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模型 : 結構與變革
- 並不是所有的性別關係都是男女各據一方的直接互動,而可能是間接的,例如透過市場或是電視、網路這些科技產品做為媒介。
- 性別關係始終在日常生活中建構出來的,也一再重建。如果我們沒讓性別關係出現,性別也就不會存在。
- 人們參與範圍廣泛的各種日常行為 - 從交談、家務工作到互動風格與經濟行為等 - 本身就要為他/她們預設是男或是女的「性類屬」負責;而據此所產生的行為本身就是性別,並不是性別的產物。
- 我們建構自己的性別,但是卻不是完全自由,也不能隨心所欲,因為我們所處的性別秩序,對於我們的性別實踐具有極為強大的形塑力量。
- 社會裡的性別配置就建構了社會結構。例如,如果宗教、政治和言談實踐都賦予男性較高的權威,地位也高於女性,那麼在性別關係中就出現一種父權結構。
性別的四個面向
- 英國女性主義先驅茱麗葉.米契爾 (Juliet Mitchell), <<女人的財產>> : 「女性不只受到一種結構的壓迫,而是四種結構 : 生產、生殖、社會化與性。」
- 將性別關係視為內部極度複雜的問題,也就是牽涉到多重面向的問題,是在所難免的。
- 希維雅.華比 (Sylvia Walby), <<理論化父權>> : 「當代父權制度分成六種結構 : 有酬工作、家庭生產、文化、性、暴力與國家。」
權力關係 : 直接的、論述的、殖民的
- 權力作為性別面向來說,是婦女解放運動對「父權」概念理解的中心,這個概念把男性視為支配的「性階級」,把強暴分析成男性權力強加在女性身上,同時批判媒體賦予女性被動、渺小而愚蠢的形象。
- 所謂的父權並不只是婦女受到個別男性的直接控制,而且還透過無關個人的國家體制來實現其權力。
- 社會成見和法律程序對於性侵害案件的內建歧視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消弭;直到現有,提出性侵害告訴,對於受害婦女來說仍然是受創的經驗。
- 官僚體系就是直接權力關係體制化的例子。政府部門人員選用與晉升過程中出現「男性偏見的總動員」。
- 既然男性確實在世界上掌握大多數的大型組織機構,這就造成影響深遠的過程,形成性別不平等;其中當然也包括了軍隊 - 那是一個專門強調暴力的體系。當今世界上掌握武力的手段者,實為男人,而非女人。
- 同志解放理論家把同志受到的壓迫,和女同志及婦女普遍受到的壓迫等同看待,這個論點為男性之間的性別化權力關係分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替從屬的(subordinate)與霸權的(hegemonic)陽剛特質做了區隔。
- 米歇爾.傅柯 : 「社會並沒有一個集中統一的權力中心;反之,權力分佈的範圍很廣,而且以親近而具有擴散性的方式散佈,尤其是透過我們說話以及將人分門別類的方式,以論述的形式運作。這種方式以「規訓」的姿態直接衝擊到人的身體、人的認同,建構人們接受的主體地位。這種方式不但有壓迫性,而且還有生產性 : 會衍生出生活的形式。」
- 後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可以理解性別權力中精緻的紋理及其生產性,也是經由這種方法衍生出權力的認同與實踐 :
- 時裝與美容的論述將婦女定位成消費者,讓她們臣服於各種羞辱的測試,檢驗她們是否受人喜愛,將獨斷的規則強加在她們身上,也造成了許多婦女的不快樂、不健康,甚至在食物過剩的國家裡造成婦女餓死 (像是節食失控演變成厭食症)。
- 女孩子或年輕婦女走進時裝與美容的世界,都是因為她們想要接受這個世界,因為這會帶給她們歡樂。接受這樣的主體位置,變成人見人愛的異性戀女性,不但是她們自由的抉擇,同時也強烈地受到控制。
- 瓦倫坦.馬丁比 (Valentine Mudimbe) 提到剛果時說 : 「新勢力要建構自我時,就不得不建構一個新的社會。」
- 殖民勢力 - 絕大多數是來自大都會的男性 - 不但霸佔土地,也攫取女性的身體,於是一種混雜的性別/種族的階級成為殖民社會的核心特色;即使到了當代世界,也依然持續不墜。(想想日本、中國對台灣的影響)
生產、消費與性別化的累積
- 「性別分工」是社會科學認知的第一個性別結構。
- 有史以來,分工在各個文化中都司空見慣,甚至放諸四海皆準。但在不同文化或不同歷史時間點,分工的情況卻未必全然相同。同樣的工作也許屬於「女性工作」,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屬於「男性工作」。
- 「工作」(即有酬勞動和市場生產的領域)與「家務」(無酬勞動的領域);在文化上,整個經濟領域都定位成男人的世界,而家庭生活則定義為女人的世界。
- 在經濟領域裡,工作是為了金錢,勞動是一種買賣,而勞動的產品則在市場上銷售,以利潤為導向。
- 在家庭裡,工作是為了愛或是相互的責任,勞動的產品是禮物,以交換禮物的邏輯為導向。
- 從這種結構差異導致男人與女人迥然不同的經驗,也造成我們對於男女天生本質不同的概念。
- 德國理論家瑪麗亞.米斯 (Maria Mies) : 「全球化經濟發展是透過一個雙軌過程進行 : 殖民化與『主婦化』;在殖民世界中的婦女原本可以完全參與當地非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卻逐漸被迫接受『家庭主婦』模型 : 與社會隔離、倚賴男性掙錢過活。」
情感關係
- 情感承諾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對於承諾的對象可能是善意,也可能是惡意。情感承諾通常都是愛恨並存的。
- 情感依附的主要場域是性。性關係不能只是簡單的生物性反射作用,其中還涉及文化形成的身體關係。性關係也有明確的社會結構。性不能簡化為性別,但是性卻通常以性別做為組織的基礎。全球霸權典型就認定異性才會相吸。
- 在當代大都會的社會中,所有的家庭都希望能夠建立在浪漫愛情的基礎之上,兩人之間強烈的個人依附。這樣的理想成為電視肥皂劇和好萊塢濫情劇的基礎。
符號、文化、論述
- 所有的社會實踐都涉及對於這個世界的詮釋,以「後結構主義」學者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與人有關的事物可以「自外於」論述,因此社會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個意義的世界。
- 這也適用於性別意義。只要我們提到「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事實上就是啟動一個龐大的意義系統,其中涵括了各種可能的意涵、暗示、弦外之音和隱喻,這些都是在我們文化史上不斷累積而成的意義;這些字的「意義」,遠比男女兩性在生理上的分類更加豐富。
- 蘇帕娜.芭絲卡蘭(Suparna Bhaskaran), <<印度製造>>,對選美活動、芭比娃娃式的女性特質國際化、同性戀歧視、印度媒體的性別形象等議題,都有非常生動的討論。
- 法國心理分析學家賈克.拉岡(Jacques Lacan) : 「陽具是一種主宰支配的符號,基於這樣的分析,一種把語言視為「陽具中心」系統的詮釋也應運而生;在這個系統裡權威、有特權的地位,始終都是陽性。」因此,要跟這個父權系統的意義相抗衡,唯一的方法就是擺脫已知的語言形式。
- 語言雖然是分析最多的領域,但性別符號主義會在各種其他領域運作,如服飾、化妝、姿態、攝影與電影,乃至於在比較不具人格的文化形式中也會出現,如建築環境。
- 性別的符號表現會隨著時間改變,對性別平等的態度亦然。
交錯與交織
- 博吉特.葡芙-艾芬吉 (Birgit Pfau-Effinger) : 「不同文化中的性別模型強化了性別分工。同樣的,強暴案審理中所展現的權力範型,也跟婦女情慾的刻板印象密不可分;母/子和父/子的情感關係,則與家務分工和更廣泛的經濟息息相關。
- 「交織理論」(intersectionality) : 這個名詞意味著社會結構是僵化的配置,藉以強調性別結構如何跟其他社會結構相互影響。
- 種族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經由性別關係塑造出來的。
- 海倫.米柯夏 (Helen Meekosha) : 「障礙也是社會關係的一環 - 圍繞著身體缺陷的社會關係在某些情況下會將缺陷轉為不利的障礙。既然性別基本上就是社會體現,性別就一定會跟構成社會障礙的社會關係產生互動。性別可能強化障礙的形象 - 對女人而言,是強化的被動與無力感;對男人來說,則是被迫的依賴所產生的腐化陽剛特質。」
- 性別視為可以獨立存在的結構,必須避免將性別與其他分類混為一談,或是將性別視為其他現實所產生的結果。性別關係永遠都是在脈絡中運作,永遠都跟社會生活的其他動能產生互動。
性別作為歷史
- 「天生差異」的意識形態之所以根深蒂固,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受到傳統上認為性別永遠不會改變的想法。事實真相與這些傳統信念正好相度 : 所有關於性別的一切都具有歷史性。
-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可能還是其他的人類。我們不僅創造社會關係,還教導新的一代;隨著時間不斷累積的效果,社會關係讓任何個體的能力以驚人的規模不斷倍增。
- 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克莉絲婷.戴爾菲 : 「有關起源的故事大部分都不是歷史,而是創造迷思,只是用來合理化當前的一些政治。」
- 性別關係也可能因為刻意的去性別化而消失,也就是讓性別結構的力量趨近於零。
改變的過程
1. 不穩定性
- 後結構主義理論主張,性別分類具備天生的不穩定性。「後現代」生活特性 : 意義符號可以在意義與歡愉的遊戲之中自由浮動,對於性別認同可以隨意接受與放棄、任意拆解再重新組合。
1. 在某些歷史情境中,性別認同與性別關係的改變很緩慢,而其他歷史情境中的改變卻非常劇烈。
2. 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人想要改變性別配置,而其他人卻安於現狀。
3. 限定於富裕國家,掌握了社會生活某些重要的東西;但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則無用。
2. 矛盾
3. 殖民主義
- 帝國的持續存在、全球都會的動能、後殖民的間接的勢力取代直接殖民勢力、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主宰之下的新結構 - 這些全都繼續掌握並且重塑邊陲世界的社會。
- 喬治.巴藍迪爾 (George Balandier) : 「後殖民社會是處在危機中的社會」
- 帝國主義本身也是極度性別化,從男性勢力展開帝國侵略的那一刻開始,到他們以種族階級、屯墾勞力與家務體制來安定殖民社會,都是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陽剛特質。
- 勞勃.莫瑞爾 (Robert Morrell), <<從男孩到紳士>> : 「英國殖民地的菁英男孩學校如何建立一套系統,藉以製造出一種男性特質形式,培養統治下屬人口的能力;以及他們如何建立性別化體系的網路,透過這些體制來進行統治的目的。」
- 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也重塑在地的性別秩序,而且全球化本身也是極度性別化的過程。
- Nov 23 Tue 2021 23:00
[性/別的世界觀] - Chap 5 : 性別關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