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 1 : 前言
- 不知從何時開始,她待我猶如敵人,真的讓我覺得我像一隻怪物,而她想除掉牠。如今我能確定,這也是壓抑戰爭創傷所造成的毀滅性。
- 她的案例以可怕的方式顯示出,如果重大創傷 - 如戰爭、迫害或其他暴力經歷可能造成的後果 - 沒有處理,會發生什麼事。
Chap 2 : 結局 - 愛麗絲米勒沒有墳墓
- 在我尊重母親所有的願望之餘,卻覺得她就連臨終之際都試著要去掌握對死亡的控制權,這是很悲慘的。
Chap 3 : 遺傳的個體 - 猶太女性
- 對我來說最主要的,是我母親心中那毫無節制的怒氣,不知道其究竟來自何處,卻全伴隨著與她的父母、家人有關的記憶。
- 在她的眼中,她兒提時代所經歷過的猶太文化始終是一個束縛的牢籠,她將當時的社會處境籠統地形容成一個死板、順從、沒有思考能力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麻木而不批判地遵守著所有規定,將之當成自己行為的準繩。
- 她認為自己不一樣,不屬於她/他們。我從她身上感受到的記憶味道,是痛苦與憤怒。
真實的自己與主觀的世界
- 我母親過去是一個脆弱而且非常敏感的孩子,她的憤怒有其理由,而且就是她周遭環境毫無同情心的行為方式所造成的後果。相較於那些已成年的親戚們的感受,她在自己的身體上體會到的是,她的疑問、她的批判都被解讀為不服從的行為,並且遭到了處罰。
- 用她自己的理論來表達的話 : 她有過痛苦的經歷,如果身為孩子,卻想讓一個與家庭價值相違背的自我活著的話,通常會處在完全孤立的狀況,她沒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意思,她會被打分數與洗腦。
- 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發展出一個主觀的內在世界,這個世界就連在未來也會對當事人的行為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強烈到即使是新的體驗,也多半被融合到既存的架構中,而且不一定會造成這個架構的改變,而是強化了主觀世界與由之而產生的知覺感受。
Chap 4 : 被否認的創傷 - 倖存者
我母親所說的是 : 「我必須殺了我自己」
- 她人生的真正戲碼並沒有呈現出來,被迫害的歲月隱沒了。... 她允許那些有關她人生的不實部分流傳,是的,某部分是她自己散播出去的,也就是洛斯托夫斯卡這個原生姓氏。我們如今已經知道,這並非她的原生姓名,洛斯托夫是她的假名,是她的偽身分,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間,她用這個名字在華沙存活了下來。
以假的自己存活下來
- 在戰爭時極盡地塑造出一個假的自我,這拯救了我母親的命。這種創傷經驗的悲慘後果是,愛麗絲.米勒體內永遠地留下了兩個不同的個體 :
- 一個是反骨且叛逆的愛麗西亞,她反對規短,而且從小就致力於爭取人最根本的自我之存在權利
- 另一個則是幾乎無法看見的愛麗絲,她為了確保自己的存活而完全屈從於適應之縛,導致了一種矛盾的緊張關係。
- 愛麗絲.米勒從未克服她的戰爭創傷,這些可怕的經歷成為了抹滅不了的印記,持續地影響並且決定了她整個人生。
- 倖存者們無比期望讓自己的經歷顯得猶如從未發生,她/他們樹立起一座沉默之牆,將過去之事隔離開來,她/他們會避開任何喚醒此段記憶的狀況,可惜這麼做並不成功,反而是將下一代織入了那些被分裂出來的恐懼當中,使她/他們因此被當成人質關了起來。
Chap 5 : 勉強的愛 - 妻子
- 對外一切和諧的兩人,其表象之下卻是暗潮洶湧,這樣的伴侶在愛情開始的時候多半就完全沒有火花,女方起初往往對這段關係就興趣缺缺,但對這個男人執著的追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某種關係,她陷入了一個依賴的位置,並且必會為自己不是孤單一人而心生感謝,但在這層感謝的表象之下,一開始的拒絕仍繼續滋長著。
Chap 6 : 選擇疏離 - 移民
- 我母親更喜歡分析已故的藝術家、詩人與思想家,她做這件事時帶有很大的說明力。她當然只在虛擬的範圍裡做這些分析、這些想像的心理治療,她提出的治療建議成效無法檢驗,一切基本上都只是推想... 她網頁上的信件回覆建議也是按照這種模式進行的,內容多半是讀者敘述自己兒時如何遭到父母的虐待、情感受創、性虐待或是成為暴力的殘酷犧牲品,她/他們述說自己在與父母坦言時有哪些恐懼,而且常常明顯地去保護父母,或者就是無法讓自己的父母面對這些行為。.... 她要求來信之人反抗父母,並且讓父母確實面對自己的行為。我讀這些回覆有種被欺騙的感覺,因為我的母親在與我坦言時是完全拒絕接受我的批評的。
- 網路使用得多,我母親就越孤獨與閉鎖地居住在普羅旺斯那個她自己選擇的流亡之地,網路這個眼鏡開始成了她感知世界的主要管道,並且以相應的方式扭曲了她的感知。她的公開分析越來越傾向基要主義的形式,她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批評,做出的反應很專制,越來越極端化的態度也讓讀者感到困惑。
Chap 7 : 找到的自由 - 童年研究者
- 她感覺到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像個聖人一樣被崇拜著,他的理論對精神分析組織的成員來說,就是要盲目地去服從的法則,這對我母親而言是種多麼奇怪、痛苦而似曾相識的感覺。精神分析不再是自由思想的庇護所,而是一個意識型態的、不寬容的、有著宗教性崇拜心理狀態的堡壘,維護教條對大多數佛洛伊德派追隨者來比說理論的革新發展還要重要,精神分析與其組織凝固成了一個封閉的體系。
- 唐納.溫尼考特 (Donald Winnicott) : 「如果一個孩子的早期發展受到外來影響,且此影響壓抑了一個人本質的自我發展,也就是透過強迫的方式讓她/他去迎合外界的需求,這將會是很危險的。關於真實的自我,是人天生追求發展的潛質,為了保護自己本身固有的習慣,人會發展出虛假的自我;為了保護自己的本質,人可能會付出終身與自我疏離的代價。」
- 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 「比起性心理衝突的內在心理克服,環境的作用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有更大的影響。」
- 海因茨.科胡特 : 「孩子非常早就透過社會環境對自己的看法來形塑自身的存在,他是最早意識到社會反射一個人的心理發展而言有多重要的心理學家,他認為幼兒的自戀需求或者一般人的自戀需求,絕對不是精神病症,而是非常重要的 : 在生存方面每個人都需要透過與自身相關的反射來獲得重視。」
- 基本上我們與孩子都需要一個情感的、心靈的世界,這個世界完全允許我們去感知自己的感受。我們唯有透過良善、富同理心的社會環境才有可能發展出這種情感的、心靈的世界。
Chap 8 : 遺傳的苦痛 - 母親
- 由於戰爭、迫害、逃亡、移民、經濟危機而背負著極為沉重負擔的父母們,要她/他們用同理心去感受自己孩子的世界是很費力的。
- 就我如今看來,她覺得我的拒絕是在宣戰,危及到了她的掌控。...我越是抗拒被她影響,拒絕她的定義權,她就越會做出具攻擊性的反應。
- 「我無法同時分析妳/你們與愛妳/你們,我會去壓抑,但是對一個孩子來說,用與自己天性相反的方式去感知她/他無法想像而且也不可以存在的現實,這是很困難的...我在青春期的階段長期暴露在一種性控制下....我深信這一切也是種性虐待,遮掩得非常好。」
- 出於這些認知,我越來越難以將我母親視為心理治療方面的專家,不過我還是像以前一樣重視她最初的三本著作,這三本書的基本內容是極為有意義的,而且為一種新的思想開闢了道路。
- 我猜想我的拒絕對我母親來說,應該觸發了她壓抑住的感覺,這些感覺屬於她從未處理過的戰爭創傷。我成了投射之下的犧牲品,而我則無法防衛這種投射。
- 相較於她的父親因為忠於自己的猶太身分而必須得死,只有藉由背叛自己的猶太身分才能活下去,對她而言可能意味著什麼?我想那些羞恥感、罪惡感以及憤怒,她對自己父親的「拒絕」,蔓延到了我的身上,而她因此在我不願意「讓她拯救」時,滿懷恨意地爆發了。
- 未處理過的戰爭創傷力量太可怕了 : 我在她眼中成了迫害者與勒索者,是來自二戰時期的一個形象,而我母親則在她的蒙蔽之中忘了我是她的兒子。
- 卡塔麗.德列克斯勒 (Katharina Drexler), <跨世代創傷與眼重療法 : 一則個案> : 「未經克服的創傷可能會對後代造成嚴重的影響」
Chap 9 : 接受檢驗的知識 - 治療師
- 我母親的理論形成了我心理治療工作的基礎,但我母親的論點在心理治療工作中只有部分是可實際操作的。
- 在社會個體化的過程中,這幾年人們提高了人類發展與心理發展之必要性的價值,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發展個人潛能的權利,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的天賦來到這個世界上,而父母的任務應是促發此天賦,並支持孩子去發展其天賦。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如果父母未按照這個方式去支持自己的孩子,甚至阻礙孩子,人們才有可能譴責父母的錯誤行徑。心理或生理的虐待、以暴力凌虐及折磨心靈或是透過教育來限制自由等,都會被拿來討論與制止。
- 彼得.福納吉<<衝動調節、思維化與自我發展>> : 「虛假自我的發展描述成『真實自我的殖民』。父母會像殖民者對待被殖民者一樣,藉由侵佔她/他們的所需來剝削自己的孩子,這將導致孩子不再知道自己是誰,造成心理上的人格錯亂,在心理治療當中,我們將這個孩子與錯亂的人格連結起來。」
- 只有透過真正的脫離父母住所、父母的期望與無理要求,成年人才有機會將自己的人生掌握在手中,自己承擔起責任。
- 那些我母親所提出的論點是無法實際用在心理診療上的,尤其是即便沒有治療師也能為自己做心理治療這個概念,更是異想天開。...對當事人來說,同樣沒什麼意義的是她的基進論點 - 身為成年人,要父母為她/他們的教育方式付出代價,試圖與父母公開爭執,只會導致更多的糾纏不休,這無法當成解決辦法。...心理治療涉及的更應是幫助當事人清理自己的人生經歷,讓已身為成人的她/他,不再被兒時所熟悉的、阻礙人生的經驗模式困住。
- 為了在發展中達到真正的進步...當事人必須不依戀父母也能探索世界,並且背負起自己的責任、過自己的人生。
知曉自己的人生經歷
- 人的一生首先是一則人際關係經驗的故事,是心靈的總和,由與社會環境、事實及情感等相關的經歷而產生,再加上人們從中創作出來的故事。我們會將經歷儲存下來,這其中有與其他人相處的經歷、自己的體驗,還包括了我們如何影響別人等等,也就是說 : 我們的記憶塑造出我們的人生軌跡。
- 與父母有關的創傷或負面經歷是有可能被解放出來的,但是這些經歷不會因順服而被驅散掉,反而是立刻被壓抑下去,也就是說,這種感覺根本是被禁止擁有的,攻擊與恐懼等殘酷情感留在了無意識的、生物學上有所限制的心理狀態下。
- 因此了解自己的人生軌跡成了一種對父母的總結分析、考績評分,當事人可以給予自己權力去評價與判定父母行為。乍看之下這可能是無害的,但事實上這種心理治療過程已經動了一種社會禁忌,而且至今依舊,因為用各種敵對評論如此批判性地分析自己的父母,往往會受到懲罰。
- 不過在做出這種對於自己受教經歷的「批判性評價」時將會發生什麼呢?可能會引發激烈的憤怒、憎恨、悲傷與痛苦等感受,不過同時還會有強烈的恐懼,主要是當事人將直接面對狀況,她/他無法再去更改自己的故事,她/他無法彌補,全都已成了過去,沒有人可以透過原諒或無止盡的理解來解除她/他激烈的、沉重的感受,當事人同樣也不能再變成一個孩子,並且從頭開始她/他的人生。
- 單是讓自己取代父母、成長成熱心關懷的成年人等方式,就能幫助那個內心裡的憤怒小孩。由於重新理解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揭示了童年時期的糟糕境遇,當事人能夠學會藉以在未來靠自己做得不一樣、做得更好。在對待自己的方式上,如果要努力去做到比父母更好,當事人就只能徹底消除父母的缺點,既不必為挑戰自己年邁的父母而吵上一架,讓她/他們在成年後彌補兒時所承受的缺失;也不必藉由與別人的人際關係來抵消童年所失,當事人反倒可以學鎧成為自己可信賴的說話對象,此對象會不受任何限制地關心她/他是否安好。
- 如果當成心理治療方法的話,我並不建議要求當事人針對父母作徹底批判,較好的做法是將心理能力交到當事人手上,發展出保護自己的成人態度,而不是為了剩餘的人生與父母糾纏在那毫無結果的爭吵中。
心智化 : 愛麗絲.米勒方法的理論
- 心智化意味著感受自己與別人身上的心智 (心靈) 狀態,這種心靈狀態會主觀地映射出感受到的真相...我能夠辨識出自己是如何在內在心靈世界感受與體驗外在世界,也就是說,我能夠擁有一個通往自己的入口,而且同樣也適用於與別人的關係。心智化的人可以同理其他人的情感與心靈世界 :
1. 使關注自己與陌生人心靈狀態的能力變得敏銳
2. 察覺到除了我的視角以外,還有其他世界觀存在
3. 調節情緒,因為我們能夠透過心智化學會調整躁動的情緒狀態,也就是合於現實地去感覺
- 內省與同理能力的取得,內省涉及的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感知,同理則是體會別人的感受。
- 心理治療過程中首重重塑人生軌跡的真相,尤其是由孩子的角度去體驗情感。直到成功之前,當事人始終會處在一個對父母依賴的、幼稚的關係之中,仍舊用父母的雙眼在看待自己的童年。心理治療的目的是解開這種對父母的情感連結,自己成為內在小孩的說話對象。當事人在治療中會為自己建立起某種心靈程度上的親子關係。
- 我母親論點中的想法錯誤在於,她深信一旦當事人看清了自己的創傷故事,便能自她/他的心理痛苦中解脫,可惜的是她並未考慮到當事人在與父母的爭執當中可能會捲入狂暴的情緒。...如果父母真的曾對自己的孩子做出犯罪、虐待或暴力等行為,那麼確實追究她/他們的責任可能就是必要的,但是通常與父母討論她/他們教育上的錯誤行為,都沒什麼成效,而且對當事來說,也不會帶來什麼改變,比較有效果的是在內心與父母對話。
- 許多患者都在這個過程之後才能夠考慮對她/他們的父母報以同理心,她/他們開始了解父母的行為,但並不意味必須贊同,就這點而言,當事人擔起了自己身為成年人的責任,她/他成為自己感受、需求以及所有煩惱的傾訴對象,她/他終於了解自己必須好好愛自己、處理自己的需求。唯有她/他能夠站在自己身邊時,她/他才有可能成熟地面對人際關係。
知情見證者 : 治療師與當事人的關係
- May 06 Fri 2022 14:41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 Martin Miller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