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上沒有原創的愛情" -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 如今所謂的後現代主體,慾望呈倍數增長,乃因想像力制度化所造成。不僅如此,想像力制度化更改變了慾望的本質,特別是浪漫慾望的本質。制度化以更清楚的方式編纂文化幻想,將愛情想像成一則故事、一宗事件、一種情感,讓只是想像層次的渴望,變成恆常的條件。
- 必須要理解愛情跟大量製造的愛情幻想腳本之間的關係,而腳本設定又對浪漫慾望本質造成何等衝擊。

想像,愛情
- 什麼是想像?一般人普遍認為,想像是尋常的心智活動。而杰夫瑞.亞歷山大則將想像描述成「再現的內在本質。從生活當中抓取若干不成熟經驗,再以聯想、濃縮、美學創作等方式,將之形塑成特定形狀。」
  - 這裡所說的想像,不是隨心所欲的心智活動,而是由那些供我們組織自身經驗與思想、或供我們構思世界藍圖的素材所構成。
  - 想像並非要人發明全新的文化情境,而是指既有的文化情境運用愈多,建構出來的想像就愈多。
  - 想像絕不會跟現實脫勾,它始終跟感官經驗或「真實」經驗保持緊密關係,而且往往取而乏之。
- 沙特(Jean-Paul Sartre)察覺我們通常以為想像是某種比普通知覺更強大的能力,但其實它只是感知的虛弱回音。沙特說,閉上雙眼,想像妳/你所愛的人的臉龐,但無論浮現什麼,畫面似乎顯得「消瘦」、「乾枯」、「扁平」、「呆滯」。依照沙特的見解,想像意指人能不能創造一個東西以便取代「真實」體驗實物的經驗,人感覺到的樣子必須很接近客體實際的樣子。因此,想像並非宣告「真實」無效,反而亟欲仰仗感受、感覺和情感等方式,模仿真實,將不在場的東西宣告出來
每當愛上一個人,總會把對方想像得很強大、很鮮活,彷彿她/他在你/妳眼前一般;戀愛時,我們很大程度上是在發明和創造我們亟欲擁有的對象。愛情是種取代真實客體、創造客體的能力,所以「愛情經驗和情感究竟是真實的嗎?」始終是個議題
- 現代想像制度很積極地鼓勵和誘導人做低調白日夢,多數憑藉空前發達的平面印刷和視覺媒體,展示美好生活等極且說明力敘述。
  - 烏托邦想像在私領域內被激發,先決條件是 : 人人都有思想、感受和渴望。家庭生活和感情世界成了每個人編織想像的客體及發揮想像力的舞台。愛情和情感的滿足成了烏托邦式幻想的客體與目標,這種想像,其實是與幸福理念的民主化和普遍化亦步亦趨、同時發展起來的;根據現代人的理解,幸福既是物質狀態,也是情感狀態。
  - 消費文化替慾望和幻想提供了合法化地位,使之成為意願與行動的基礎,並將商品與消費活動化作制度性支持,以利人實現慾望或純粹體驗慾望。
  - 「生涯規劃」,就是一種制度化投射 鼓勵人藉由「想像」來預先設想未來的生活。現代性把個人期待以及每個人編織遐想人生機會的才能,通通加以制度化。
  - 想像於是將人對永垂不朽的愛情的那份憧憬、預期性投射、失望,通通化成一種威脅,恐將危急人「渴望」的能力
- 愛情之所以現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預期性特質 : 也就是說,它包含了已在當事人腦中預演過無數遍的感情戲碼和文化腳本;這些劇本會影響人怎麼去編織、想像其所嚮往的情感及隨之而來的美好生活。
現代人的想像既是個人/情感層面的想像,亦是社會/經濟層面的想像。想像成了現代人拓展未來的動力和引擎;她/他們當下所做的抉擇是根據腦海中編織出來的未來,所以真正形塑未來的,反倒是想像本身。大眾文化逐漸往想像制度化的方向改變,想像受到技術和各種類型的文化媒介強力塑造;這些技術與類型催生出慾望、憧憬、預期性情感等,使人對即將到來的情感產生各種情緒,並決定這些情感該如何被感受和展現的腳本。
  1. 愛情變成預期性情感 - 也就是說,事情都還沒發生,但人卻早已感受過或幻想過那樣的情感了。
  2. 預期性情感回過頭來又會影響當事人對當下的評價,因為預期性情感允許虛實情感重疊、甚至相互取代。

  - 現代人分不清什麼是愛、什麼是想像。人們的愛情只是一地重複空洞符號,在文化產業中不斷自我重複。現實淪為自身的模擬物
- 想像的問題應該指向慾望的組織 : 人如何產生慾望?當前最凸顯的文化認知如何形塑慾望?經文化誘發出來的慾望又怎樣創造尋常痛苦,如長期的不滿、失望、永無止盡的渴求等等?
  - 二十世紀的一大特點是想像技術以驚人的速度快速發展,電影將小說所開啟的一切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消費文化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文化都還要積極地去誘使人做白日夢和想像。
  - 現代人是在夢想和幻想的驅使下從事消費活動,而夢想和幻想會使人思索「他/她是誰」這一個大哉問。
  - 坎貝爾<<浪漫倫理和現代消費主義精神>> : 消費文化將「浪漫自我」放在舞台正中央,使之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個「浪漫自我」擁有豐沛的感受,對真實性憧憬不已,因而激盪出各式各樣情感、想像和白日夢。
    - 消費的本質…不在實質產品的挑選、購買和使用,而在產品形象有助於人產生歡愉享受的聯想。
- 觸發白日夢的源頭 :
  1. 商品 : 「意義製造」的終點,仰賴廣告行銷、品牌經營與媒體通路。整個過程將商品連到認同製造與美好生活。我們很難區分 :
    - 我們究竟幻想商品本身(如:一輛跑車)
    - 或是幻想因這個東西而產生的無數連結(如:開跑車比較有機會跟美女做愛)
  2+3. 平面印刷和視覺媒體所散播的故事和畫面 (敘事情節、影像) :
    - 面貌姣好的主人翁歷經千辛萬苦,最後通常成功了,並獲得幸福美滿的感情。透過表演,眾人就開始用這種劇本為核心,組織她/他們的愛情。
  4. 網路 : 人經由各式各樣網站,展開想像式的自我投射和想像式的經驗模仿
- 現代人也愈來愈常以這種模式理解他/她的慾望的情感,而這些媒體又會影響慾望的結構,決定人渴求什麼並且用什麼方式渴求,並改變慾望在心理層面所扮演的角色。透過消費市場和大眾文化,將愉悅和情感加以制度化,而幻想則成了體驗愉悅和情感的方式

- 從社會學的角度定義「想像」,「想像」是一種有組織、制度化的文化實踐。
  1. 想像有其社會組織 : 例如,男性想像(像是,社會成就)和女性想像(像是,愛情)可能得用不同的方式去激發,客體也不同。
  2. 想像已經制度化 - 透過特定文化類型與技術來刺激和流通 - 例如愛情、家庭生活和性愛。
  3. 文化內容有系統,認知形式清晰而明確 - 總是繞著無聊重複的敘事公式和視覺語言打轉。
  4. 會產生社會效應 : 例如,跟丈夫漸行漸遠,或覺得日常覺活無聊乏味。
  5. 人在情感實踐裡體現其想像 - 預期性情感和虛構情感會用特定方式將情感和真實生活綁在一起。

虛構情感
- 有志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探究愛情的人,似乎對「想像」議題格外感興趣,因為想像跟虛構作品、跟虛構性纏繞得很緊密,且制度化虛構作品(可見於電視、漫畫、電影、兒童文學裡)早已成為社會化不可或缺的一環。這種虛構性塑造了自我,更會影響人如何情節化自我,如何活出一個個故事,並在腦海中構思情感,以拼湊整張人生藍圖。
- 愛情的再現可以濃成幾個關鍵故事和意象。愛情總被呈現成強烈的情感,一直是某段情節的終極敘事的機,總是以一種無比幸福的狀態呈現,足以克服內外一切的阻礙。劇中人物通常一見鍾情,而最能將觀眾與這對戀人綁在一起的,通常是兩人的美貌,並以儀式表達愛情。愛情通常也能帶來完美的性愛和美麗的場景。一旦我們認同劇中的角色,對撤事情節產生共鳴,虛構情感便油然而生。

逼真
- 現代想像最突出的特點或許是它高度清晰而逼真。
  - 肯德爾.沃頓(Kendall Walton) : 虛構內容可以誘發人的情感,主要理由就在逼真。
一再重複演練最能引起慶大共鳴與迴響的意象,虛構情感便會顯得格外生動逼真。用來形成愛情概念的心靈意象普遍清清楚楚,且會反覆出現。這是因為從一般文化活動接觸到愛情意象具有非比尋常的文化凸顯性 : 其數量驚人,存在各個文化領域(廣告、電影、通俗小說、純文學、電視、歌曲、網路、勵志叢書、女性雜、宗教故事、兒童文學、歌劇等等);這些愛情故事和愛情意象,將愛情塑造成有助於覓得幸福的情感、最令人憧憬的狀態;愛情離不開青春和美貌,是最受我們文化激賞、喜愛的社會特質;愛情更被視為最符合規範的制度(婚姻)的核心;在世俗文化裡,愛情定義了人存在的意義和目標。最後,由於愛情跟隱含情色意味的情境、姿勢、言語有關,故能引起生理反應、誘發情感覺醒。簡而言之,這種種的條件 - 文化傳播、文化共鳴、文化合法性、文化意義性、寫實主義、身體反應 - 正說明了為什麼愛情意象較容易在人的認知世界裡留下深刻印記

敘事認同
現代人的情感是虛構的,因為廣泛使用故事、影像、模擬技術來創造憧憬和渴望
- 如果說「我們全都依照故事過活,用故事的角度理解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的情感敘事形式,特別是浪漫情感一類,可以說全抑仗媒體和消費文化裡頭的故事來提供和流通。現代人始終是從故事,可以動員強大認同機制的故事,去醞釀和觸發自己的情感。
我們總是在媒體文化之中不經意遇見我們自己的情感,也透過媒體文化邂逅自己的情感,因此我們可以說情感社會化有一部分是虛構的 : 我們藉由我們看過無數次的文化劇本和故事來發展、醞釀、期待我們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已經預料得到表達情感的規矩,也料想得到某些情感對一個人、對其生命敘事何等重要,就連表達這些情感所需要的詞彙和修辭也全在意料之中
- 人是透過認同機制 - 認同劇中人物和故事線 - 而產生虛構情感,虛構情感是生命計畫的基礎,想像式期待則是虛構情感的模板,現代人的命計畫是鑲嵌在虛構情感裡: 
  1. 供我們組織未來生命事件的投射式敘事
  2. 附隨在該敘事的情感
  3. 當事人所期盼的敘事目標
柯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 : 「現代性有個特點,就是現實與願望之間的距離愈拉愈大,從而引發失望,而失望成了現代生活的長期特徵。」
  - 想像出現改變以後,便提高女男各自的期望值,不管是對理想伴侶的條件和/或對兩人共同生活的前景,門檻都大為提高。所以想像與失望經驗愈來愈一致,尤其在愛情範疇裡,成了痛苦的重要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