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散」挑戰中的其他症狀,這些症狀包括 :
- 重複別人做過的事,而無進展
- 不是這裡發明的(NIH)
- 未激起大家的熱情
- 嘗試快速追隨者,很快地失敗了
- 傲慢自大
- 最後,或許最重要的是,「擴散」挑戰中「看不見的症狀」
- 企圖在工作場所中設立「小組」及「工作團隊」,以加強學習或工作方法,這通常是基於一個假設,認為若沒有來自上層的推動,一組織中的成員就會把自己局限於個人,而形成不了團隊及共同行動。事實上,人們是藉由集體的方式來工作與學習,而重要的實務社群也因此一直不斷地形成。為了解資訊如何在一組織中建構與流通,必須了解在組織中形成的不同社團,以及它們之間的權力分配情形。」
- 自然興起的實務社群會運作,也會擴散工作流程與管理方面的創新。
- 自然興起的實務社群,更有能力與成效。
- 我們的組織中深埋著自我組成的互助社會網絡,並經由人們在共同完成工作之中重複的互重,來維持這種網絡。這些社會網絡是一個重要方法,用以了解我們在支持彼此、我們的社群、及我們公司的財務目標等方面的能力。
- 必須發展持續鼓勵人們跨越「牆壁與煙囟」(跨越組織界線)的組織文化,不只相互傳遞消息,而是追求並達成較高程度的相互了解。建立人們對目標的共識,亦即對他們行動的「為什麼」(whys)及「什麼」(whats)建立共同的評價與重視。
- 資訊 : 可造成影響的任何差異
知識 : 有效行動的能力 (知即是行,行即是知)
- 完成一項工作或目標,最重要的元素是心智模式、假設、技巧、及能力 - 這些往往都是我們未察覺者,內隱的知識。內隱的知識不可能被減化為外顯的知識。
- 為何變革難以擴散?
- 組織需要具有「能力」去擴散創新的方法,若缺乏這種能力,就會形成「擴散差距」,而限制創新方法的推廣實行。
- 能力取決於
- 指導能力 : 最有成效的擴散,大多是經由提供人們機會去跨越傳統界線而共同工作。
- 組織界線的可滲透性 : 組織之中有界線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界線到底在人員、觀念的流動及探詢性社團 (探詢跨越界線的系統性問題) 的形成等方面,限制到何種程度?
- 資訊基礎建設 : 全組織上下人員需要先知道該找誰與該問題什,才能開始學習其他團隊的經驗。
- 學習型文化 : 鼓勵跨越內部與外部界線的相互關係、集體合作、好奇、與反思,及建立有效的學習基礎架構。
- 你屬於哪個階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期望參與檢討活動,而此檢討活動是以每日的學習和改進為基礎。
- 因應「擴散」挑戰的策略
- 學習重視網絡領導者作為新觀念傳遞者與教練的價值,並使其合法化。
- 內部網絡領導者是使非正式的實踐社群有效運作的關鍵。他們幫助領導者發展重視不同世界觀及新觀念的能力。
- 明顯地關注現存的實務社群。
- 實務社群理論是與一種創新擴散的方式一起發展出來的 : 接受組織中以非正式網絡群體作為散播知識與資訊的管道。
- 光是學到可以在這裡應用的好方法是不夠的,那些學習新東西的人必須同時繼續維持與他們舊社群的關聯。
- 以較少限制的方式公開有關創新的資訊。
- 公開提供資訊時,潛在的越界溝通者會為你尋求出路。
- 把「整個體系」集合起來。
- 設計更多有效的媒介,以做內部資訊交換。
- 資訊技術系統的設計,是在傳送資料與資訊,但是,人們所渴求的是可供他們利用的知識。
- 知識不該被視為靜態、可被「汲取」的資訊;而是動態,在使用中獲得,而且不斷經由使用而改變。
- 培養「有欣賞力的探詢」 : 其他人或許不像他們外表看起來那麼瘋狂或愚蠢。
- 有欣賞力的探詢是一個把同理心帶進每天實務運作中的方法。同理心並非同情,而是對他人產生貼切的了解,貼切到能對他人的感覺、想法、動機很容易心領神會。在過程中暫停自己的假設,以使自己能探詢他人背後的原因或理由。這需要你有意願去相信人並非天生邪惡、庸俗、或瘋狂,而是每個人看待這世界人、事、物的方式不同,你若能花時間從他們的角度與觀點思考,你可能會欣賞並認同別人。
- 讓研究成為主管的責任之一。
- 人們很容易不經重要判斷,就對他們所喜愛的觀念投入巨大的心力。有些創新很有潛力,但卻未能導致明顯的企業經營成效。
- 對高階主管而言,一個重要的新工作領域是,確使組織能向其最創新的實行者學習,這需要研究、把特殊的方法轉化成一般的工具與流程,最後制定適當的標準。
- 發展引導研究的管理能力,特別是在第一線的領導者。
- 記住,所有界線終究是武斷的。
- 所有人類社會創造出的界線一樣,它們終究是我們選擇如何組織生活的人為產物。這些界線是有目的的,但它們的影響也可能超出其原來目的。
- 許多企業人士似乎認為,「產生知識」不過是雇用最好的人員,必要時施以訓練,然後讓他們不要彼此互相妨礙。他們似乎相信,只要把專家聚在一起,他們累積的技巧與能力將會自然結合在一起。然後,在真實世界裡,知識並不是這樣產生的。
- 組織學習的循環
- 廣泛地產生資訊 : 收集與創造知識。
- 推動工作的基礎建設 : 投入力量於「破壞界線」的工作,建構使資訊跨越組織界線障礙而流動的系統。將資訊整合成為知識。
- 不要只把重要資訊提供給每個人,而是要提供訓練與交談,以使人員了解資訊的來龍去脈,並鼓勵他們互相分享觀點。
- 整合與散播 : 在企業環境中重新架構資訊
- 當一個團隊或個人與系統中的其他部分孤立時,它所收集到的資訊,將無法被其他部分的人充份了解。要為成為一個完美的夥伴,每個團隊與個人必須了解整個組織的工作,及每個子工作與整個工作之間的關係。
- 推動工作的基礎建設 : 「集整個系統於一室」的方法。
- 為提供價值,這些流程必須被清楚地認同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 - 不是只舉行一次以解決某一特定問題,而是深植於組織的設計DNA。
- 集體的解釋 : 許多見解的匯合
- 尋求道理的過程中,不只要容許這些歧見存在,還必須維持對歧見的討論,讓組織成員為自己的假設奮戰,而不是限制它。
- 推動工作的基礎建設 : 採取分權決策以求彈性與速度。
- 如果自我管理或自治團隊可以以配合組織整體目標的方式,做它們自己的觀察與反思,它們將更有能力對那些目標做出貢獻。
- 員工需要在組織的成功中享有利益。
- 單位中成員必須清楚地了解他們的行動如何與這些報酬相關
- 他們必須藉由本身的努力來影響結果
- 應該根據每個人都了解的標準,而公開追蹤評量目標之進展。
- 採取責任行動的權力 : 設計實驗
- 對組織學習而言,光黃個人經驗並不足夠,如果個人或團隊只根據自己的結論來行動,不知道其他人或團隊的知識與觀點,組織便不能達到學習。
- 推動工作的基礎建設 : 採取行動的人員必須獲取、觀察、及反思結果。
- 組織學習之所以有力量,正因為它代表我們對於誰握有知識 - 繼而延伸為誰握有力量 - 的想法有了根本的改變。所有執行者都是思考者。
- 為管理而設的學校 : 如果學員尋求再三保證,以求安心,怎麼能夠獲得自由?
- 要求長期發願投入
- 不要把「專家」相互隔離
- 把我們的所有努力與真實狀況需要相結合
- 沒有人能免於學習
- 此學校必須對原則做示範說明
- 只有真正發自內心想參加者,才應該參加此學校。
- 愈來愈多人相互接觸聯繫,但卻愈來愈少機會思考與反省。
- 支持從消極的「文件」轉型為積極的「知識庫」。
- 建立拔靴帶能力。
- 一個資訊交換系統應該管理三類管理活動
- 運作組織所需的活動 : 產品研發、行銷、製造、銷售、會計等等。
- 改善組織能力所需的工作
- 提供當場真實的反思回饋
- 把外界納入知識基礎建設
- 使資訊更透明化
- 鼓勵高績效團隊,與外界的研究工作相連結
- 學習歷史
- 研究、神話、與實用之可信度
- 研究 : 培養「忠於資料」的態度。
- 神話 : 貼近故事的真心。情緒必須活現在文件中,否則就失去意義。
- 實用導向 : 引發讀者的敏感性。人們相信他們最好的東西,不論別人如何看待。
- 使用學習歷史
- 怎麼回事?
- 故事講什麼?誰是主角?你從字裡行間看到了什麼?是什麼使他們感到驚訝?他們被什麼困陷住了?是什麼驅動他們?這故事中有哪些評論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情況?
- 所以怎樣?
- 這團隊面臨的挑戰和我們面臨的挑戰,有沒有相似之處?我們可能會被相似的力量震驚、困陷、驅動嗎?
- 接下來呢?
- 我們接下來可以創造或產生什麼?我們該設立什麼標準?我們如何知道進行得順利或很糟糕?我們的關切與在意程度如何?
- 「任務後評估」: 對一件事的專業性討論,著重於表現標準,使參加者自行發現發生了什麼、為何發生、及如何維持優點,並改進弱點。
- 表現標準是全面性、且定義周延的
- 基本規定是經由謹慎設計,以導向一種較民主的過程,讓人們感覺自在於開放而坦誠地討論本身及彼此的錯誤。
- 檢討總是包括個別單位及整個團隊的任務與觀念,使參加者能針對目標判斷實際表現。
- 整個討論維持貼近於「證據確實的事實」,有三個主要問題被依序考慮 : 「發生什麼?為何發生?該如何處理?」
- 負責協助大家的觀察檢查官要接受謹慎訓練,並負責督促大家遵守基本規定 : 尋找最多數人員的參與,將重點維持在訓練目標,不斷地檢討重點及記錄重點。
- 真正對人們有助益的資源是橫向傳遞,從一個部門或工廠辦公室傳向另一個。儘管,沒有正式的橫向溝通管道。這種資訊的流通很多是透過實務社群。根據定義,實務社群是未被界定的,它們沒有名字、沒有正式的會員、也沒有地位,但它們傳遞資訊。
- 新的領導者,藉機會闡明目前面對的共同議題
- 展望未來
- 檢討責任與表現
- 解雇與裁員
- 領導力的發展
- Nov 22 Sun 2020 08:49
第五項修鍊III (14) - 在組織中擴散新思維和新做法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