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般思考邏輯中,性別的核心就是男女之間的差異。整個大眾心理學界都在跟我們說,男人和女人在思考、情緒與能力等各方面都是天生相反的,跟我們保證男人和女人就像來自不同星球的生物一樣。
  - 男人和女人以不同的方式溝通,男孩和女孩用不同的方式學習,荷爾蒙促使男性好戰,或是「大腦性別」(brain sex)宰制了我們的生活等等。
  -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些說法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美國心理學家珍妮特.海德(Janet Hyde) : 「男女天生差異的教條不僅戕害兒童教育、女性就業權,甚至所有成年人的感情關係。」

生殖差異
- 有性生殖未必需要異性異體。
- 就某些方面來說,人類的身體不完全屬於「二態性」。
  1. 有相當多人的身體介於兩性之間,例如女性少了一個X染色體,男性多了一個X染色體,其他異常或矛盾的荷爾蒙型態,甚至內外生殖器都還會出現林林總總、令人訝異的非標準形態。
  2. 男女兩性的外在差異會隨著生命歷程改變。
  3. 即使在成年期的初期,男女兩性的整體外在特徵也有很多重疊的部分。例如身高,只是社會習俗使得我們通常都不會注意到這個生理上的事實,因為在男女配對時,他/她們選擇的伴侶多半都會符合「期待」的高度差異。

對差異的矛盾解釋
- 很多關於性別議題的討論都有一個預設立場,認為生殖差異會直接反映在男女兩性之間其他的整體差異之上 : 例如體能與速度、實際技能、性慾、休閒嗜好、個性、智能。一般人都普遍相信,這種性別差異甚大,而且是「天生自然」的。
  1. 認為男性之所以在社會中居於主導地位,是因為男人體內的睪固酮濃度較高,佔有荷爾蒙的「侵略優勢」,所以需要父權結構(史蒂芬.高柏格, <<為何由男人統治>>)
  2. 「社會生物學」 : 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 (Edward Wilson)所提,還有一群後進將他/她們的研究命名為「演化心理學」。
- 這些把身體視為機器模型,製造性別差異,主要是由男性倡議,而且經常用來替現存的性別秩序辯護,藉以駁斥女性主義或是女性主義提出來的「性別角色」概念。
  - 天生差異的概念在很多陣線上都遭到挫敗。
- 儘管社會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一再訴諸「科學」、演化論與達爾文主義,但是所有的論述幾乎全屬臆測,沒有任何一個心理特徵上的性別差異,真的顯示出是演化機制的結果。
身體會受到社會過程的影響。我們的身體發展和運作的方式會受到食物分配、性風俗、戰爭、工作、運動、都市化、教育和醫療的影響。所有的影響都是被性別結構決定的,因此我們不能認為社會性別配置只是隨著身體特質之後而來的,它其實是先行於身體,甚至形塑身體發展和生活的條件
- 性別形象的研究是女性研究的一大成果。一些歷史研究 :
  - 露易絲.班納(Lois Banner), <<美國美女>> : 女性身體在目前的系統裡是定義為優雅、美麗而引人遐思,或是落伍而醜陋。
米歇爾.傅柯, <<規訓與懲罰>> : 現代知識體系如何將人分門別類,而這些類別又如何與規範,控制的社會規訓技術經緯交錯,而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就是運用這些技術的專業 (如醫學、心理學和犯罪學等),形成「權力/知識」
  - 即使社會規訓未能製造出性別化的身體,手術刀一定可以達成這個目的。大胸脯始終是性感的象徵。根據戴安娜.杜爾(Diana Dull)和甘蒂絲.韋斯特(Candace West)所做的研究 : 
    - 現在女人整型視為自然,但是男人整型卻不是。唯一的例外是陰莖整型手術,現在陰莖加長術也是一門大生意了。
- 無論在象徵層面或是規訓意義上,我們都不能只把身體視為社會過程的受體,而是社會過程中主動參與的主體。
  - 性是一種生理事實,是區分人類這種動物的雄性與雌性的差異;性別則是一種社會事實,是區分男性角色與女性角色,男人個性與女人個性之間的差異。

差異的事實 : 「性相似」的研究
- 在大眾心理學的領域裡,身體差異與社會影響通常都是靠特徵二元論的概念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女人應該有一套自己的特徵,而男人又有另外一套。
  - 女人 : 富有愛心、意志不堅、多嘴長舌、情緒化、直覺強、有高度的性忠誠
  - 男人 : 富有侵略性、意志堅定、沈默寡言、理智懂事、具分析能力、性行為浮濫等等。
- 休.費維德 (Hugh Fairweather) : 「從將近八十年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研究了無數的男女,主要的發現其實是男女心理存在大量的相似性;明確的差異極少,而且只侷限在某些特定的主題上。...  要不是作者與讀者的文化偏見,我們可能從很早以前把這種研究稱為「性相似」研究了。
- 「沒有證據的性差異信仰」:  傳統上堅信不移的說法,這些全都不是真的;這些信念都只是一種迷思而已。而人類竟然一面倒地不相信這樣的結論,也就更耐人尋味了。大眾心理學完全擁抱性別差異的概念;在學術圈,不同世代的研究學者也無視於他/她們自己學科所提出來的證據,還是無止盡地尋找心理學上的性別差異。
  - 辛西亞.艾普絲坦, <<騙人的區別>> : 以二元思潮與性別現實為主題,駁斥所謂的「男女天生不同,有不同的智力、生理能力和情緒特徵」。
  - 為什麼大家拒絕男女的相似性呢?絕大部分的原因在於文化背景。二元的性別符號根深蒂固,人只要一想到性與性別,就只「看」到差異。
    1. 傳統的心理測驗太過膚淺,不足以測量出男女之間真正的性格差異、深層的個性底層。大部分的量化心理測驗通常都只是透過自我陳述的方式,測量人類行為中最顯而易見的層面;如果「深層」差異不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層面,而且也不曾表現在範圍甚廣的各種人類行為中。那麼我們不禁懷疑 : 這樣的深層差異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2. 「無差異」的發現並不是一成不變。
    3. 「後設分析」: 心理上的性別差異與相似並不是物種生命中固定且恆久不變的常數,而是人類面對複雜而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產生主動反應所造成的多變產物。
      a. 強化了性別差異存在的信念,同時更強調性別差異的重要。
      b. 海德(Hyde) <性別相似性的假設> : 徹底地推翻了男女之間的特徵二元論。男女群體之間廣泛的心理相似性有豐富的證據做為佐證。
      c. 每當有明顯的心理性別差異出現時,這些差異多半都有特殊環境因素的個案,而非通則。

社會體現與生殖場域
既然性別相似的研究已經徹底推翻了特徵二元論的概念,因此我們必須拒絕所有的性別模型,因為這些模型都假設身體差異製造特徵差異,然後造成社會性別差異
- 「社會體現」(social embodiment): 身體不但是社會實踐的受體,同時也是參與在社會實踐中的主體。這其中有個循環不息的圈圈,連結身體過程與社會結構;事實上,這樣的循環不只一個,而是許許多多個循環在不同的時間出現,也隨著時間改變,最後總結成一個歷史過程。
- 社會體現牽涉到個人行為,也牽涉到群體、機構或是不同機構組成的複雜群體。性別就是社會體現的特別形式。性別關係造成特定的社會結構,指涉特有的身體特質,而性別實踐則在二者之間形成一個循環。
- 有性生殖並不會形成性別實踐,甚至連提供性別實踐的範本都沒有;在很多領域都出現強烈性別化的行為,但是這些領域卻跟有性生殖一點邏輯關係都沒有。
- 認識社會體現提供一個新的視野,重新審視身體與性別變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社會學、性別角色理論、自由派女性主義或是主張天生差異的大眾意識形態,都把身體差異視為一種保守的力量,牽制了歷史變遷,限制了社會過程的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