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jpg

阿德勒說過,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精神疾患的特質,所有活在別人認同裡的人,本質都是一樣的。因為害怕不被認同,所以選擇某些藉口來逃避困難,這往往是精神疾患形成的原因。

如阿德勒所說的,人生有三大任務,工作、友誼和愛情。這部電影恰恰是從這三個層面切入來探討人改變的可能性。瑪莎在父母雙亡之後,無法和人正常建立關係,工作沒有成就,沒有朋友,遑論愛情。但從她擁有的一個特別的事業中,其實可以窺見,她具有無條件相信別人的能力,只是無法和人接觸跟溝通,這通常是害怕自己無法被接受。

我們無從得知,莎蒂為何是為了逃避什麼樣的問題,因而變成人格分裂的,但從她的幻象中可以推敲她是害怕被丟下的,很可能她的生命經驗曾經發生過非常嚴重被拋棄的經歷,於是乎她必須選擇人格分裂來逃避自己的責任。不過莎蒂這個人格,卻意外地擁有非常善於溝通的能力,因為她對人很有興趣,懂得同理。

溝通,建立在用對方的眼睛去看,用對方的耳朵傾聽,用對方的心去思考,沒有在這個基礎上的溝通,基本上都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對方的身上。

於是乎,瑪莎其實從工作的關係中開始產生變化,莎蒂從旁去引導他怎麼樣從幫助別人的角度出發去販賣商品。無形之中,瑪莎對於工作的想法變得不同,從交差甚至是不想交差了事,慢慢地去思考怎麼樣針對每個不同的客戶,去理解他們的需求,而自己的商品可以怎麼樣幫助他們。

友誼的部分,透過人格分裂的莎蒂身上,她可以去學習跟不同的人相處,改變自己的出發點,去跟人接近。真正的友誼是沒有條件的信任,不是交換了什麼東西,而是給予。出自於對於人格分裂的照顧,瑪莎對於莎蒂是沒有要求要回報的。三種不同人格讓她嘗試和男人、女人還有被寵溺的小孩的相處當中,去找到自己的價值。

最後,出現了一個禿頭男 (金歹勢,我實在不記得你的名字  XD),當然就是進入到愛情的部分,而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問題出在於兩個人都在渴望從對方身上獲得自己被認同。所以會有爭執,而到了無法妥協的時候,自然就會分開。

劇末,瑪莎看見了莎蒂的景象,這意味著她慢慢能用對方的眼睛去看她的世界,同時引最後的晚餐的一段故事,意味著人際關係的關鍵在於無條件的信任,當耶穌明知猶大會背叛他,卻願意來吃這段飯,或許他是相信不會有人背叛他,也或者他是相信每個人做的每個選擇都是考量著對自己有利的狀況。

或許就像蘇格拉底說的,我今天選擇赴義也是考量之後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所以,就去相信吧,無條件的去信任所有人,改變自然就會發生。當我們擺脫不了競爭的關係,擺脫不了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時,基本上我們都是瘋狂的。

ps  猜的出來,劇末禿頭男偷兔子是為了什麼嗎?哈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