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讓修行保持在清淨的形式才是我的目的。
. 在了解本源之前,不應計較自己努力的成果。如果本源不清淨的話,我的努力就不會是清淨的,結果也就不會盡如人意。
  . 那些只是執著於努力的成果的人們,將沒有任何機會去品味,因為成果永遠不會到來。
  . 如果我的努力是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從我的清淨本源流瀉出來,那麼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會有益處。
. 禪修的目的是復歸清淨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之心。
  . 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保持真實本性的本來面貌
  . 抱持著最清淨的動機,靜默得一如我的原初本性
  . 我無須了解禪是什麼,我已經在坐禪,所以無須從知性上知道禪是什麼
. 拿佛教來與基督教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佛教就是佛教,而佛法就是修行。當我抱持著一顆清淨心來修行時,我甚至沒有自覺到自己正在修行,所以無從比較。
. 坐禪是一種包含無數活動的修行。
. 禪修就是要讓我不執著
  . 我只是依佛陀的榜樣坐禪,佛陀教我怎樣透過修行來行動,這是我之所以坐禪的原因。
. 強調坐禪就不是真的坐禪
  . 做任何事、活在每一剎那,都是佛的一個短暫活動。
  . 任何事情都是佛的活動,因此,不管我做任何事或任何事都不做,佛自在其中。
.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名字,但這些名字只是佛的不同的名字;每個人都會從事許多不同的活動,但這些活動全都是佛的活動。
  . 因為不明白這一點,人們才會刻意去強調某種活動的重要性。
  . 當他們強調坐禪時,那就不是真正的坐禪。
. 實際上,所有的姿勢都是在「坐禪」,每一種姿勢都是佛陀的姿勢。
. 一個宗派只是佛教一個權宜性的形相。事實上沒有一個宗派應該自視為一個分離的宗派。
. 我們只是佛教徒,我們氖至不是佛教的禪者,而只是佛教徒。
  . 宗教不是任何特定的教法,宗教無所不在。我應該以這種方式來了解佛教教法,我應該忘掉所有特定的教法,而不應去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 教法存在於每一剎那,每一個存在,這是真正的教法。
. 我必須堅定相信自己的真實本性。我的真實本性超出意識經驗之外。我必須以本性作為修行的基礎。
. 歸根究柢,善與惡都無關宏旨,我是不是能夠讓自己平靜、讓自己不為善與惡所囿限,那才是重點。
. 想要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
  . 我的心就會變得夠靜謐、寬廣而清明地以事物的本然面貌觀看它們
  . 不保留任何事物的觀念,把它們統統忘掉,不要留下任何思想的陰影或痕跡
. 只有在坐禪時,我才會對心的這種空寂狀態有最清淨、最真切的體驗。是心的原初本質,心的絕對寧靜。
. 在我的虛妄之中體現清淨心,這就是修行。只要在虛妄中體現清淨心,虛妄就會消失。
. 佛教強調的是非意識的世界,發展佛教最好的一種方式是坐禪 -- 只管打坐,也要對我的真實本性堅信不移。這個方式比看書或研究佛法的哲學要好得多。
. 在坐禪時,我們就會證得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
  . 不管山峰、樹木、流水、花朵,一切無不是佛道。萬物都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到佛的活動之中。
. 了解佛性的唯一方法就只有坐禪,只如我本然那樣地存在著。
  . 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還沒坐禪之前,我們就已經擁有佛性了。在這個意義下,我們所從事的一切無不是佛的活動。

你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心
. 開悟的經驗與一般意義的經驗不同,它不被善與惡、時間與空間、過去與未來這些所囿限。開悟是一種超越二分法或感受的經驗或意識。
. 總是在我左右的那個心不只是我的心,也是一個普遍心,無異於別人的心。它就是禪心,一個很大、很大的心,這個心就是一切我看得到的東西。這個心就是萬物。
. 真心就是一個觀看的心。
  . 每一剎那都專注於我的呼吸,專注於我的坐姿,這就是真實本性。除此之外,「禪」別無奧祕可言。
. 人們強調自由的觀念,而這個自由的觀念又以身體以及行動的自由為核心,但這種觀念導致人們精神受苦,並且喪失了自由。
. 我必須對那個總是與我同在的「大心」深信不疑,我應該要把萬物視為是大心的表現,來加以欣賞。
  . 透過修行歸復我的真實存在,歸復那個總是與萬物同一、與佛同一的我,這才是重要。
. 我必須抱著初學者的心,放開一切執著,了解萬物莫不處於生滅流轉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