一面是 : 種族、性別和階級壓迫基本上都不是壓迫,而僅僅只是黑人、女性或窮人的個人失敗之總和而已。他/她們缺少適當的條件去跟較會成就自己的人競爭。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你就是不瞭解!」這句時常聽到的抱怨,抱怨的對象往往是那些對於社會上的性別歧視或男性特權過於遲鈍,或根本沒注意的男性。對於性別歧視的「不瞭解」,就是伴隨性別支配而來的特權的一部分。男人在日常生活之中,不需要去思考性別歧視如何影響著女人,就像白人不需要關心種族歧視的後果,以及上層階級不需要注意貧窮與中產階級的焦慮一般。不論女人花了多少精力要男人去「瞭解」,通常都不會有多大的效果,除非男人們自己願意去理解。
- 這種「不瞭解」就像觀眾不瞭解魔術師的手法,魔術的秘訣在於轉移觀眾的注意力 : 當魔術師吸引觀眾注意某一件事物時,神奇正發生在另一件事物上。社會當然不像魔術師般地愚弄著我們,但我們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如何參與社會,都對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有相當的魔術效果。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女人和男人各佔人類的半數,他/她們共同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新生命;自己是誰?從哪裡來?人類所能擁有的親密感、歸屬感和關心等最深層的需求,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然而我們陷入父權體制的泥沼之中,被性別偏見和壓迫所圍繞,基本上跟上述格格不入。
- 本質主義 : 男人在體格上大多比女人強健;或者,男人必須保護懷孕或在哺乳中的女性;或者,男人先天傾向支配,父權即是男人,父權就是男人彼此對待以及男人對待女人的方式。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