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我想要改變世界;等長大了一點,我發現這個目標太過遠大,所以決定改變國家;等再大一點,我發現這個目標還是太遠大了,所以我決定改變身處的小鎮;等我意識到自己連這個目標都無法達成的時候,我試著改變家人。現在我年事已高,了解到當初應該從改變自己著手;如果我從自身開始改變,也許就有可能改變家人、小鎮,甚至國家,而且說不定 - 我甚至還能改變世界。 ---- 哈西德派猶太教拉比臨終遺言
保持真我,了解自己
. 我們對別人的言行舉止反應愈大,就愈會與自己的目標脫節,還會陷入別人替我們制定好的計畫中。
. 原生家庭和解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我確認並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 ( 就是「做自己」 ),同時又和別人維持親近的關係。
1. 具備目標導向 :
. 我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管別人認不認同,都不會影響我
. 相反是關係導向 : 情感上比較不成熟,完全依賴別人來提供自己的自尊與價值感...把所有時間與精力都花在尋求認同上。
. 備受大家喜歡和關心就是最重要的事。關係導向的人沉迷於獲得別人的認同與讚賞。(例如 : 網美、藝人、網紅...)
2. 區分想法和感受
. 分化程度高的人絕對不會喪失自我感受、體驗與表達感受。「感覺」是能讓自己了解生活中正在發生什麼事的資訊來源之一。
. 分化不代表欠缺情緒,分化程度高的人有辦法選擇讓自己深入於情感之中,如做愛 : 做愛需要讓自己沉浸在身體感受和感官世界裡,同時拋棄理智線
. 對新資訊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受威脅或情感勒索的影響,同時也不譴責看法不同的人
. 從差異中學習,從中感到愉悅
. 感受永遠和自身有關,與別人無關。例如 : 「我們意見不同的時候,『我』覺得被嫌棄了。」而不是「我『覺得』你拒絕了我」
. 是我們創造出自己的個性和感受,這也就是說,我們有力量改變;不需要等待別人改變,就能決定自己是否改變。
融合的關係
. 分化的相反就是融合 (Fusion),要融合就是要困在共生或寄生關係的泥沼中。
. 許多人被問及「親密感」的定義時,會回答就像「母親與嬰兒」的關係。這是許多人口中的「愛」,但這就是關係融合的一個例子。
. 就連成人也很難放棄對「合而為一」的渴求,我們夢想找到那個「特別的人」,他/她會在親密關係中帶給我們這樣融合的愛情。當墜入愛河,我們會以為已經找到了「那個人」;一旦我們發現錯了,就會開始抱怨自己和戀人缺乏溝通。可是大部分人所謂的「溝通」,其實指的是「一致性」。
. 叛逆行為的難題,在於這樣的行為並不代表真正的獨立自主,就連最狂妄自負的孩子也有自卑的問題,而且這種孩子仍與家庭融合,並受到父母的控制,他們對此的反應就是故意做出與父母要求相反的舉動。
. 叛逆的青少年並沒有獨立思考,也沒有設下自己的人生目標,叛逆行為事實上經常是自我毀滅。
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 在融合程度高的家庭中,在別人感到難過的時候,我通常也不好受,所以避免讓別人不悅的動機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 - 我不讓他們「難過」,他們就不會讓我「難受」。
. 改變伴侶這場仗,是怎樣也打不贏的。對自己負責,表示我要努力改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 真正的接納是要能夠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我們唯有在真正做自己的情況下才算是獲得接納,接納了自己,才能接納別人。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能意識到虛偽的認可、接納,並且對此感到厭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