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慾,反諷
- 克莉絲緹娜.奈赫琳(Cristina Nehring) : 「我們現在高呼男女平等,孜孜矻矻追求兩性平等,但這一切卻是當今浪漫關係最嚴峻的考驗。」這一番話和前述分析至少有兩項差異 :
1. 不平等在多數情況下遠比平等更具腐蝕性。那些說平等情慾的人,根本就無視不平等在諸多面向上污辱人,令人蒙羞受辱,粗鄙低俗,對情慾滋長哪有什麼助益?
2. 把平等跟過程較冗長的愛情理性化搞混了。所謂愛情理性化,是指代人採取各種「去鑲嵌」手段,如科學知諩、選擇技術、程序規矩等等,控管自身感情生活,以確保關係對等、互惠,兩人是基於合意、共識而結合。降低感情溫度的,並非平等,而是程序主義、科學性反思、契約主義、消費理性。
情色是一種創造深厚差異性的行為
- 浪漫實踐為何總夾帶強烈的性別符碼 - 如「替女士開門」、屈膝下跪示愛、送上一大束鮮花 - 「感覺」比直接詢問女人可不可以觸摸她胸部更能挑起對方情慾?
- 因為可以美化男性權力;在「支配」之外裹上感情與尊重的糖衣,換句話說,可透過浪漫實踐來掩飾權力
- 將兩性關係加以儀式化,用清楚明確的意義模式來安排、組織兩性關係
- 玩弄意義,尊敬舉動(如開門)之所以誘人,挑逗意味十足,是因為那是假的,是握有權力一方玩的把戲(奴隸尊重妳,妳並不會被吸引、打動,但權高位重的男人可不一樣,他們稍稍表達敬意,便顯得格外迷人)
- 因此,為什麼女性主義要卸除兩性關係的情色外衣?
- 女性主義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揭發權力,竭盡所能將那掩飾、美化權力的潛藏意義網給拆解掉。
- 情色主義源自西方父權文化,它把類似「右手/左手」二元對立觀套在男女關係上,一再強調男女極端不同,各自扮演由多層次差異所構成的身分。我們不禁會懷疑,權力之所以創造如此豐富的意義,是不是因為它永遠需要蒙戴面紗試圖掩飾什麼?因此,它不得不為此創造複雜意義,以便在施加暴力的同時,又巧妙迴避「它自己才是暴力的始作俑者」這樣的事實。逃避方法就是美化那些隱藏權力的關係,例如傳統浪漫求愛方式,或是要求男性展現「彬彬有禮」的風範。
情色之為間歇性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用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來定義情色 : 「身體最引人遐想的部位難道不是在衣服開口處嗎?在性倒錯情況下(屬於文字愉悅的領域)根本沒有所謂的「性感帶」…心理分析說的極是,間歇性總會挑起人的情色慾望,好比說,我們經常在兩件衣物(如褲子和毛衣)或衣角邊緣處(開領襯衫、手套和袖口)看見肌膚一閃而過;真正挑逗人的,與其說是間歇性閃現,倒不如說是那若隱若現、若有似無的感覺。」
- 「揭露」和「隱匿」兩者輪替,恰恰推展出(情慾)匱乏和滿足的變化。但反觀性解放和那些被人視為「政治正確」的穿著實踐與身體實踐,則傾向削弱這個動態。不因暴露(性解放政治)或掩藏(「暴露身體」不具政治合法性,因為這充分體現「性被客體化」)而有所不同。
- 什麼是情色?這種情色主義究竟在何時、何地是被允許/不允許的?當今的新規矩不容一絲模糊性存在。
全神貫注與自我放棄
- 理查.舒斯特曼 : 情色經驗,實際上算是某種美學經驗。人可以從兩個層面享受性愛 :
1. 令人感到心滿意足、渾然忘記、全神貫注的亞里斯多德式活動。
2. 該活動所帶來的歡愉感受
- 既具主觀享受,卻又刻意指向某個對象、某個客體(通常是另一個人),這個對象決定了整個經驗的架構、品質,並賦予性愛重要的意義。
- 性經驗涵蓋各式各樣的情感,有些情感強烈無比;性經驗展現出的樣貌更是千變萬化,時而專斷獨行、貪得無厭,時而屈服稱臣、渾然忘我。
- 性愛經驗/情色經驗反對條列式的理性思維,因為會把經驗零碎化、區隔化,打斷情慾的流動,破壞即時臨場感受。舒斯特曼認為「理性控制下所產生的自制歡愉,跟那些令人神魂顛倒的經驗所觸發的激越狂喜不一樣」。
- 理性化意義和情色經驗是相互牴觸的,因為理性化意義會把情色經驗加以智識化,拉開經驗與先驗知識之間的距離,削弱全神貫注的強度。
情色是一種浪費虛擲的行為
- 每當試圖去釐清什麼是現代愛情觀最大的特點時,才猛然意識到一件事 : 浪漫愛情自估以來從不在婚姻制度範圍內,因此浪漫愛情所珍視的價值,跟婚姻制度的理想(如保護自我利益、維繫世系血脈)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 性慾情色屬於非功利行為,人不僅必須放棄自我,更要冒著被浪擲、被傷害的風險。
- 心理治療與女性主義的目標是一致的,試圖把人的思維模式 - 特別是女性的思維模式 - 扭轉成有用的模式,避免浪費;浪費被定義成某種依附形式,無法成就健全、獨立自主、自我實現的自我。
- 「心理人」,總是仔細清點「滿意和不滿意」,認為無利可圖的承諾是世間最該迴避的罪惡。這種人儘量避免情色經驗和愛情經驗當中自我犧牲這一塊,因為可能得走上自我放棄一途。
- 馬希翁 : 「妨礙愛情領域開放的最大障礙 - 這裡說的是情色障礙 - 正是互惠本身。因為人在缺乏證明或論證的情況下,就貿然假設光是互惠這一項就足以替自我所理解的「幸福愛情」提供可能的條件。
- 互惠性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互惠性把人從愛情領域拉出來,帶進商業領域內,而後者跟愛情根本水火不容。
- 這種愛情觀欠缺正當性,因為自我放棄和自我犧牲 - 浪費 - 太過片面,往一邊傾斜,本身就是經過美化的意識型態工具,目的是想從女性身上榨取剩餘的情感價值。
符號確定性
- 多層次深厚認同與儀式化行為,聯手創造了符號確定性;弔詭的是,它卻又提供人創造精采、好玩的曖昧意義的絕佳環境。也就是說,社會多半是在穩定、清楚的意義框架內組織權力關係,因為權力結構傾向再生產、鞏固、凝結意義。唯有當這個穩定的意義遭到玩弄和扭曲,才可能出現模糊空間。
- 例如 : 雙性人之所以被說雌雄同體(本身極具吸引力)是因為他/她身上陽剛和陰柔氣意的意符很清晰、很穩定。
- 如果沒在公開、公認的陽剛意符和陰柔意符上運作的話,不可能出現文化符碼上的雌雄同體。
- 如果陽剛氣質和陰柔氣質不具符號穩定性,那麼在符號層次上,雙性人這概念也無從產生。
- 浪漫關係一旦跟權力關係脫勾 : 性別標誌不再清楚顯著,使得創造模糊性的能力大幅降低,但模糊性偏偏又是勾引、誘惑的重要元素。
- 凱瑟琳.陶珊 : 平等主義將帶有強烈文化符碼的性別認同,以及性別認同所衍生的趣味性,從男女的情色活動抹除掉。
- 羅伯特.葛林(Robert Greene) : 「不完整」是浪漫互動的本質,因此保持浪漫互動不完整很重要,如提高模糊性、傳送混雜的信號,掌握旁敲側擊的藝術,混淆慾望與現實、快樂和痛苦、慾望和困惑,降低性愛元素卻又不徹底摒棄它,拒絕遵照標準,延遲滿足感,抑制全然的滿足。
- 「誘惑」此一文化實踐經常運用曖昧模糊的符碼,這也使得西方文化的誘惑者搖身一變,成了某種自由典範,不受道德束縛,因為說話者若要保持意圖不確定,自相矛盾和曖昧模糊才是真正的根本之道。有了這兩項特質,才有實現權力與自由的可能性 : 就是口是心非、說一句話卻隱含多重意思的能力。誘惑者言談之間盡是模稜兩可,因為他/她們覺得不用向真誠、對稱等倫常負責。
- 愛情理性化將情色和愛情所立足的意義體制摧毀殆盡 : 包括模糊性、間歇性、隱晦的語言、戲謔嬉鬧、超越性等等。
- 當今兩性觀講究中性語言、對等權力關係、程序公平、明確同意,這四重關注嚴重干擾、破壞整個原慾(Libido)文化的核心規矩 : 隱晦和曖昧。
- 大體上,原慾文化將女性氣質界定成依賴性的展現,而在男女情色慾望的核心處正是權力差異。
- 這套讓權力對稱得以貫徹的制度化程序,目的是要質疑某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該傳統將兩性權力差異(男性掌權、女性依附)加以情色化,並不斷製造層次綿密、紋理豐富的意義。
- 「政治正確」如果引來嘲笑不安、文化動盪,那是因為它揭露、戳破既有意識,這意識型態像膠水一般,將性別認同與權力差異牢牢地黏合起來,把眾多不公現實包裝得風情萬種、引人遐想,予人欣喜愉悅之感 - 完全發自內心,不具反思性 - 卻又不危及既有性別結構和權力順序。也就是說,社會上之所以無法接受政治正確語言,是因為政治正確語言將傳統性別關係所賴以存續的基礎 - 情感幻想和歡愉享受 - 排除掉,但它又無法真正端本正源,從根本上撼動或改變性別不平等,眼睜睜看著性別不平等啃噬兩性關係的核心 - 情感(女人看顧孩子之餘,還得抽空應付兼差工作,並肩負起關係當中的情感工作)。換句話說,我們如果想落實兩性平等,就得重新定義情色關係和浪漫慾望,可惜此業未畢,離實現之尚遠。
不確定感、嘲諷或是追求平等所引發的不安
- 說來矛盾,感情契約主義 - 即建立在平等、對稱、自由意志上的關係 - 勢必使得符號的涵義變得不確定 : 也就是說,當事人心中老掛念自己這樣做恰不恰當、那樣做得不得體,所以當碰上特定互動時,就難以掌握正確的行為規則。
- 模糊性很好玩,由兩套已知的意義系統混合而成,人可從獲得愉悅、享受。情色關係最關鍵的一項特質就是模糊性,即所有人在隱晦、共享意義上,去創造不言自明或弦外之意的效果。由於是用精湛的手法玩弄社會規則,所以模糊性通常帶點戲謔、好玩成分在。
- 不確定性會引發焦慮,抑制性慾,因為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太過關注互動規矩,不斷質問規矩是什麼、怎麼做才對。
- 平等也跟歡愉享受完全牴觸,人之所以覺得好玩,就在於他們有演繹和展現清晰性別身分/認同的必要。平等到頭來反而引發社會焦慮,因為它使互動規矩變得高度不確定,因而降低個人自發性。
- 哲學家羅伯特.丕平(Robert Pippin) : 愛慾這件事很特別,基督教或自由平等人道主義就是無法將之輕易納入。
- 現代人的感情狀態往往更接近馬克思所形容的那樣猛然「清醒」過來,他/她們選擇以嘲諷手法詮釋愛情,已經不像前現代戀人那樣炙熱和瘋狂。現代愛情幾乎成了反諷修辭法的專屬舞台了,理性化進程正是這一新興反諷結構的核心,反諷結構一旦確立,表示整個愛情的文化定義已從「魅惑」轉向「除魅」。
- 現代人不僅難以接受激情的概念,更無法對自己所愛的人許下轟轟烈烈,乃至於自我犧牲的承諾。
- 反諷是一種佯裝無知的文學技巧,這是一種人在某種情境下拒絕接受特定信念而採取的修辭手法。反諷修辭成為現代浪漫意識的基本結構,因為現代人完全浸淫在各種避免完全相信與承諾的除魅知識裡。反諷無法認真看待愛情最核心的價值,也就是愛情向來標榜的永恆和全部。
- 德國浪漫主義哲學家施萊格爾(Schlegel) : 「真正的反諷乃是愛情的反諷,因為人感受到有限性,察覺自身的侷限,看到這跟真愛的無限概念明顯矛盾。」
- 愛情理性化的一大效應,便是開創愛情有限性文化 - 強調在心理上、生物學上、演化論上、政治及經濟上的種種侷限。
1. 選擇技術擴張
2. 人開始意識到伴侶是可以更換和測度的
3. 運用科學專家系統降低對永恆愛情的要求
- Oct 12 Tue 2021 06:06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 - Chap 4 : 愛情、理性、反諷 (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