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我們對道歉的看法根源於家庭和文化,那可能是世代相傳的結果。撇開衝突,只探索我們對道歉的看法時,可以看出那些想法如何影響我們,並在必要時加以修正。認真道歉需要有內在的力量支撐,允許自己示弱,展現出不完美,妳/你需要同時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所在。

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
- 如果我們幼時曾遭到羞辱,成年後可能特別難以忍受委屈。光是說出「對不起」三個字來承認錯誤,都可能讓我們回想起難以忍耐的受辱經驗。
  - 如果從小成長的家庭裡,大人從不道歉,幾乎不說「對不起,我錯了」,也很難培育出會好好道歉的孩子。

關於道歉這件事,妳/你怎麼看?
- 提出誠摯的道歉,可以讓對方覺得獲得肯定、撫慰和關心,也可以讓真心覺得自己做錯事的人感到安心、恢復自我的誠信。

真男人不道歉
- 「像個男子漢」 : 堅強一點、別哭、不要太軟弱、敏感或脆弱,別娘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別像個娘兒們一樣。
- 大人們持續羞辱小男孩「女性化」的另一面。在成長的過程中,小男孩必須一再地向其他男性證明自己有男子氣概。然而做法往往是以身分地位、權勢、財力等形式來展現。

因為要求完美,所以無法說出對不起
- 有些人自我要求甚嚴,無法接受自己犯錯、拉不下臉向別人道歉,尤其是在某些特別容易遭到批評的領域 (例如職場或子女教養方面),因為那些情境往往牽涉到她/他們的自尊。
- 完美主義可能讓任何人都難以做出簡單的道歉,因為我們不太可能以輕鬆或自我包容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錯誤和局限。
- 當我們非常在意自己的錯誤,或是覺得犯錯跟無能、沒出息或糟糕沒什麼兩樣時,就比較難以承認錯誤並為犯錯道歉。

是否能好好道歉,和自尊大有關係
- 完美主義不明白精神科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中肯名言: 「我不好,妳/你不好,那沒什麼不好。」
- 認真道歉需要有內在的力量支撐,允許自己示弱,展現出不完美,妳/你需要同時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所在。當妳/你的自尊心很穩健時,妳/你可以坦然承認錯誤,不會覺得認錯是在削弱自己,或是技不如人。
- 個人自尊的強弱,決定了她/他是否有能力看清楚自己造成的傷害。自尊越穩固的人,比較容易同情及包容受傷的人,也願意衷心道歉。


難以承受的自卑,導致自我憎惡
- 自卑,是覺得自己有缺陷、不夠好、難以融入人際互動。沒有什麼比自卑更容易破壞自我價值。
- 自卑與合情合理的內疚也不同。自卑已經超越了特定的行為,對根本的自我產生「憎惡感」。內疚其實和行為有關,自卑則和存在相連。自卑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深處會認為,別人要是知道我們那些可悲又可憎的真相,就不可能愛我們或尊重我們了。
  - 過度道歉的類型常見於女性,不願道歉的類型則常見於男性...這兩種迴避自卑的型態雖然天差地別,卻是自尊低落的一體兩面。
- 要正視自己的有害行為,並真正負起責任,必須先站在一個穩固的自尊平台上...才能看清楚自己傷人的真相,並產生同情和悔悟。
- 由衷的道歉並無法抵銷嚴重的過失,但道歉是悔改的第一步。

為什麼最可惡的犯錯者不覺得自己有錯
- 當事情可能破壞身分和自尊時,很難讓人提出衷心的道歉,並面對重建信任的種種挑戰。這時比較可能陷入自圓其說的狀態,或是輕描淡寫、否認到底以求自保。此時,自我反駁和防衛行為,已經不再是只要多加注意就能靜下心來克服的障礙。當我們失去價值觀和自尊時,死不認錯才能固守我們的地位。

反脣相譏於事無補
- 在不願悔悟的人身上貼標籤,只會加重她/他的防禦心態,而不是讓她/他敞開心房。
- 一個人的身分一旦和最糟的行為畫上等號,她/他就不可能承擔責任,或是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悲傷和悔悟。那樣貼標籤,只會摧毀一個人僅剩的自尊。
- 只有了解自己的錯誤並非罪不可赦,並看清自己有多元形象的人,才有可能為嚴重的錯誤衷心道歉。

給受害者的重要訊息
- 在與傷害妳/你的人對話之前,請記得先保護自己。把期望降到最低,別奢望得到妳/你想要及應得的回應。
- 是否願意坦承自己犯的錯,和對方愛不愛妳/你無關。能夠承擔責任、感同身受、幡然悔悟,並具有真誠道歉的能力,端看對方有多自愛和擁有多少自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