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出生的時候,恐懼和我同時出生。
. 恐懼和欲望來自同一個源頭。害怕死亡,欲望由此而來,我期盼有人能夠幫助我生存,保護我。
. 深入觀察欲望會發現,我每一個欲望都是這種原始欲望的延續。
. 我希望發展新的關係、找到新的工作或得到更多金錢,得到之後卻不懂得享受這些東西,欲望總是一個接著一個,永不停止。
. 知足 : 覺知在此時此地,我已經擁有幸福快樂的條件,不需要得到更多。
. 許多人還是相信,只有當擁有很多金錢以及權力時,自己才會快樂。
. 覺知內在小孩仍沉溺於過去,我必須拯救他。
. 如果我在小時候受過虐待,幾乎所有我看到或聽到的,都會觸及那受虐的影響。持續觸及這些過去的影像,會引起恐懼、憤怒以及絕望的感受,稱之為「非如理作意」(不適當的注意),它牽引我遠離了當下,進入過去的痛苦之地。
. 當痛苦生起時,我修習吸氣和呼氣。
. 了解痛苦能夠帶來慈悲與愛。沒有理解、愛以及慈悲,無法得到幸福。理解及慈悲源自於痛苦。當我明白痛苦,就不會再抱怨;我會接納,會產生慈悲心。
. 我有逃避痛苦的傾向。追求快樂、迴避痛苦是天性。感謝痛苦,我開始學會理解,進而能接受、懂得愛。沒有理解與愛,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痛苦能帶來快樂。深觀痛苦,溫柔地包納著它,從中學習。
. 五念 : 辨識、擁抱以及深觀恐懼的種子
1. 本質上我會老,我無法避免年老
2. 本質上我會病,我無法避免疾病
3. 本質上我會死,我無法避免死亡
4. 我所愛的人和物,在本質上會改變。我無法避免與愛別離。我無法保留任何東西。我空手而來,空手而去。
5. 我所做的是我唯一所有。我無法逃離我的行為的後果。我的行為是我立足之地。
. 恐懼給予憤怒生命。當恐懼出現,我失去了平靜。恐懼來自無知。除了恐懼,缺乏理解也帶來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