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小孩的羞辱和對弱者的輕蔑
- 孩子的需要常被拿來開玩笑。她/他們面對的是兩個巨人,她/他們互相支持,並為自己能保持一致的做法而驕傲;而孩子呢?既孤獨又難過,除了說「不」,什麼辦法也沒有。當小孩被兩個高大的成人拒絕時,她/他如果在仰視一道高牆;可是,當我們拒絕小孩向父母兩人的其中一人抱怨另一人時,我們卻認為那是「教育中的一致性」。
- 父母常常也必須看成是沒有安全感的小孩 - 這兩個大孩子終於發現一個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只有和這個小孩相比,她/他們能感到自己無比強大。... 當這些成人面對小孩的恐懼和無助時,她/他們會利用這個機會,透過掌控小孩的恐懼來駕馭自己內心無法控制的不安。(霸凌的起源)
- 因此,一個人對弱者輕蔑,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暴露自身的無助感,這是隱藏內心軟弱的最好方式。真正強大的人能經由自身經驗了解她/他自己內心也存在著軟弱,所以不需要用輕蔑別人來展現自己的力量。
- 因為童年時沒有機會有意識地面對和體驗,許多成人是透過自己的小孩,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曾有過的無助、嫉妒和孤獨。
  - 成人年不曾有意識地體驗的童年痛苦,可以透過轉移到自己的小孩身上而獲得解脫。
- 使小孩蒙受羞辱的並不是願望受阻,而是身為人卻受到輕蔑。當父母藉由彰顯自己的「大人身份」,在自己孩子身上無意識地報復自己童年受過的羞辱時,小孩的痛苦就加深了。
  - 只有當完全感受,並承認她/他們曾經使我們受痛苦,我們才能擺脫這些掌控,充分意識到這些行為模式,並予以明確譴責。

- 在大多數社會裡,女孩會因為性別而受到更多的歧視。一般來說,女人可以掌控自己新生、幼小的孩子...可以將自己曾經受過的輕蔑輕易地轉嫁到年幼、嬌嫩的孩子身上。
  - 如果母親對兒子輕蔑,兒子成年後便會將母親理想化,但也會透過輕視其他女人來報復母親。
  - 如果是女孩,成年後如果沒有其他管道擺脫精神負荷,便會在自己小孩身上尋求報復。
- 輕蔑是弱者的武器,用來抵禦自己受到的鄙視和不被允許、會激發壓抑記憶的情感。所有輕對和歧視行為的源頭,是成人或多或少有意識地、難以受控地、隱蔽地對小孩施展權力。除了謀殺或嚴重的身體傷害之外,這種不受約束的權力濫用得到社會默認;成人如何對待子女的精神世界,完全由她/他們自己作主,因為小孩被視為父母的所有物。....只要這些經驗被藏匿在被理想化的幸福童年身後,人們就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也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將它們傳遞下去。
  - 我們必須盡早讓人們意識到的是,對兒童的輕蔑會頑強地代代相傳,使破壞性行為長久延續。... 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自己,竟常態地傷害者子女,卻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是在製造痛苦,深深地、永久地傷害一個小孩脆弱剛萌芽的自我。
  - 承認我們做了什麼,可以幫助孩子從這代代相傳的,由忽視、歧視、嘲弄、和濫權鑄成的鎖鏈解脫。當孩子能有意識地體驗她/他們早期的無助和憤怒,就不再需要透過向別人行使權力來擺脫這些情感了。
  -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童年的痛苦被成功地深藏,並成為新的,而且經常非常微妙的,對下一代施加羞辱的秘密根源。各種防禦機制都會使她/他們的行為合理化 : 
    - 否認自己的痛苦經驗,將其理智化 : 「我認為它是使小孩成材的方法」
    - 代替 : 「不是我父親,是我兒子在傷害我」
    - 理想化 : 「我父親打我是為了我好」
- 如果孩子對自己身體的享受行為,受到了父母的禁止和嘲諷,不安全感和恐懼就會加劇。
- 除了在性的方面,父母還會在其他方面利用小孩,洗腦就是其中之一。
  - 她/他們不是向小孩強調「反權威」的做法,就是強調「嚴厲的」教養方式的好處。
- 一旦小孩成為滿足某一個人特定目的的掌中物,並被她/他的權力所掌控,那麼其生長過程就會遭到粗暴的干涉。
- 我們在教育中最習以為常的做法之一,就是先砍斷孩子天性的根源,然後再試圖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其失去的天生能力。我們壓制小孩的好奇心,然後,當她/他失去了自發學習的興趣時,我們就會為她/他的學業困難安排特別輔導。
- 如果我們想要避免無意識地激起對小孩的利用和蔑視,首先就必須對這種行為的危險性有所自覺。成人讓小孩經歷羞辱感覺的所作所為,是不易察覺且難以言說的,只有當我們對這種痛苦足夠敏感時,我們才有可能培養出從她/他出生第一天起就需要的尊重。

如何面對治療中出現的輕蔑
- 強迫性的重複行為毀滅了清楚表達自我的能力
  - 最初的體驗並不總是直接通向自由,相反地,常常導致的是當事人童年情境的再現 : 她/他將會體驗到由羞辱的劇痛,以及揭露的煎熬等伴隨著「真實表達內心」而產生的感受。
- 反常和強迫重複的行為導致永久的自我輕蔑
  - 如果父母不能接納小孩的真實自我,而是要讓她/他按照特定的方式表現自己,那麼小孩對最初的價值挑選就產生了。
  - 父母期待小孩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越早越好。在意識層面,她/他的父母顯然想以此來防範她/他將來的反社會行為,但在無意識層面,她/他們是在保護自己從小對「冒犯別人」的恐懼。
  - 許多人都覺得自己沒有活出父母的期待,一生積壓著內疚的痛苦。... 也許,沒有歷經悲傷的洗禮,我們最大的創傷 - 沒有被按照真實的自我被愛過 - 是不會痊癒的。
  - 父母對小孩行為的嘲諷變成了被壓抑的記憶,保存在小孩體內 (被容忍的虐待和性騷擾同樣對小孩造成這種影響)。對於小孩最自然不過的衝動,包托她/他自發的與性有關係行為、對自己身體的探索和發現、大小便,好奇心,或是她/他對背叛和不公平的憤怒,父母總是表現出意外和驚嚇、反感和厭惡、震驚和憤怒、恐懼和驚慌。
- 一個人可以完全改變自己,並發展出一個虛假的自我去適應周圍環境的需要;但是,在強迫與反常的行為中,她/他仍舊允許部分的真實自我以自我折磨的形式存活,所以,真實的自我會繼續生存著,但卻隱藏在地下。
- 「疾病」有時候是唯一可以表達個人困境的方法。...許多人一生最想要做的,就是盡量像成年人一樣健康地活著。當她/他們終於因為發現自己內心有個小孩而拒絕社會束縛與「對正常的崇拜」,進而體驗到一種解脫時,應該要得到支持。只有放棄它們,她/他們才能接觸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
- 許多人對被保護、被關懷和對溫情的需要,以及對沒被滿足的愛的渴望,在很早的時候就被某種性行為代替了。...令人驚訝的是,當病人開始體驗到自己的情感,並且能認識到她/他真正的需要時,她/他在性方面的「上癮」就停止了。
- 羞恥感、自我厭惡和自我輕蔑,讓過去情境復活,並透過強迫性的重複行為,為享受快樂創造了相同的悲劇條件。
- 通常,小孩本身俱有的天賦,包括她/他強烈的情感、深刻的體驗,和她/他的好奇心、聰睿、思維敏捷,以及愛挑剔的能力,都會造成她/他與父母的衝突,使父母長期一直用各種規定來掌控她/他。要維持這些規定,無疑地,將以小孩的成長為代價。這些因素導致了一個明顯自相矛盾的狀況 :
  - 父母一方面為自己聰明的小孩感到驕傲,而在另一方面,卻又由於自己受過的壓抑而反對、壓制、甚至毀滅小孩身上一切最真實、因而也是最好的東西。
- 能夠看透的事物雖然可以引起我們的憤怒、悲傷和無力感,但不會導致我們生病。導致我們生病的是那些我們看不透的事物,那些透過父母的眼神傳達與接受的社會約束。無論多少書本知識或學問,都不能使我們擺脫父母監視。
  - 許多有著嚴重症狀的病人智力都非常好。她/他們從報紙和書籍知道關於軍備競賽的荒謬、資本主義的剝削、外交手腕的虛偽、權勢的傲慢掌控、弱勢團體的屈服和個人的軟弱無力 - 她/他們已經思考過這些問題了。她/他們看不見的東西 (因為她/他們不可能看見),卻是自己父母在她/他們還小的時候就做出的荒謬行徑。

- 輕蔑者自己的孤獨
  - 所有的輕蔑的表現都具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保護不該有的情感。... 當我們能夠感覺並且理解童年被壓抑的情感時,我們就不再需要用輕蔑作為武器來保護自己了。另一方面,只要我們輕視別人,同時卻高估自己的成就 (「她/他做不了只有我才能做的事」),就不會為「只有取得成就才能得到愛」這個事實感到悲傷了。如果我們逃避體驗這種悲傷,就意味著我們基本上仍然是被輕蔑的人,因為我們輕蔑自己內心所有不偉大、不良和不夠聰明的一切,如此一來,我們就使自己的年永久孤獨了 : 我們看不起弱小、無助和不知所措。
  - 那些自大的成功人士對別人的輕蔑,永遠包含著她/他們對真實自我的不尊重。... 隱含的意義是 : 「沒有我的這些成就、天分,我就永遠不會被人愛,也沒被愛過。」這樣的成年人心中的自大,保障了她/他「我是被愛的」的幻覺得以持續。

- 擺脫輕蔑,尊重生命 :
  - 受輕蔑小孩的悲劇並不只是透過性變態、強迫行為、和尋求意識形態庇護等方式表現,有太多時機可以洩露童年痛苦的家庭氣氛。
    - 小時候,她/他們在智力上超越父母很多,因此被她/他們羨慕,卻又因此不得不獨自解決問題。這些讓人感覺理智且有意志力的人,似乎也會要求我們用理智的方法揚棄任何柔弱的情感。在她/他們面對,我們會覺得自己不能被認為是一個有問題的人 - 就像她/他們自己的問題從來不被她/他們的父母承認一樣,因為在父母面前她/他們總必須是堅強的。

- 一個能夠誠實、不自我欺騙地對待自己情感的人,沒有必要藉助意識形態來偽裝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