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化的成長 : 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心理分析與體現的學習
- 性別角色是經由「社會化」學習得來的。各種「社會化媒介」(agencies of socialization) - 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大眾媒體等 - 控制著成長中的孩子,透過大量的小規模互動,將社會「常模」(norms)或是對男女行為的期望,分別灌輸給男孩和女孩。
  - 順從社會常模,就會得到獎賞或「正面准許」(positive sanction) : 朋友的認可、學校裡的好成續、在約會遊戲中獲致成功、找到好工作等等;不順從或是違反社會常模,就會有「負面懲罰」 : 如被罵、被打,甚至坐牢。
  - 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所謂符合性別的適當行為,最後就自動自發地做出這種行為,並且認定他/她們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人。
  - 等到他/她們完全社會化之後,又會給予違反常模的行為負面懲罰,進一步把這個常模傳遞給下一代。隨著時間自行複製。
  - 這個過程中仍有可能出錯,例如在沒有父親的家庭,男孩子缺乏角色典範,就可能導致青少年犯罪。
- 「社會化」理論的問題已經嚴重到足以讓我們捨棄它 : 
  1. 這個社會化理論太單一僵化。性別角色社會化理論的謬誤,在於主宰的文化就成了常模。
  2. 社會化理論認為學習性別 (learning gender)  是學習擁有特質 (traits)。
  3. 社會化理論把學習性別的個人塑造成完全被動的角色,而社會化的媒介則採取主動。事實則相反。
      - 社會化理論似乎忽略了性別學習中很明顯的歡愉成份,也就是年輕人接受性別符號 (如性感服飾) 和建構性別關係 (如青少年約會) 的熱情;同時沒有深入探討許多年輕人對於性別定義的霸權所做的反抗 : 例如厭惡運動的男孩、想成為太空人的女孩、認為自己是同性戀的青少年等等。
      - 忽略了建構認同以及在性別秩序中找到該有的行為模型的困難,尤其是性別秩序總是充滿了權力、暴力和異化了的性
  4. 只看到單向的學習 - 只有學習性別角色的常模。
- 要完整說明我們究竟如何學習性別,首先必須有兩個體認 :
  1. 人的發展是充滿矛盾
  2. 學習性別的個人是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受的事實
- 社會化理論強調家庭、學校、媒體在孩童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卻沒有談到這些機構的內部複雜性充滿了矛盾,有很多彼此衝突的模型與訊息。
- 年輕人學習性別其實是學習性別能力。他/她們學著如何與性別秩序溝通,如何接受某種性別認同,產生某種性別表現。大部分的男孩或女孩都無法達到完美的性別理想 - 英俊、美麗、技能、成就或受到肯定;不過大多數的人都學習如何適應。

性別認同
- 體認個人生活中的性別存在,最常見的方式或許就是透過「性別認同」的觀念。
西方中產階級文化 - 也就是主宰現今世界的文化 - 其背後就隱藏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意識形態,認為人類有天生的差異。不只是外形和個性,同時也反映在社會階級、種族和性別的層級上
- 美國精神病學家羅伯特.史托勒 (Robert Stoller) 修正「認同」: 
  1. 「核心性別認同」 (core gender identity) 是成人的人格基礎,而且應該在很早期就已經形成,而不是青春期。
  2. 「性別認同」只是針對個人的一個面向 - 即個人參與性別關係與性實踐的情況。
- 蘭西.雀朵洛, <<母職的再生產>> : 
  - 女孩由相同性別的母親扶養長大,自我界線比較模糊,長大後會有比較強烈的動機想扶養小孩
  - 男孩因為性別區分的驅使,會跟照顧他們的母親有所區隔,因此在心理發展初期比較容易出現不連續或中斷,在建構性別認同時會遭遇比較多的困難,到了成年期也有比較強烈的自我界線。
- 現在的潮流是討討多重性別認同和性認同。在性別分類看似愈來愈複雜的時代,認同的概念也逐漸被用來指稱個人的主張,表示他/她們是什麼人或是什麼東西,與其他人不一樣。
- 像「女人」或「同志」這樣的分類,經常透過語言創造出一個穩固持久、本質不變的印象。其實,分析性別的實際操演,根本就不需要用到認同的概念。
  - 既然「認同」這個概念有這麼多的問題,這個概念還有什麼價值嗎?
  - 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指自我、名聲或社會立場的同議詞,只不過聽起來比較花俏而已。

- 琳.席格爾 (Lynne Segal), <<異性戀性愛>> : 「性關係也許是所有社會關係中最擾人也最麻煩的一種,正是因為性關係 - 尤其是異性戀性關係 - 經常威脅而非確認性別的兩極化。」
- 我們是否真的希望擁有認同呢?有些認同其實令人不敢苟同 - 至少這些認同為其他人所帶來的後果都令人作嘔。
  - 自我人格融入統一的整體,就是拒絕了內在的多元與開放,也等於是拒絕改變。
  - 性別關係的主要改革過程中,可能需要解構自我,經歷一場性別迷惑暈眩。


第三性、跨性別、變性
- 不同的社會承認不同的性別分類,這個事實成為一個最強而有力的證據,證實社會過程在性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駁斥生物本質論。
- 丹尼斯.歐特曼, <<全球「性」>> : 「不只是『西方的』性行為取代了『傳統的』性行為那麼簡單。任何文化都有不同的性風俗與性別體制,本身就是多元而彼此有所區隔的;全球化牽涉到兩者之間極為龐大繁複的交流互動,其結果就是在文化分裂與經濟不平等的情況下,形成一個性實踐與分類的光譜。」
- 男人通常有一定程度的厭惡女人,所以女人才會被強暴、毆打;而脫衣舞者在舞台上則提供一個發洩這種厭惡情緒的管道,因為觀眾可以盡情地用污穢不堪的字眼辱罵她們。而在男人眼裡,變性人比女人還更低級,看看有多少男人性攻擊變性人就可以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