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我們在嬰兒階段完全依賴父母,唯一的渴求就是獲得他們時刻關注。

. 我們通常會吸引有相同親密感或疏離感需求的人,在所有可能成為我們伴侶的人之中,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找出「親密/疏離舒適程度」與自己相同的人。

  . 然而,雙方在這個情況下各自扮演的角色,一個是「追逐者」,而另一個是「逃避者」,藉此幫助平衡兩人的關係。

  . 傳統上,女人扮演追者的角色往往都是為了「情感親密」,而男人扮演追逐者的角色往往都是為了「性關係親密」。要是沒有親密關係,追逐者就很難做自他們是需要別人才能生活的那種人,追逐者的動力基本上來自對於被拋棄的恐懼。

. 有時伴侶堅持不分手,卻為親密/疏離的問題爭執不下,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兩人藉此保持了彼此對親疏的舒適範圍,而這樣的範圍是在他們各自的原生家庭中所建立起來的。...最後分手,再後跟別人再建立關係,同時相信新伴侶能做到他們真正想要的,跟前任不同。他們會再次選擇跟自己有一樣舒適範圍的人,從前那一整套戲碼又會再次上演

. 外表上看起來愈獨立的人都只是在假裝獨立。這種人利用疏離當手段,好控制自己對親密感的恐懼,他們可能極度需要親密感,又害怕親密關係,只好建立距離取而代之。

  . 矛盾的是,就算那些公開承認需要經常和伴侶在一起的人,通常都沒辦法應付親密關係。
  . 經常需要親密感、時時都想和伴侶在一起的人,很難接受別人跟他們不一樣。

    . 他們會堅持說 : 「我們在想到自己以前,會先想到對方」說著自己如何替別人犧牲奉獻而不自私自利,擁護「愛他人」和「同情他人」的價值觀,可是他們經常操弄這些價值觀,覺得自己對別人的幸福有責任...如果他們自己不開心,也會怪罪到別人身上

.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與不同於我們的另一半,建立公開、互相包容的關係。

. 我們期待感受到「戀愛中」的那一刻,以及體驗真正的親密感;在父母身上無法得到的東西,我們會幻想從伴侶身上獲得。

  . 我們與伴侶的幻象墜入愛河,以為對方跟夢想中一樣,能夠提供自己所需的一切。當現實與夢想不符時,就會感到憤怒、沮喪,既失望又受傷。他們通常會試著找出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從另一伴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人們如果得不到自以為需要的東西,通常會怪罪到別人身上...他們的付出都是為了收穫。

  . 如果他們認定是另一半的錯,就會想盡個辦法試圖改變對方,這些方法可能包括了奉承、批評,甚至肢體攻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