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已婚人士都覺得配偶跟自己很像,而且兩人的生活目標一致。不過,沒多久就發現這並非事實。
. 如果兩個人要建立強烈而親密的關係,就一定要先發現彼此之間的顯著差異,這是很正常的。真正會引發問題的,是我們處理彼此差異的方式。
. 大部分的人會把兩人之間的差異看成威脅,分歧會破壞理想中的感情關係
. 當兩人的差異浮現時,大部分的人都會試圖讓另一半更像自己,否則,就會開始感到焦慮 :
. 「我會不開心都是因為她,如果她能改變,而且表現得像我想要的那樣,我就不會覺得那麼糟了,一切都是她的錯。」
. 我們想著配偶、孩子、上司或其他人「應該」要表現出特定的樣子,我們常會說「你應該如何如何」之類的話,但話裡真正的意思是「我想要你這麼做」。
. 所有具備差異性的人際關係中都有這種互動。
. 被要求、命令改變的那一方通常會有四種反應 :
1. 「親愛的,我只要你想要的」 - 順從者
. 這種關係表面上看起來很美滿,因為他們從不吵架。然而,順從者會找出其他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立場,如身體不適。
. 基本需求 : 「不惜一切代價保持和平」,他們害怕衝突,尤其是衝突之後可能導致兩人分離。
. 這種弱勢者有能力讓別人感到愧疚,而且也很會利用這一點。感情中所謂的「弱者」,通常都會獲得一定的「交換補償」
. 順從者經常是精神或身體不太健康的一方,他們應對伴侶間差異的扭扎,可能會藉由以下症狀表現出來 :
. 頭痛或背痛、輕度憂鬱、酗酒、頻繁失業、罹癌、心臟疾病或嚴高情緒障礙
2. 「我行我素」 - 叛逆者
. 叛逆者表面上看起來很需要保持距離和獨立性,但那是因為真正全然獨立太嚇人,所以他們還是與人保持夠近的距離,然後表現反叛行為。
. 太過投入反向行事,結果反而沒辦法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太忙著抵制別人設定的目標,結果反而沒辦法為自己設立目標
. 對叛逆者來說,獨立的意思就是做和別人期待相反的事。然而,就算這麼做了,叛逆者實際上仍然受控於別人,他們不過就是反向操作而已。
3. 「我才是一家之主」 - 攻擊者
. 把自身的焦慮感和其它問題都歸咎於別人
. 他們認為自身的沮喪都是別人造成的,而且勇於表達這樣的觀點 : 「要是你能長進一點(或體貼/善解人意一點...),我就不會覺得那麼糟糕了。」
. 攻擊者把別人都視為問題,同時公開用各種可行的手段,試圖改變別人
. 潛在的問題 : 自尊心低落
4. 「再見!」 - 斷離者
. 當感情關係發展到太緊繃的時候,斷離者就會精神抽離或轉身離去
. 對自己非常不確定,因此孤立自己以否定自身對別人的需要與渴求
. 切斷對原生家庭的情感是很常見的模式,以為只要斷絕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能不受家人力量的控制...結果,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解決的問題,隨後會跟著我們進入新的感情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