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有人堅持要「做自己」,但表現出來的只是一種自私,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在做自己的包裝下堅持「我就是這樣」,要求別人配合自己;或者只是想逃離一段緊張的互動關係,防衛性的宣告 : 「你認識我時,我就是這樣的人」;又或者是,面對衝突時,以「那是你的問題」來規避自己的責任。相反地,也有很多人追尋自我,卻不放棄依賴別人的認可,在別人的眼光中尋找自我,但無論如何費盡心思改變自己去討好別人,還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 提升自我分化,是做自己的同時,不堅持別人改變來配合自己,並且能夠持續與別人保持連結。更重要的是,不任由情緒啟動自己的行動。... 真正的做自己,是經過思考後,做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如果願意努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練習提升自我,成為自己的主人。這個提升的過,需要在互動關係中一次次的實踐,願意正視關係中的問題,而非迴避對方或斷絕關係。

低度分化 (0~25) : 
- 長期處於原生家庭的情緒壓力當中,思緒都放在維持關係上,無法積極尋找們有。他們很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很在意別人期望他們怎麼做。
- 對別人的期待,經常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盲從,或是任性抗拒。因為總是在別人身上尋求慰藉,對於被愛和被接納有著無止境的擔憂,很難活得自在,心思都放在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上。
- 與別人發生衝突時,無法區別衝突原因是自己的主觀想像或是事實,固著的採取幾種無益的慣性反應,如保持距離 ( 害怕退縮 )、互不相讓 ( 生氣怒罵 )、單方忍讓 ( 沉默聽從 )。長期下來,在身體、情緒和行為上就容易出現不良症狀。
- 有人可能因為再也無法面對關係中的衝突,而斷絕所有關係...或藉由酒精或藥物成癮來麻醉自己,甚或讓焦慮強到成為精神疾病。異常叛逆...極端地以暴力脅迫別人順應自己,成為施虐者,或毫無自信的受人支配,成為受虐者。

中度分化 (25~50) : 
- 沒有伴侶時,常感到生命空虛不完整,一旦有機會與人建立伴侶關係,生命會立刻以關係為重,並在關係中找尋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 分為兩類 :
  1. 生命重心是尋求認可,因此會很在意從別人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講話聲調來判讀其態度,情緒容易因別人的讚賞與批評起伏。
    - 在情緒緊繃的互動關係中,他們很容易妥協、讓步、改變自己,或企圖改變別人
  2. 非常執著於說理,但似是而非。他們執著於自己的道理,卻有聆聽障礙,無法考慮別人的感受。
    - 當無法處理對方的情緒時,經常不耐煩的回應,「我不是告訴你該怎麼辦了嗎?你怎麼聽不懂呢?」然後轉身離開,逃避情緒。
    - 這種人面對問題時,經常急著「解決問題」,習於告訴別人「難過、生氣、緊張也沒有用」,忽略對方感受的同時,只想教導對方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 這兩種人在面對衝突時,不是委屈自己、不尊重自己,就是無法尊重對方與自己的不同;不是過於受情緒左右,就是過於僵化而不重視情緒的重要性;不是過於軟弱、一昧退讓,就是堅持對方改變聽自己的。

均衡穩定 (50~75) : 
- 這類人會依據理智做決策,也清楚情緒能影響自己的判斷,但不再是情緒或感覺世界的囚徒。
- 他們的自我是透過生活經驗,經過反思,一點一滴的累積,而非隨意接受別人傳遞的看法。
- 婚姻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合夥關係,雙方可以在不被對方剝奪自我的情況下,享受「我們」之間情感的親密。
- 沒有建立伴侶關係時,他們可以擁有完整的自己,不覺得空虛;建立起伴侶關係後,他們的情緒、情感和想法也不會依附在互動關係上。
- 與伴侶可以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各自擁有發揮自我與才華的空間。

成熟智者 (75~100) : 
- 這是理想的自我,很少人能達到。
- 不會盲目固執己見,與人相處時,思緒更有彈性,更能發現自己的盲點並加以修正。
- 面對衝突,他們可以靜心了解對方的想法,尊重別人的不同,不急於批評或改變對方。
- 他們明白,關係中的衝突有時只是反映情緒的矛盾,需要的也許不是講理,而是能否感受對方的心情,讓對方知道無論是生氣還是難過,自己都願意陪伴對方。
- 在伴侶關係中,對雙方差異有很高的容忍度,不會要求對方改變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 這四個等級的差別,在於個人能否讓自己脫離本能與情緒的掌控,能否了解和接受自己與別人的情緒,能否情緒平和地去看清現況,不以自己主觀的需求、恐懼和想像來看待互動關係。

提升自我
- 面對與別人的歧異,先換個思考模式,不急著說服對方,不急著「解決」問題,不假裝自己沒有情緒,不否定別人的情緒,而是了解情緒之後,客觀地讓自己不受情緒支配,克制習慣性的衝動反應。
- 當一個人能抽離情緒、平和地檢視衝突所在,才有機會了解衝突雙方主觀的「需求」、「恐懼」和「想像」,才有能力冷靜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控訴對方,焦慮地強迫對方同意自己的看法。
- Bowen主張以提升自我分化的方法,化解衝突與焦慮,有別於一般人「用『愛』化解問題」的迷思。
  - 情緒障礙導因於無法分化出獨立的自我。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沒有獲得足夠的愛,是因為他仍「飢渴」被愛,這是原生家庭情緒依附過於緊密。提供關愛和沒有威脅的環境,或許能平緩他的情緒 (治標),但無法治療他的情緒障礙 (治本)。
- 要幫助一個有情緒障礙的人,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提供愛與關懷,而是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渴望與害怕,進而在生活中練習分辨這種情緒如何影響自己與別人的互動,有意識地克制自己的情緒性反應。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