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父權體制由一股控制和恐懼之間的互動力所驅動,就像其他社會體系一樣,父權阻力最小的路讓置身其中的人感到自然平常。這些路徑鼓勵男人繼續維持壓迫體系,靠著犧牲女人來成就男人;同時也鼓勵女人繼續接受壓迫事實,甚至到某個程度抗拒改變。結果我們往往不去看清父權體制的真面目,反而拘泥在兩性差異、陽剛與陰柔,以及「性別角色」這類想法之中。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偏見、壓制和暴力,當作是正當合理的事。把個人與體制搞混,將父權個人化,在自責、內疚與怪罪他人之間循環。
對父權採取行動就是對它負起責任,就是用所有的方法 - 閱讀、觀察、傾聽、學習懷疑自己原來的假設 - 來得到我們的分析和領悟。很多男人常會抱怨陷入養家活口角色的泥沼,這說法忽略了許多其他事情 : 例如,像是收入與在家裡的決策權的關連關係;男人對女人養家角色的排斥,尤其是女人賺得比男人多時;文化對「沒工作」的人的貶低,以及對有工作的人給予的尊重和較高的地位。然後,要勇於行動,不能安於現狀
大部分的男人對性暴力的問題都袖手旁觀,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個人的問題。他們會說 : 「除非是我做的,或者是發生在我關心的人身上,否則這就是別人的事,而不是我的問題。」在男性主宰的領域裡有所成就的女性,也常對那些還沒成功的女性抱持相同的態度。她們特別會去否認男性特權的存在,否認對女性的歧視。
搞清楚父權如何運作、人們如何參與其中、及這對女人、社會、世界的影響,這樣的工作大多是女人在做。除了少數例外,女人都在冒個人和公共的風險,她們組成意識覺醒團體來探討父權如何影響她們的生活,並寫出大量文字來分析歷史、社會學、心理學、哲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父權下日常生活的細節。她們注意、觀看、傾聽、質疑、面對、挑戰和走上街頭。除了少數的例外,男人大多不會為父權體制負責任。有些男人以為負責任就是對女人體貼,對她們在性別議題上的挫敗和忿怒,加以容忍或提供情緒支持。然而,對女人體貼並不會挑戰或削弱男性特權,也不會讓男人把性別議題視為男人的事,特別面對其他男人時
現狀反映出男性作為最高的理想和形象。所以,為什麼要改變現狀?為什麼他們要去質疑,多少放棄現在所擁有的,冒著引起其他男性的反對、憤怒、和拒絕的風險,更別說覺得被削權、削弱、「軟化」到和女性平等的地位?
我們必須承認,男人是女人成為人類正式成員的最大障礙。假如我們放棄主觀想法,不再堅持說自己、配偶、或親人不是這樣,而能靜靜地看對女人過去的描述,這事實就會很清楚。在各個層面,男人阻礙女人在私領域以外發揮其所長。無疑地,男人做為一個階級持續不斷地努力要讓女人在男人的控制之下
- 男人尤其可以學著不要把它當成人身攻擊,皮要厚一點,不要太敏感,就讓它溜過去,不要把精神花在辯論是不是男人該承擔這種種憤怒之上。女人的憤怒是改變現狀的重要動力,如果她們要小心謹慎擔心是否憤怒會傷害或觸怒男性,她們就會沉默消音了
- 男權運動經常喜歡自怨自艾,或者採取狂暴的防衛姿態否認男性特權的存在,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
- 男人會問,「父權又不是我造成的,為什麼要我來付出代價?」同樣的邏輯,我們也可以這樣問,如果這體不是男人建立的,為什麼男人該受到正面的影響?
- 我們不能把複雜的父權問題,簡化成父母教養方式或者人格問題。就像自殺不能抵銷殺人,男人的自虐與對其他男人的欺虐也不能抵銷掉他們對女人的虐待。
- 找出父權的出路遲早得要有男人的加入,部分因為男人共同控制了許多社會體系和資源,也因為男人和女人的生活是如此緊密相結合。只要女性主義談的是父權,男人就有潛力貢獻許多的經驗和不同的分析角度。另一個理由是,性別特權圍繞著一股隱晦的男性連結,它是推動改變的最大阻力。所有男性連結在一起,太可能被削弱,更別想要把它打破,除非男人想做些什麼讓改變發生。
- 要身為解決問題的一份子牽涉到一個基本的道德抉擇,就是到底要利用男性特權取得更多的特權,還是要站在女人這邊為父權傳統負責任。唯有男人在情緒、理智、和具體實際的層面上開始認真地去和傳統奮戰,否則不僅父權的改變將會嚴重受限,女人和男人也將繼續覺得彼此格格不入。
像所有宰制團體一樣,男人經常受困於發展停滯的狀態,而這使得他們在處理與女人的關係上,幾乎像小孩子一樣的無知、誇大、理所應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