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女人和男人各佔人類的半數,他/她們共同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新生命;自己是誰?從哪裡來?人類所能擁有的親密感、歸屬感和關心等最深層的需求,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然而我們陷入父權體制的泥沼之中,被性別偏見和壓迫所圍繞,基本上跟上述格格不入。
- 本質主義 : 男人在體格上大多比女人強健;或者,男人必須保護懷孕或在哺乳中的女性;或者,男人先天傾向支配,父權即是男人,父權就是男人彼此對待以及男人對待女人的方式。
  1. 若此為真,很容易得出 : 性別壓迫是我們人類物種的一部分。這種論調會吸引想要永遠讓父權體制存續下去的人,或是想怪罪男人,讓他們沒有翻身餘地的人。
  2. 父權體系是唯一曾經存在過的體系,所謂「本質」就是由於它的普遍性和無可避免的特質。
- 要拋開本質主義最好的理由可能是 : 它並不符合我們所知道的父權體制與性別實際運作的方式。
  - 無法解釋我們在女人之間和男人之間所發現的巨大變異性,或是解釋在類似情況下,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相似性。
  - 無法解釋為什麼維持父權體制的運作需要有這麼多的強制與暴力。
父權體制以控制為基礎甚於一切,它是整個社會組成的核心原則
  - 助長競爭、侵略和壓迫,是控制與恐懼之間的動態關係。
  - 父權體制鼓勵男人尋求安全感、地位和其他透過控制所得來的酬賞;擔憂其他男人有控制並傷害他們的能力,並且認同只要握有掌控權,就最能防止損失和羞辱,同時也是最能確保他們的需求與慾望的方式。
  - 父權其實比較多是關於男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女人受壓迫當然是父權體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卻不是父權體制的重點。
  - 控制在男性氣概定義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一個真正的男人是有控制力的。男人愈是把控制視為自我觀念、幸福、價值及安全感的中心,他們愈會覺得有動力去追求它,並以它為中心建立他們內在和外在的生活。這剝奪了男人與其他人的聯繫以及和自我之間的聯繫,而走向斷裂。這是因為控制包含了控制者與被控制者之間的關係,而斷裂是該關係中必要的一部入。為了控制某種事物,我們必須視它為分離的「他者」。假使我們在控制其他人,我們就必須正當化我們的控制,並避免意識到我們的控制如何影響別人
  - 控制者視自己為主體,他/她可以指定和決定要發生的事,而將其他人視為動作發生的客體。被控制者被視為不具有完整性與複雜性的人們;他/她們沒有歷史,沒有深度的面向;除了會干擾他/她們控制的事物之外,沒有一樣東西會引起控制者的注意或理解。
  - 父權體制是以男性控制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控制做為社會生活核心原則的觀念與實踐,定義了部分的父權式男子氣概,而非女性氣質,因此女性比較沒有動力去追求它,而且如果她們去追求的話也會招來責難。即使男人擁有最後決定權、不讓女人外出工作、決定她何時可以有性愛行為,或限制她和其他女人相處的時間,這種控制女人的男人或是他所控制的女人,都不見得有受辱的封號。
  - 為什麼控制極其重要?有個可能性是,控制或許本來就是一件爽極了的事情。然而,本質主義取向也忽略了在大多數男人生活中,恐懼所扮演的顯著角色。男人會害怕其他男人極盡能事地施展控制以捍衛和增強自己的地位。男人害怕其他男人才是重點,因為父權體制之所以會被驅動,是靠男人如何引發父權以及對它做出回應。阻力最小的路就是藉由增加控制感來保護自己,而父權體制也提供了許多方法。男人加入父權體制,很容易使自己陷於無止盡地追求控制和防禦被控制,因為在父權體制之下,控制是他們恐懼的源頭,也是他們唯一見到可以解決恐懼的方法。當每個男人追求控制以保護並增強自己,他們就會在其他男人身上激發一模一樣的反應。
  - Marilyn French : 「信奉權力即信奉恐懼,而且……那些崇拜權力的人都是世界上最恐懼的生物。」
  - 男人被鼓勵將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視為他者,而且都是從他們的控制感如何受到增強或威脅的角度來看每件事。當要進展到與人更深入的聯結時,那麼親密關係就會喪失。特別是性方面的親密關係,可能就會從一個無憂無慮的歡愉,變成擔心陰莖的「表現」會不會失常的男性展演。男人愈是全神貫注在控制上,他的情人就愈不再是有感情、思想、意念和靈魂的完整個體,只成了鞏固男性氣概和紓解其焦慮的工具。
- 驅動父權的控制和恐懼的循環,對於男人之間的關係比對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要來得更重要,因為是男人在控制身為男人的身分地位。除了少數例外,男人會期望其他男人肯定他們的特質。
- 一般看法認為女人掌握了異性戀男人的男性特質觀。的確,男人往往會利用女人來證明他們有能力 - 尤其是在性方面控制女人 - 但所使用的是男人的標準,而不是女人的標準。男人也可能為了要與女人展開和維持與她們的關係,控制她們,或是在發生性關係以及獲得個人照顧,而企圖要讓女人認為他才是「真正的男子漢」。但這不能證明,為了要獲得肯定,他必須進入一個更大的男性認同的世界 - 從酒吧、運動到工作 - 但這也是他們最容易受到其他男人非的場所。無論是在學校的更衣室或是在政治運動的狂熱中,當一個男人被指控為「軟腳蝦」或無能,幾乎總是來自另一個男人。當一個男人懷疑自己不像個真正的男人時,他是透過父權的男性凝視來評斷他自己,而不是從一個女人的角度。
- 「男人就是要做男人應該做的事」通常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說的話;他非得要做的事是由男人和父權來決定,而不是女人,而且也輪不到女人決定什麼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她的角色是要讓男人放心,告訴他符合了父權文化的標準,而這標準是不受女人控制的。
- 那女人呢?
  1. 異性戀男人被鼓勵去利用女人作為成功的標記,以保護和提升他們在其他男人眼中的地位。
    - 例如 : 人們向來都會稱讚一個男人娶了一個漂亮的女人,並不是因為他有本事使她美麗,而是因為他能一親芳澤。
    - 男人可能在相互競爭的同時,也被鼓勵結盟,彼此擁有共同的觀點,把女人當成競爭、擁有和利用的對象。例如,當男人講黃色笑話時,或是拿女人的身體開玩笑時,他們通常能夠預期其他男人會應和,因為一個持反對意見的男人可能會遭到唾棄。即使這個笑話是直接針對他的妻子或情人,他也可能會選擇與男人之間的情義,更甚於對女人的忠誠。
    - 男同志不會以這種方式利用女人,他們的性傾向並不只是對異性戀本身的挑戰,更重要的是他們挑戰了父權異性戀中以控制和支配為要角的男性團結
  2. 第二個角色,是支持男人與女人有基本差異的觀念。
    - 有關男人對性的看法,女人會說男人天性就是主動積極、具掠奪性,而且是喜歡異性,這樣的看法成為界定男人與女人的關係,以及男人與其他男人之間關係的共同基礎。為了維護這觀點,女人在性方面視不要採取主動或是不要具掠奪性為重要原則,否則這會挑戰男性獨特的性特色,而這是做為男性團結與競爭的基礎。
  3. 一個女人的身分就是要去支持關鍵性的父權假象,那就是男人是獨立自主的。
    - 男性獨立和女性依賴的假象,會因為男人擔怨要負責家計重擔的角色而擴大。如果我們思考男人和女人離開職場所受到的影響就看得出來。在雙薪家庭中的女人如果要放棄負家計的責任,可能會產生艱困和負面的感受,但這些不好的感受裡面,可能不包括讓她覺得自己比較不像個真正的女人。然而對於一個放棄養家角色的男人而言,他自己身為真正男子漢的感受就面臨了嚴重的威脅。
  4. 有助於遏抑男人被其他男人控制時心中的憤怒。
    - 大多數的男人都被其他男人所支配,尤其是在工作上,而男人又以自己的生活中能擁有多少的控制來評斷自己的男性氣概。他們必定達不到這樣的標準。如果他們反抗其他的男人,則要冒很大的風險,而且所獲得的利益很短暫。控制女人並覺得自己比女人優秀,接受這樣的社會支持作為補償,是一種較安全的選擇無論其他男人對一個男人做了什麼,或是他們控制他的生活有多徹底,他總是能覺得在文化上比女人優秀,並且可以把他的怒氣和挫折感都發洩在她們身上
    - 男人利用女人作為補償,是期望女人能夠照顧被其他男人所傷害的男人。當他下班回家,他希望有一個女人在家迎接他並照顧他,無論她本身是否已經工作了一整天。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她能使他再度感受到完整的自我,恢復他因為與他人斷裂地追求控制所失去的東西,安撫他的恐懼。當女人無法「使情況好轉」 - 而且她們最後也必定會失敗 - 她們也要乖乖待在原地接受責難,並承受男人的失望、痛苦和憤怒。當男人覺得不被喜愛、不完整、與他人沒有連結、被打擊、被羞辱、受驚嚇和焦慮,通常會責怪女人不夠支持他們或不夠愛他們。這是女人被鼓勵應該要接受的責任,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家暴受害者仍舊留在虐待她們的男人身邊的原因之一。
- 厭女文化
  - 性強迫、性虐待、性暴力、性騷擾成為女人日常生活的現實;大眾媒體將女體當作物品展示,將其存在的主要目的視為要取悅男人、滿足男性凝視;苗條至上的文化理想,讓女人厭惡她們自己的身體,並引起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大眾媒體「娛樂」中慣用煽情和性化手法,呈現出的是男人脅迫、折磨、強暴和謀殺女人
  - 男人所身處的體制卻使得厭女的情感、想法和行為,成為阻力最小的路。大多數的男人可能會否認厭女文化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往往最有性別歧視的男人,常常最先說他們是愛女人的人。厭女文化是無可逃避的,因為它不是人格瑕疵;它是父權文化的一部分。
  - 厭女文化在父權體制中扮演一個複雜的角色,它激起了男人的優越感,合理化了男人侵犯女人,使女人採取防守的姿態並且乖乖守住自己的本分。厭女文化對於助長女人厭惡她們身為女性特別有力,這是內化壓迫的例子之一。愈多女人內化厭女文化的意象和態度,挑戰男性特權或父權體制就愈發困難。事實上,女人不太會將父權看成是有問題的,因為自我厭惡的本質就是將焦點放在自我,當成是造成自己不幸的唯一原因,包括自我厭惡在內。
  - 對男人而言,他們的恐懼在於女人不想再扮演讓父權持續運作的複雜角色,或者甚至可能直接挑戰男性特權。女人具有瓦解父權、並且使男人更加脆弱的潛力,因此女人只要用最溫和的幽默口吻,將焦點放在男性的所作所為上,並暗示女人有能力不再屈服現況時,就很容易讓男人覺得自己愚蠢或軟弱。
  - 阻力最小的路卻是以男人缺失為由,去怨恨和責怪女人 ; 指責女人不夠深情或性感、喜歡操縱別人、愛隱瞞、是理應受到懲罰的自私蕩婦。
  - 厭女文化可以反映出男人所羨慕的人類特質,候醍父權體制卻鼓勵男人貶抑和否認自身有這些特質,所以他們避免跟任何與女性有一點相關的事物扯上關係。在父權之下,女人被視為擅長處理豐富情感生活的人,每一個特質都是被「控制 - 恐懼」的循環所排除的。
  - 父權文化將有關男人的負面評價投射到女人身上。當男人真的覺得有罪惡感時,他們可以責怪女人讓他們有這種感覺。
- 我們都習慣了父權的念頭,老想著控制,以致於很難想像若沒有統治團體,社會是否還能存在。
- 有許多理由足以否定父權的未來,顯然其中之一就是終結對女性的壓迫 - 她們被排除在平等權力以及參與社會生活之外、針對女人而來的普遍厭女文化和暴力,否定她們身為人類所具備的獨立、自主、性、心靈和尊嚴的完整性。明顯的理由還包括男人因為參與父權而遭受到的傷害。它們只是一個開端,因為父權體制不僅與女人和男人之間的關係有關,它還包含了一個以控制、支配和競爭的原理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整個世界。
  - 父權體制的根基也是大多數人類不幸與不公義的根源,包括種族、階級和人種的壓迫,以及自然環境的破壞。靠著想像有壞人和好人,每個人都宣稱自己是後者。當每一方都將另一方說成是敵人時,人們就會掩蓋每個人所共同擁有的東西,這是人們使用暴力最根本的基礎。在好人/壞人的面具之下,是一個被極度父權操控的系統,在這裡頭,控制被當做是對恐懼的回應,但卻只是造成了更多的恐懼
- 資本家的動力一方面來自於害怕失去競爭力,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獲得最大收益與生存,而持續努力去控制和支配勞工與市場。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擔心受怕。當政客與公司經理人為了表面上能控制情勢而努力不懈,但結果卻徒勞無功時,書店的書架上竟仍充斥著自助手冊,告訴我們問題的答案就在於學習掌握更多的控制 - 控制身體、心智、心靈、愛、性、死亡、稅金、壓力、記憶、上司、配偶、孩子和情緒。這種對控制的沉迷,沒有一個管用 - 不是因為個人,也不是因為社會 - 而是因為更多的控制並不會使我們從控制的迷海中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