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家中的慢性焦慮過高時,焦慮會找到出口。焦慮在某段關係找到出口時,關係可能出現激烈衝突或截斷。焦慮在某人身上找到出口時,他可能出現身心疾病或社會障礙。
- 焦慮在某段關係找到出口,關係可能出現激烈爭執、夫妻離異或外遇等現象
- 焦慮的出口在某個成員身上時,這個人可能在身體、心理或社交上出現障礙
- Bowen稱這些現象為「症狀」,以強調這些現象不是導致家庭情緒系統失衡的「原因」。這些現象是訊息,讓我們知道家庭情緒系統因承受過多焦慮而失衡。
- 最根本的源頭,是家庭成員自我分化不足又遇上不利環境,導致焦慮升高,產生症狀。
[1 photo]
- 習慣讓人不自覺地重複相同的行為模式... 個人成長過程中,在原生家庭的情緒互動模式裡養成習慣;離家後往往不自覺地因循舊習,選擇能跟自己一起複製相同互動模式的伴侶。
- 父母關注最多的孩子,通常也是自我分化最低的孩子。父母的過度關注與干涉,常讓孩子不得不乖乖配合或選擇叛逆反抗。這樣的孩子,精力不是花在了解自己,而是投入在情緒化地回應父母的干涉,與父母的情緒相互牽絆。
- 家庭成員的互動方式可能隨時間經過改變,症狀也隨之不同。
- 焦慮升高時,妥協較多的妻子,可能出現的症狀是身體不適、憂鬱,或不自覺地耽溺於社交網路以尋求慰藉等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