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激勵大師寫書的目的,就是要別人請他們去演講,而演講則又讓大師有機會賣書或兜售當下推出的產品,有的產品和追求正向態度並沒有明顯關係。
- 正向思考不再是用來勸人積極進取,而是用來在職場掌控社交關係,用來刺激人不斷精進。

孤獨的推銷員
- 推銷員不需要主管提點,就會採用正向思考...不管多麼孤單傷痛,推銷員都得隨時重新振作,拿出嶄新的熱情,準備面對下個客戶、下個城市、下次拒絕。...推銷員迫切需要有方法來消除對自己的疑慮,來產生樂觀的想法。
- 在消費者經濟中,不能低估銷售的核心工作 : 如果要經濟繁榮,就得說服大家去購買不需要或不曉得需要的商品,而這項說服的工作,就是推銷員和廣告商的任務。
- 社會學家羅賓.萊達 (Robin Leidner) 到聯合保險公司 (Combined Insurance) 接受推銷訓練。他發現「訓練課程著重於正確態度和推銷技巧,相較之下,保險知識明顯被忽視了。」
- 在灌輸推銷員正向思考這方面,沒幾家公司比賣清潔用品、淨水器、化妝品的安麗更賣力。安麗的新進人員得自己掏腰包,購買卡帶、書籍,參加研討會、聚會,密集學習。
- 改信正向思考的人中,最出人意表的莫過於公司的決策者了,也就是主管和經理。

不理性的時代
- 詹姆斯.錢辟 (James Champy), <<改造企業>>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 「許多激勵創作都是『誆人的』,而且很多從事激勵工作的人都是『無恥的』」。
- 1997年,商業圓桌協會明確否認企業需要對股東以外的利益關係人負責,表示 : 「有人認為董事會必須去考量其他利益關係人的利益,這種想法根本就誤解了董事的工作。」
  - 不用顧慮員工、客戶與全體社會後,企業就只是「聚集在一起的企融資產」,等著遭人侵吞瓦解或任人併入其他企業。由於產品越來越不重要,企業員工之間的連結也越來越脆弱,有些管理學家甚至開始稱企業為「合法的虛構組織,心智想出來的鬼魂」。
  - 高層主管比活在裁員威脅中的一般勞工多了一項重要優勢 : 高層主管不僅獲得越來越多的認股權,而且通常能取得金色降落傘條款。
- 美國管理人拒絕採用得深思熟慮且耗力費時的舊式專業管理方法,反而醉心於直覺、瞬間判斷、預感。
  - <<快速企業>> (Fast Company) : 「管理類的書籍有個缺點,就連暢銷的管理書或附上大量數據的管理書也一樣。這類書所要描述的世界極度複雜,經常亂無章法,因此我們無法加以預測,甚至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
  - <<商業週刊>> (Business Week) : WEEK「誰還有時間畫決策樹和擬定五年計畫?現在經濟體和二十年前的市場不同,由資訊和服務主導,講求瞬間決策。」
- 猶豫不決或花太長時間下決策,現在會遭指責為「分析過度」或「推理過度」。現在唯一的實用「範例」就是變化本身,而求生唯一方法就是誠心接受變化,或套句Tom Peters的話,要學會「在混亂中成長茁壯」。
- 管理階層頂端的執行長們,為自己打造出魅力領袖的新形象,使自己看起來值得依靠,在變遷快速的世界中總是有正確敏銳的洞察力與直覺。... 新一代的執行長則可能是因為在企業界享有盛名而獲聘,就算那聲望是來自風馬牛不相干的行為也無所謂。
  - 庫拉納 : 「執行長的形象從有才幹的管理人變成了『領導人』,而且是能激勵人心、光鮮亮麗的領導人。」其實這就和激勵講師非常像。
  - <<人際關係>> (Human Relations) 指出,許多企業領導人「偏執於單一種想法,認為正確的做事方式只有一種,相信自己洞悉現實的能力無人能比」。
  - 現在激勵大師漸漸取代以前的管理「顧問」,說服了絕大多數企業領導人相信自己「深具魅力、遠見卓識,絕非尋常西裝革履的生意人」。
- 企業領導人背棄管理的「科學」,開始胡亂摸索,想找出新法子來解釋日益無常的世界。
  - 「現在的企業充滿了神祕主義者。若想找真正的神祕主義者,到會議室可能比到修道院或主教座堂更容易找到。」
- Tom Peters, <<追求卓越>>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中寫道 : 「光用數字來管理是不夠的。」...管理人必須好好控制員工的情緒。企業由人組成,人是有情緒的,因此管理學勢必得努力開拓這片昏暗的新領域。
  - 隨著裁員時代持續下去,PetersP漸漸像個恐怖分子,提出的論調經常語帶威脅。<<解放型管理>> (Liberation Management) : 「要搶在對手之前,自己先破壞掉公司!要瓦解公司!要不斷瓦解公司!」
- Jack Welch在告別演講結尾提出的說法,就跟Peters一樣,尤滿恐怖主義的語調。他告訴所有人 : 「要把公司搞得天翻地覆,全面改組,連屋頂也得掀了。」
- 裁員到底是加強還是減弱了企業的力量呢?
  - 1990年代中期,美國管理協會研究後發現,裁員對生產力沒有正向影響。


如何管理絕望
- 新的企業職場危機四伏,人人都會受到鼓勵,要不斷努力推銷自己。
- 人類學家查爾斯.達拉 (Charles N. Darrah) 所言,白領勞工已經變成「一堆技術......她/他們可以在各個工作環境中自由來去,把技術像一大堆行李一樣背來帶去」。不過她/他們必須不斷提升和磨亮Peters所稱的「個人品牌」,唯有如此才能「自由」來去。妳/你不能再認為自己是「員工」,要認為自己是「品牌」,大聲宣傳自己與眾不同、克盡職責、滿懷熱情!
- 基督教激勵專家金克拉 (Zig Ziglar) 主旨是 : 「錯在自己,別怪體制,別怪老闆。要更認真工作,更用心祈禱。」
- 新聞學教授羅夫.懷海 (Ralph Whitehead) 表示 : 「企業裁掉三分之一的員工後,會在走廊上貼鼓舞人心的海報,以遮蔽心理創傷。」
- 公司請激勵講師,在不斷增加的企業會議中演講。不論這些會議中有什麼其他活動,提供「娛樂」的通常都激勵講師。
  - 激勵講師和教練在宣傳時,會說自己有法子面對「改變」,指的就是裁員,而沒遭裁員的則被迫增加工作量。
  - 當員工沒達到雇主設定的目標時,雇主某種程度會利用她這種人來「責備員工」,雇主會對員工說 : 「我們請來的講師說的話,妳/你沒聽進去嗎?」
- 宣傳裁員的經典之作,<<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旨在告誡遭裁員的人 : 「過度分析和抱怨是人類的危險天性,若要加以克服,就必須學習齧齒類動物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丟了工作沒關係,閉上嘴趕快再找就好了。」
- 白領求職者的交際活動和訓練營,而這些活動所傳達的核心訊息都是正向思考 : 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是個人態度造成的,克服悲痛的心情,轉為正向或贏家的態度,就吸引來夢寐以求的工作。
- 當裁員行動在嘲諷團隊概念之際,雇主卻同時要求員工在小團隊中尋找同袍情誼和集體目標。在裁員行動的持續威脅下,若整個組織不團結,管理階層就會堅決要求員工要熱愛這種大部分都是虛構出來的團隊。
- 為了追求團隊精神,團隊顧問公司會舉辦許多「有趣」的活動,來讓人建立情誼。...目的就是要激起員工的強烈熱情,使員工即便可能遭到公司解雇,還是會樂於為公司奉獻。
  - 現在企業界已經不再理性,這種文字遊戲是現在企業界的另一特色。
- 優秀的團隊成員就是「正向的人」,也就是要笑口常開、無怨無尤、不過分吹毛求疵、能逆來順受忍受老闆的所有要求。
- 正向思考向她/他們保證,世界上永遠有「乳酪」在移動,而且她/他們能掌控一切,她/他們或許越來越沒有力量去詳細規劃自己的未來,但她/他們獲得了特別的世界觀,那是一種近乎宗教的信仰體系,主張人只要能掌控心智,就能擁有無窮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