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愛皆從了解而生。除非你了解,否則如何能夠愛呢?
. 別忘了每天保留一些獨處的時間,與自己溝通。
. 我們所有人都有錯誤的認知與苦痛。當我們與別人溝通時,應該覺知我們尚未療癒的苦痛,以及我們的認知。
. 慈悲溝通的唯一目標,是幫助別人減輕痛苦。
. 人人心裡都有一尊佛
. 即使那個人外表與行為不像佛,但他心中都有愛與慈悲的能力。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帶著敬意與清新禮敬,便能幫助他心中的佛走出來
. 當我們微笑、打招呼或握手時,還是可以在心裡獻上一朵蓮花,提醒自己雙方內在都有佛性。
. 慈悲溝通的兩個關鍵 :
1. 諦聽
. 當我們抱著幫助對方減輕痛苦的目的去聆聽時,這就是諦聽
. 聆聽時只有一個目的 - 幫助對方減輕痛苦。
. 對方可能會說出充滿錯誤認知、怨愈、指控與責怪的話語。如果我們沒有修習正念,他們的話語就會激起我們的惱火、批判與憤怒,使我們失去慈悲聆聽的能力。
. 必須花時間看到而且了解對方內心的痛苦。
. 如果能耐心傾聽,了解對方現在所說的話是出自於痛苦,就能受到慈悲保護
2. 愛語
. 試著告訴別人有關自己的痛苦,以及有關他們痛苦的真相,這就是愛語。
. 話語要能幫助別人,覺知對方自己心中的痛苦,以及我們自己心中的痛苦。
. 我們所說的話是一種滋養
. 正語的四個要素 :
1. 不說虛委語。要說實話,不可說謊或顛倒是非
. 以關愛與保護的方式說實話。切記,自己所認為的事實,可能是自己不完整或錯誤的認知
. 事實是長期關係的堅實基礎。如果不把關係奠基於事實上,它早晚會崩潰
2. 不誇大其詞
3. 不挑撥離間。說話要前後一致,不可因為自私或權謀而對一個人說一種話,再對另一個人說相反的話
4. 使用平和的語言。不口出惡言,不說侮辱、殘忍、謾罵或譴責的話
. 愛的基礎是了解,意即首先要了解痛苦。
. 每個人都渴望被了解,如果真的想愛某個人並且讓對方獲得快樂,就必須了解對方的痛苦。有了了解之後,這份愛才會深刻且成為真正的愛。聆聽痛苦是產生了解與愛的必要元素。
. 快樂 : 了解與愛的能力
. 如果我們想讓某個人快樂,就應該問自己這個問題 : 「我夠了解對方嗎?」許多人不太願意開口說話,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所說的話會被誤解。
. 「親愛的,我想要更了解妳。我想要了解妳的困難與痛苦。我想要聽妳說話,因為我很想愛妳。」
. 「我夠了解妳/你嗎?」這個問題不只適用於浪漫的關係,也適用於朋友、親人以及任何關心的人。我們可能以為每天見面,所以很了解對方。其實不然,我們對那個人所知有限。
. 我們和自己一起生活了一輩子。我們以為我們了解自己是誰,但除非我們抱著慈悲、好奇與不帶批判的心諦聽自己,不然我們可能也不是完全了解自己。
. 說實話的四個準則 :
1. 我們必須說世間的語言
2. 我們應該因材施教,考量聽眾的思考方式與接受教法的能力,而給予不同的教導
3. 我們根據聽眾、時間與地點,給予適當的教法
. 別以為聽到或讀到對自己有啟發性的言論之後,只要一字不漏地背誦即可。
4. 我們教導的方式應該彰顯勝義諦
. 諦聽是一種深觀。不是用眼睛觀,而是用耳朵。在中文,菩薩稱為「觀世音」,即深入觀照世間的聲音。聆聽世間一切的聲音,世間所有的痛苦。當我們如此聆聽時,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內心會得到安穩。
. 我們應該用不會增加人們心中絕望與憤怒的方式,去省思與討論各種事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