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了苦的第一諦,我們就必須承認,這苦是有原因的,因為一切事物皆有其根源。一旦深觀了根源並加以檢視,我們就開始了苦的轉化。
. 苦之來,乃是認知方式及生活方式有以致之。這就是第二聖諦 : 受苦的原因。
. 我們很多人都走在這條導致瞋恨、歧視、暴力、無知與絕望的道路上。這條受苦的道路,其實就是不正確的道路,是不正見、不正思惟、不正語、不正業、不正命、不正精進、不正念與不正定的道路。
. 我們受苦,真正的癥結在於不正見,不正見又導致不正思等等。這個世界的苦與我們自己的苦,都是不正見與不正思產生的結果。當我們看到苦是由自己造成,也就踏上了轉化的道路。
. 假如經常開車,不隨手關燈,吃太多的肉類,我們受苦的因素便會不斷累積。
. 佛曰 : 「如果我能深觀一切現象 -- 我的痛苦,我的憂鬱 -- 的本質,認清產生這些現象的食糧來源,也就踏上了轉化與療癒的道路。」
. 四食 :
1. 可吃之食 (段食) : 真正放進嘴巴的東西。
. 如果覺得某些食物對我們的健康不好,便可以拿掉。
. 正念攝取食物,也會影響我們怎樣購物。
. 我們吃的方式,要能減少眾生的痛苦。單單透過吃的方式,就可以幫助保存我們的星球。
. 食時若無正念,其實就有如在吃自己兒女的肉。每一天,有超過四萬名兒童因為缺乏食物及營養而死亡,許多西方國家的人卻浪費大量食物,用我們所種植的穀物造酒取飼養牲畜。
2. 感官印象 (觸食) : 用眼、耳、鼻、舌、身、意攝取。
. 我們所攝取的電視、書籍、電影、網路與談話,視內容而定,有的健康,有的有害。
. 如果聽到閒言、批評、攻擊,我們就吸收了這些東西。如果攝取到的東西使我們充滿不安、瞋恨或欲求,便會在世上製造更多的不安、暴力與苦惱。
. 現代生活裡,我們暴露在廣告、暴力、誘人的節目及形象中,我們的慾望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受到誘惑。
3. 意志 (思食) :
.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很深的慾望,這慾望本身也是一種滋養。慾望本身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有毒的,可以致樂,也可以致苦。
4. 意識 : 集體意識
. 我們都會受到周遭人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並以多種方式攝取別人的觀點。
. 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如果周遭的人都充滿著憤怒、暴力與殘忍,我們遲早也會變得和他們一樣憤怒與殘忍。
. 十結 : 纏縛我們的十副鐐銬,迫使我們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說自己不想說的話。
1. 貪 :
. 我們自以為欲求的對象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以為那確實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因此,我們看不見自己所追求之對象背後的危險。
2. 瞋 : 瞋怒與暴力
3. 癡 : 不正見
. 我們感到混亂,不知何去何從,不知何所當為。
4. 慢 : 慢心
. 我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跟別人比較上的心態。
. 心態有三 : 優越、自卑與平等。三者都綑縛我們,甚至平等亦然。因為,我們總是只看到人我之分,凡事與人競爭,跟人比較。
5. 疑 : 疑心與猜疑
. 疑心與猜疑來自無知、慢心或欲求。
6. 身見 (第一見) : 此身即我的觀點
. 此一肉身是一獨立的自我。
7. 邊見 (第二見) : 兩兩對立的另一邊是互無關聯的
. 佛陀的教導幫助我們超越兩兩對立,使我們達到一種免於二元思想的觀點。中道即是不二之道,超越一切對立,包括有無、生死、內外、主客。
8. 見取見 (第三見)
. 如果我受到我的看法的拘執,不接受新的訊息或觀念,拒絕改變此一看法,那麼,在心靈的道路上我便無法進步。因此,無論我學會了什麼,都必當謹慎小心,不可認為其為絕對真理,而應該要能夠放得下,以達到更高層次的真理。
. 為了要在自己的道路上有所進步,我們必須準備隨時放棄自己的觀點,放棄自己的理解。
. 看到或明白某些事,定要把它看成是自己未來能夠放下的東西,然後我才能達到更高層次的真理。這就是不執著所見的教導。
9. 不正見 (第四見) :
. 如果我相信凡事都出於偶然而非因果,那就是一種錯的見解。
. 當我種下一粒憤怒的種子,我就會收穫憤怒。人如果被不正確的見解所困,便無從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
. 認為事情的成因只有一個,那也是不正確的見解。
. 我們額外的苦惱,往往來自充滿不正見、不正思惟、不正語與不正確的生活方式。
10. 戒禁取見 (第五見) :
. 以為履行特定的禮儀或儀式便可以使自己體驗自由與解脫,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受到了儀典的綑縛。
. 並無單一的行為或儀式會帶給我解脫。解脫之道在於不斷修行,持續的修持正念、專注與洞察。
. 行禪或坐禪可以只是一項儀式。我們很容易被儀式所困。正是這個結,我們必須徹底予以打破。
- Nov 22 Tue 2022 07:29
[好公民 : 打造覺悟的社會] 一行禪師 - Chap 4: 第二聖諦 : 不正確的道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