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對難題
- 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人生本來就遍布艱險困頓的事實。她/他們不斷怨天尤人,要不就自艾自憐,彷彿人生本來應該既舒服又順利似的。她/他們堅持自己的難處與眾不同。
- 解決人生難題最重要的工具是紀律。唯有完整的紀律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
- 生活的真正難處在於 : 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是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各式各樣的問題使人沮喪、悲哀、痛心、寂寞、內疚、懊惱、恐懼、焦慮甚至絕望。
- 生命的真諦就在於面對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人的智慧,激勵人的勇氣。
- 規避問題與痛苦的動機是一切心理疾病之源。由於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傾向,所以絕大多數的人心理都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健康。
  - 但逃避帶來了更大的痛苦。... 在逃避問題所產生的痛苦之時,我們也錯失了問題帶來的成長機會。長期心理疾病會使人停止成長。
- 促使心理健全發展唯一的方法就是體認受苦的價值,面對問題,勇於承擔相隨而來的痛苦。
- 紀律 :
  1. 不逞一時之快
    - 重新安排生活中快樂與痛苦的順序。先面對痛苦,把問題解決,事後享受到的快樂會更大。
    - 父母有嚴格的自律、自制、自尊,生活得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打從內心深處相信這是生活的最高準則;父母生活漫無目標,做事恣情任性,孩子看在眼中,一樣會視之為生活的不二法則。
    - 愛心是最重要的元素。
    - 當一個人肯定自我的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而照顧自己也就是自律的真正意義。
    - 很多時候往往是因為當事人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才無法消弭知識、社交、心理各方面的問題。
    - 逃避痛苦,無視痛苦的態度,都肇因於不肯放棄一時之快。
  2. 承擔責任
    - 如果我們不著手解決人生的難題,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
      - 有太多人為了逃避隨問題而來的痛苦,會告訴自己說 : 「這個問題是別人害我造成的,或者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所以應該由別人或社會負責替我解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 精神官能症患者強加給自己過多的責任;人格失調症患者卻凡事不肯負責。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免有點精神官能症或人格失調症的傾向,原因在於變化多端的人生當中,評估自己該為什麼事負責,是個永遠存在的難題。
    - 人格失調症患者不但不適合做父母,她/他們的婚姻、交友、生意往來各方面也都問題重重。而人格失調父母的孩子,幾乎都有人格失調或精神官能方面的問題。照人格失調者的作風,責任都推給別人,如配偶、孩子、朋友、父母、老闆,或歸咎於學校、政府、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社會、制度等等,而問題就這樣一直持續下去。
    - Eric Fromm : 「為了逃避責任帶來的痛苦,不計其數的人天天都在逃避自由。」
  3. 忠於真相
    - 對現實的認識愈清楚,地圖愈正確。
    - 移情作用 : 一套童年時代發展成功,而且在童年時代很適用的觀念與反應,被不當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裡。
    - 為了避免修訂地圖,耗費精力保衛過時觀念,是很可悲的。
    - 心理健康就是一種永不中止、不計一切代價、為真理奉獻的過程。
    - 真理奉獻 : 
      - 首先,要求不斷嚴格地自省。人透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為了能真正了解這世界,我們不但要觀察世界,也要檢討自我。
      - 完全為真理奉獻的人生也代表著樂於接受挑戰。
      - 逃避挑戰的傾向可視為人生的一大特徵。而接受心理治療可說是一種最違反人類本性 (因此也最具人性) 的行為。因為我們在這過程中,必須完全開放自己,接受別人最尖銳的挑戰。接受心理治療是一種非常勇敢的行為,一般人逃避心理治療是因為缺乏勇氣。
    - 完全誠實過活 : 
      - 我們必須不斷反省,確定自己所作的溝通 - 不單是字眼,也包括說話的方式 - 都盡可能反映我們認識的現實。
      - 撒謊的對象當然不限對別人,也包括自己。自欺的謊言多不勝數,其中最常見也最具破壞性的就是「我們好愛孩子」和「父母好愛我們」。
      - 社會通常基於「不想傷害別人感情」的立場而認可善意謊言,這種社會關係往往膚淺得令人惋惜。
        - 大部分的父母卻是用「保護」作煙幕,避免孩子提出挑戰,維護自己對子女的控制力。
    - 當衝突發生時
      1. 不要說假話
      2. 不說出全盤真相基本上就是說謊,每一個保留部分真相的決定,都是個重大的道德抉擇
      3. 不可以出於個人的欲望 (例如權力欲、爭取別人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 而保留部分真相不說
      4. 一定是為了對方的需要才選擇保留真相的作法
      5. 評估別人的需要是一種極為複雜的責任,只有以愛為出發點,才能作睿智的抉擇
      6. 評估別人需要的標準,在於她/他能否運用我們提供的真相,獲致心靈的成長
      7. 經常檢討是否低估了對方接受真相的能力
  4. 保持平衡
    - 平衡是一種彈性的紀律。
    - 人必須在各種互相衝突的需要、目標、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才有成熟健康的心理,這需要不斷的調適。
    - 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
    - 沮喪是一種訊號 : 
      - 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成長,而放棄過去的自我是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因放棄而感到沮喪是一種相當正常而健康的現象。

提升心靈層次
- 「存而不論」,是促進心靈成長的工具 : 肯定自我、保持穩定與放棄自我以換取更大更新的知識之中,取得一個平衡。
  - 獲得的永遠比放棄的更多。自律是一種擴充自我的過程。
- 心靈成熟的人都有豐富的愛心,愛得愈多,快樂也愈多。
- 「一個人偉大與否端視她/他受苦的能力,但偉大是一種歡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