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記取過往的人,注定要重演歷史。---- 喬治.桑塔亞納 (George Sautayana)
- 許多我一向認為是屬於我個人的問題 - 包括我的空虛感、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對生命的恐懼、對於改善經濟狀況的希望、我所做的許多生命的選擇、甚至一些令我困擾的性幻想 - ... 家庭圖讓我了解到我的在生命中展現的許多面貌都是屬於多重世代以來家庭歷史的一部分,而非出於我個人意識性的選擇。
- 四個問題
- 我目前的困擾為何?
- 我的困擾與我的三代家庭背景有什麼脈絡可尋?
- 我出生時,家中的情緒氣氛如何?
- 我的排行及手足關係如何?
- 家庭圖帶領我們跳脫出家人共同織成的情緒網來思考。這種情緒網是一種含有催眠特質的集體思考。當我們置身這種情緒網時,會成為一個沒有自我選擇餘地的反應器,隱藏的情緒會左右我們的行動而不經熟思。
- 別人會說一個女孩子行為不端、傲慢乖張,透過家庭圖和家庭系統觀,我們可以了解她只不過是三代未解決的情緒的投影。
- 如果妳/你也有些不尋常的隱密行為,或許也可放在一個更寬廣的範疇來看待,因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自責和自貶。
* 參考書籍 :
家庭評估與會談案例:家系圖實務操作必備指南
家庭評估與會談技巧
Bowen Theory's Secrets
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Bowen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
解決關係焦慮: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理想關係藍圖
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
人生與領導的基石概念
原生家庭療法
- 家系圖、家庭圖 (genogram) 概念 :
莫瑞.包溫醫師(Murray Bowen, M.D.)於1990年10月9日在馬里蘭州吉維蔡司(Chevy Chase)的家中過世,享年77歲。身為精神科醫師,包溫一生致力於探索「人類所為」(human cause),創造了一個非凡的人類行為新理論: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也就是包溫理論(Bowen theory)。這個新理論有潛力取代大多數佛洛伊德的理論,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和所有醫學的治療取向。包溫理論不僅可以運用於人類家庭,還能擴展到非家庭的團體,包括大型組織和社群。這本由羅貝塔.吉爾伯特醫師撰寫的書──她原是莫瑞.包溫的學生,後來成為包溫的同事──對於了解包溫的觀點有很重要的貢獻。
包溫在1913年1月31日生於田納西州韋弗利(Waverly),是杰斯.希維爾.包溫(Jess Sewell Bowen)和瑪姬.羅夫.包溫(Maggie Luff Bowen)五個孩子中的長子。包溫家族在這個距離納許維爾(Nashville,譯註:美國音樂之鄉)西邊60英哩的田納西小鎮,擁有一間殯儀館和家具的生意。從田納西大學畢業並接受醫科訓練之後,包溫在紐約市兩家醫院實習,二戰期間於陸軍服役並派駐歐洲,1946年在堪薩斯州托皮卡(Topeka)的梅寧格診所(Menninger Clinic)展開正式的精神醫學訓練,受訓後一直在那裡工作到1954年。從1954年到1959年,他在馬里蘭州羅克維爾(Rockville)的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從事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家庭的研究。自1959年直到過世之前,他持續進行家庭研究並且在華盛頓特區的喬治城大學醫學系精神科授課。包溫是精神醫學臨床教授,同時擔任喬治城大學家庭中心主任。
儘管人類的存在是如此複雜和難以預測,包溫的研究和發展理論的心力都奠基在一個假設上:人類行為的科學是可以被建構的。他認為阻礙人類行為成為科學探索對象的原因是:傳統上,人類傾向於認定自己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在上帝的計畫中占有特別的地位。這種自命不凡使我們看不到我們的行動與其他生命體無數的相似性。如果我們能夠將焦點從差異性轉移到相似性,就會注意到所有行為的事實,人類和非人類皆然。當人類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就像防水閘門彈開了一個出口,讓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了想像和主觀的詮釋。
雖然包溫本人相信這個理論會比他從此一理論所發展出的治療,能夠對於人類所為有更多的貢獻,但是這種新的治療取向著實與一般治療大為不同,藉由使用此一不同的治療方式,過往無法改變的局面似乎有了新的希望。
要了解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就必須先對這個理論的基礎概念有所理解,一言以蔽之,就是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一個情緒單位的概念表示任何一個家庭成員的情緒功能改變,必然會自動地伴隨另一家庭成員的情緒功能改變,用以相互彌補。這個概念提供兩個重要的思維:(1)每個人的情緒功能對於家庭中某一成員所發生的生理、情緒或社交疾病都有所貢獻;(2)無須直接在有症狀的人身上做治療。不必直接在有症狀的人身上工作,對許多臨床困境提供了新的彈性──例如,有症狀的人可能拒絕治療,或者只因為他人施以極大的壓力才來接受治療。
如果家庭中任何一個成員能夠改變自己的情緒功能、與家人保持互動並知道自己的責任,整個家庭將會改善它的功能來回應這位成員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家庭中出現的臨床症狀或關係問題將會減輕,這種觀點一來提供了不企圖改變他人的強有力理論依據,二來提供成為家庭的一部分,而非成為家庭問題的一部分的指導原則。缺乏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理論根基,個體會在對他人感到挫折與生氣的時候,將這些感受做為批判家人「病態」並切斷與家人關係的正當理由。反過來說,有些人則是因為讓家人失望感到內疚而退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