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成為母親,這是女人「自然」的使命,然而,人類社會從來不會完全任由「自然」擺布。特別是,生殖不再只是任憑機緣湊巧來決定,而是由人類意志所掌控(像是節育或墮胎)。中產階級社會虛偽作風特別會表現在這個問題上,認為墮胎是可鄙的犯罪行為,連提到這件事都有失體面。然而,不准墮胎才是的是讓女人冒極大的風險,環境的不足,會造成許多意外事故,有時甚至會致人於死地。在這種情況下,孱弱的孩子不得不生下來,他的父母沒有能力養活他/她,最後成了社會救濟的對象,或者成了所謂的「受苦的孩子」。這樣的社會非常熱衷於捍衛胎兒的權利,卻漠視已經出生的孩子。
- 墮胎合法化遭遇的阻難無關道德,而是古老而頑固的傳統作梗,也和男性的虐待癖有關。要女人拿掉孩子的往往是誘惑她上床的男人。或是沒等她知道自己懷了孕,他就已經拋棄了她,或者是她極力向他隱瞞這件事,或者是她從他那裡得不到任何幫助。有意墮胎的女人不得不讓他人為她犯下違法行為,這讓她們既恐懼又羞愧,而大部分的男人並不瞭解這一點。她必須做這個手術,心裡卻往往對此很排斥。阻止生命繼續長成便是扼殺生命。這個未出世的孩子會在有些女人心頭永遠縈繞不去。
- 男人往往很輕率看待墮胎;他們認為這只是殘暴的大自然加在女人身上的種種不幸之一,他們一點也沒意識到這件事涉及了價值判斷。在她的行為徹底違反了男性確立的倫理規範時,女人會否認她身為女人的價值。從小就不斷有人告訴她,她生來是要生兒育女的,還對她稱頌母性的光輝;生理上的種種不便、負擔無聊的家務事,只因她擁有生育這個能力而被看做是理所當然的。而男人為了保有自己的自由,為了不妨礙自己未來的發展,便要求女人放下女性可以追求的勝利,以利於他自己全心投入工作。在男人要求女人墮胎,犧牲生育,以便成就他男人向上超越的命運時,這正暴露了男性道德規範(父權體制)的虛偽。男人在公開場合宣揚禁止墮胎這件事,但若涉及,卻又接受墮胎,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權宜之計。
- 年輕的已婚女子可能在表面上歡喜、得意地迎接孩子的到來,在暗中卻因為她自己都不願意承認的執念、幻想、童年回憶,面對懷孕深為恐懼、厭惡。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這件事情上女人總顯得神祕難解。有些女人一輩子都有掌控孩子的心理,卻非常憎惡分娩這個和生理功能有關的事。有些女人則不是討厭當母親,而是太投入自己的感情生活或事業,無暇生育。在大部分情況下,女人在承擔這項新責任時總需要有男人的支持;只有在有個男人願意全心照料她時,她偶會滿心喜悅地全心照料剛出生的孩子。她愈是不成熟、愈羞怯,就愈強烈需要丈夫的支持。深愛丈夫的妻子,往往會以他的感受為感受;有時候,想生個孩子是為了鞏固婚姻、鞏固男女之間的關係。
- 不過懷孕最主要還是女人自己與自己之間的一場心理歷程;她既覺得懷孕豐富了她的人生,又覺得這使她成了殘缺不全的人。她原是個具有意識、有自由的人,在此時卻是受到生命驅使的被動工具。她的身體終於屬於她自己所有,之前被看做是色情的乳房,這時則成了生命之源,可以坦然裎露。做母親的女人在自己的身體中異化自己,在受到社會尊崇的母親地位中異化自己,這讓她產生美好的幻覺,以為自己是「在己存有」,是符合社會需要的現成「價值」。但這不過是幻覺。因為她並沒有真正創造出孩子,孩子只是在她體內成形…而孕婦特殊口慾是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她其實是以這種方式表達她對自己孤立無援的焦慮。她知道她只能靠自己,所以殷切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她原來的減損在這時反而成為榮耀。愈是受到減損,她的存在就愈具有正當性。這多女人在妊娠期間都覺得心情出奇平和安寧,原因就是她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有了正當性;唯有此時,她們才有權利關心自己的身體。
- 有許多初為人母的女人對自己要承擔的新責任非常擔憂害。孩子出生之後,她們面前出現了一個對她們享有權利的人。漸漸認為孩子是重擔,連哺乳也不是歡喜的一刻,她們反而擔心這會讓乳房變形;她們心中恨恨地感覺到乳房塌了、乳腺疼痛;孩子的嘴巴會不小心弄傷她們;覺得孩子將她們身上的力量、生命、幸福全吸走了。孩子讓她們嚴重受到奴役,孩子也不再屬於她們自己;孩子彷彿是暴君;他/她威脅了她們的肉體之身、她們的自由、她們整個自我。「母性本能」這個字不能應用在人類身上。母親之於孩子的態度,取決於她整體的處境,以及她自己對此的反應。
有人一再表示,女人很樂於把孩子看做是和陰莖對等的東西;這種說法完全錯誤。成年男子已經不會再把自己的陰莖看做是奇妙的玩具,陰莖這時的價值是,他可以藉著它擁有他慾望渴求的對象;同樣的,成年女人羨慕男性的是他能兼併獵物,而不是他有工具可以兼併獵物(父權體制賦予男人宰制的權利);孩子滿足了女人在與男人交好時無法滿足的主動攻掠之性慾 : 孩子對女人的依偎,正如女人對男人的依偎,但男人卻不會這樣依偎她。一如男人會從他情人身上得到同樣的感覺,這種滿足不是在屈服中取得,而是在支配中取得的;她從孩子身上領會了男人想從女人身上得到的是什麼,也就是他希望她既是他的獵物,也是他的分身
- 做母親的會因為孩子需要她而開心不已,就像墜入情網的女人都希望自己能對情人有幫助;對孩子需求的回應賦予了她們存在的正當性;但是母愛的困難與崇高之處是在於,這樣的感情並不是對等的,也就是她並不期待孩子以同等的方式對待她;身為母親的女人面對的並不是一個男人、一個英雄、一個半人半神,而是沉陷在脆弱、隨機偶然的身體裡一個遲猶未定的小小意識。但是當人們一心堅信母愛,宣稱所有的母親都可為人典範時,營造神祕形象、欺人耳目的迷思便開始了。通常,母性是摻雜了自戀、利他、幻想、真誠、惡意欺罔、犧牲奉獻,與憤世嫉俗等正負兩面的奇特混合
我們這個社會冒了一個極大的危險就是,將手腳沒有伸展自由的孩子交到一個各方面都未得滿足的女人手中 : 在性方面,她要不是冷感,就是未得滿足;在社會方面,她的地位向來低於男人;她無法探取這個世界,也無法把握未來;她想以孩子來彌補所有這些不滿足;女人的現實處境實在很難讓她得到充分發展,有多少慾望、反抗、企圖、訴願隱隱寓居她心中。做母親的鞭打孩子,打的不只是孩子,從另一個角度看,而是為了報復男人、報復這個世界、報復她自己。我們都瞭解母性有殘忍的一面;只是一般總是很虛偽地把「壞母親」歸為「後母」這種虛構出來的典型。
- 她們最樂於掌控孩子,小嬰兒對她們來說就像玩具,等孩子再大一點,她會希望孩子成為她的小奴隸,盲目順服於她;如果她愛虛榮,就會把孩子當聰明的動物一樣向人炫耀,如果她嫉妒心強、具有排他性,她便會讓孩子與外面的世界隔離。女人往往希望她花在孩子身上的心力能得到回報,她要把孩子塑造為她想像中的形象,以便他將來感激她這個可敬的母親,而且她也會在這個形象裡找到自己。這舉動其實為後代立下了壞榜樣;她們非得要孩子像她們的丈夫,或是相反地千萬別像她們的丈夫,或是希望他/她能成為父親的化身、母親的化身、某位受尊崇的祖先的化身;她們會以某位知名人士為典範,模仿他們教育子女的作風。
- 做母親的另一種會讓孩子受到傷害的常見態度是,自我虐待式的犧牲眾獻。她們會一直讓自己處在嚴重焦慮中,受不了孩子遠離身邊;她們放棄一切的娛樂、放棄全部的私人生活,以便扮演犧牲者,因此,認為自己有權利不讓孩子獨立。母親這種犧牲奉獻和專斷的支配意志,相去不遠。她們會以所受的痛苦做為暴虐對待子女的武器;她忍氣吞聲的態度常會讓孩子一輩子都抱著罪惡感;她們這種行為比虛氣凌人的態度為害更深。孩子怎麼做都不對,不知如何是好,連該怎麼保護自己都一無所措,使自己形同罪犯。她所處的社會、她丈夫、她媽媽,還有她的自尊心都要求她為這個陌生的小生命負責;要是孩子有過失,做丈夫的會大發雷霆;他抽象而空泛的要求往往會嚴重影響母親與孩子的關係。
- 父母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往往不一致,問題因此層出不窮。父母親的生活一直受到他/她的妨礙,於是父母常迫使孩子犧牲自己,孩子自己卻不明其由。要孩子犧牲,一來是為了讓自己耳根清淨,二來則為了孩子的前程。孩子天生都是叛逆的,覺得所有荒謬的規矩都是荒謬的暴力。孩子稍長,跨入一個以利益與價值為主導的世界(父權體制),母親完全不在這個世界之內;孩子往往因此藐視她。尤其是男孩,他以自己的男性特權為傲,嘲笑女人訂下的規矩,她丈夫從來不明白帶孩子有多艱難;帶孩子等於是駕馭一個無法和她交流的人;等於是干預另一個自由意識,而這個自由意識是以和人作對來界定自己、確立自己。
- 女人都夢想擁有男人的威望、夢想擁有他們具體掌握的優勢,許多女人都想生個兒子。她藉由他掌握了全世界,但前提是兒子要歸她所有。女人做母親時和她在婚姻中、愛情中一樣,面對男性向上提升的存在超越性,她的態度總會有很多重。她心中的夢想非常複雜、矛盾,她希望他是無窮盡的,卻又能讓她握在手中,她希望他能掌控全世界,卻又能匍匐在她腳前。女孩則幾乎完全受到母親的掌控;母親對女兒的要求也較多。女兒不是屬於地位優越的性別,母親不須因她的性別特別看重她;她在女兒身上尋找的是自己的分身。也有些女人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便希望在女兒身上再次重現自己;她們要給女兒自己曾擁有/不曾擁有的。也有一種母親是,放棄自我,只為女兒的幸福操心,女兒會不快地擺脫這種為了箝制她而做的犧牲奉獻;她的反抗往往不會成功,一輩子都像個孩子,不敢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因為她被保護得太好了,讓女兒深感壓迫的是她的受虐癖。有些女人覺得身為女人完全是詛咒,所以她們不無惡意地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另一個犧牲者;她們對女兒的愧疚與憐憫其實是對自己的愧疚與憐憫,她表現出來的便是事事為女兒焦慮。大多數的女人想以做為女人為傲,又痛恨自己生為女人。
- 女孩再長大一點,會和母親產生衝突;她為了確立自己的獨立自主,會和母親作對;然後她無法接受自己的分身成為另一個人,進而打壓。男人從女人身上嘗到的優越感,女人只能從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兒)身上嘗到,女兒的獨立自主會讓她的希望化為烏有。她一方面嫉妒世界奪走女兒,另一方嫉妒女兒在征服一部分世界時便等於奪走了她自己一部分的世界。她的嫉妒一開始是因女兒和丈夫之間的關係而產生;她最無法容忍的是,女兒確立了自己是獨立的另一個人。她向來厭惡女兒的女性朋友,她批評女兒的朋友,不准女兒太常和她們見面。她認為只有自己對女兒才會有正面的影響,其他人的影響都是負面的。有時,女兒只要表現出無憂無慮、玩耍嘻笑,就足以讓她發火;但如果是兒子做同樣的事,她又覺得沒什麼。女兒漸長,青春的肉體日漸豐美,如花盛開,在母親看來,女兒的未來像是從她這裡偷走的。因此,往往有意限制女兒的人生新機會,甚至消滅它們。
- 兩個很常見的成見不僅錯誤並且危險 : 
  1.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做母親都可以讓女人得到滿足;這樣的認知完全是錯誤的。有許許多多的母親過得非常不快樂。把孩子看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不僅荒謬,也是錯誤的,會造成危害。婚姻不幸的原因往往在於雙方是以彼此的弱點結合,而不是以彼此的長處結合,也就是說,兩人都對對方有所求,而不是以自己要為對方付出為念。孩子不是愛情的替代品;孩子也不能為漫無目標的人生帶來目標;孩子是責任,也是沉重的義務,並非父母的玩具,也不是滿足父母生存的需要或是實現父母沒滿足的雄心的工具。
  2. 孩子在母親懷抱中必然是幸福的。母愛一點都不是「天性」。成年人的各種情結、強迫觀念、精神官能症都源於他們早年的家庭生活;內心有衝突、有激辯、有悲慘遭遇的父母親,對孩子來說是最不良的伴侶。一方面輕視女人,另一方面又敬重做母親的女人,這種態度是假道學。不讓女人參加公共活動、男性的職業、說她在各方面都沒有能力,卻讓她承擔教育一個人這個最棘手、最重大的任務,實在是既矛盾又荒謬。男人在工作上通常表現得比在家裡更平衡、更有理性;他在職場上的行為都是盤算過的,但他在妻子面前常是個不講理、滿口謊言、任性的人,他會在妻子面前「放任自己」;同樣的,她也會在孩子面前「放任自己」。(這是階級不對等所造成的,上對下自然就會如此。)

- 如果說女人很難兼顧工作與照顧孩子的責任,原因通常有兩點 :
  1. 女人從事的工作大多是像奴隸一樣的勞動
  2. 孩子無法委託家庭之外的機構照料、保護、教養。這是社會沒有負起它該負的責任,如果社會還推說照顧孩子本來就是做母親的天職,這不過是詭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