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別人心靈成長,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動;不但需要努力,也要有勇氣作後盾。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更需要運用智慧。

愛的定義與誤解
- 愛 : 為滋養個人和別人心靈成長而擴充自我的意願。
  - 愛是一種週而復始的過程。擴充自我也是一種成長。在幫助別人成長當中,自我也會更趨成熟。
  - 不愛自己的人無法愛別人。
    - 自愛與愛人不但共同滋長,最後兩者之間的界線甚至會完全泯滅。
    - 愛需要不斷的努力。
  - 愛超乎一般的欲望之上。想愛不等於去愛;愛是行動,是一種基於意願的行動。

墜入情網
- 與愛有關的錯誤觀念中,最有力也最被接受的就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愛,或至少是一種愛的表現。
  1. 墜入情網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愛欲。我們不論怎麼愛自己的子女或朋友,都不會跟她/他們墜入情網。墜入情網往往是出於意識或潛意識的性動機
  2. 墜入情網的經驗千篇一律不會持久。沖昏頭的熱情總有一天會消逝。
- 處身自我疆界之內是非常寂寞的。有些人會因童年不愉快或被傷害的經驗,認為外在世界充滿危險、敵意、混亂和匱乏。... 墜入情網的經驗就使我們得以逃避寂寞 - 只可惜是暫時性的。
  - 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一種退化... 相信愛的力量能征服一切,這些感覺與現實脫節的程度,就跟一個兩歲大的孩子,自命能夠統治全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 真愛的基礎不是一種戀愛的感覺。真愛發生的時候,很可能完全沒有戀愛的感覺,愛的行為也不需要戀愛的感覺作後盾。
- 「墜入情網」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迷戀,而不能算是愛。
  - 相對的,我們也可能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跟一個各方面都很值得愛的人墜入情網。
- 墜入情網不能擴充一個人的疆界,只會造成自我疆界的一部分暫時崩潰。擴充自我需要靠努力,但墜入情網卻不需要花半點力氣。一旦墜入情網的美好時光結束,自我疆界又恢復原狀,當事人只會覺得幻滅,但並不因而成長。自我的極限擴張後,通常不會再縮小,真愛是永久性的自我擴充,墜入情網則否。
- 墜入情網唯一的目的就是消除寂寞,或許會經由結婚使它更持久,但絕對與心靈成長無關。

浪漫愛情的謊言
- 談戀愛的經驗能有效維持婚姻關係,它造成的永恆幻覺功不可沒。這種幻覺來自童話故事式的浪漫愛情...
- 浪漫愛情的神話卻是一則可怕的謊言。數以百萬計的人浪費畢生精力,只為了使現實生活契合不真實的神話。
- 走出情網是真正婚姻生活的開始;如此才能視配偶為獨立個體,邁向成熟的婚姻。

真愛的幻覺
- 真愛是一種擴充自我的經驗,它跟自我疆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的愛會無限地向心愛的對象延伸,希望滋養她/他,幫助她/他成長。
  - 先決條件是,我們必須先被自我疆界之外的一個對象吸引,必須付出以身相許的熱情來投入。心理學家把以身相許與投入的階段稱為「精神貫注」,這時我們「貫注」在愛的對象上。
- 性行為跟自我疆界的崩潰和因而產生的狂喜,多少有點關聯,因為自我疆界在剎那間消失,但狂喜的瞬間過後,自我疆界恢復原狀,卻再也提不起一點感情。高潮的狂喜不一定要有夥伴共享...但只限那短暫片刻。

宇宙渾然一體
- 「合一」 : 因為真愛而產生的那種長時間與宇宙合而為一的感覺
  - 唯有放棄自我疆界,才能體認真正的現實。一個人一直覺得自己是宇宙中的獨立個體時,就不可能了解宇宙的和諧。
  - 雖然借助性高潮或服食迷幻藥也能讓人一窺涅槃的境界,但絕非涅槃本身。我要強調的是,涅槃、永恆的啟發或心靈的成長,都只有經過堅忍卓絕的真愛才得以成就。

消極倚賴
- 第二種最常見對愛的誤解,就是把倚賴當成愛。
  - 如果妳/你必須靠別人才能生存,妳/你就是寄生在那個人身上,那不是愛。妳/你們的感情之中沒有自由,妳/你們在一起是基於需要而不是愛。愛是一種自由的抉擇。相愛的人不是一定要生活在一起,她/他們只是選擇生活在一起而已。
- 當一個人得不到另一個人盡心的照顧,就覺得自己不完整,無法正常生活時,就構成倚賴。
- 消極倚賴的人成天忙著尋求別人的愛,以致沒有精力愛別人。... 她/他們心裡有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永遠沒有滿足感,永遠覺得「少了一部分」。
  - 她/他們不在乎倚賴的是誰,只要有人就好。只要別人給她/他們一個身分,她/他們也不在乎那是什麼。她/他們的感情關係表面看似熱烈,實際卻極為膚淺。她/他們急於填滿內心的空虛感,來者不拒。
- 消極倚賴人格症 : 這種症狀在倚賴上冠上「消極」二字,主要因為患者只關心別人能為她/他們做什麼,卻從不考慮自己能做些什麼。
  - 「把被愛當作目標是不可能成功的。要別人愛妳/你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做一個值得愛的人。如果妳/你人生最大的目標只是消極地被愛,妳/你就不可能是一個值得愛的人。」
  - 不能容忍任何降低倚賴程度,並賦予對方更多自由的方式。
  - 口口聲聲的「愛」其實不過是「倚賴」,自由與獨立都幾乎不存在。有些消極倚賴的人婚後不惜完全放棄自己原本的技能。
  - 雖然消極倚賴的婚姻可能持久而有保障,但這並不代表健全,其中也未必有真愛。如果把自由作為安全感的代價,婚姻關係反而破壞了各個成員的成長機會。

缺乏愛的能力
- 消極倚賴的原因是缺乏愛。
  - 這種人的童年時期,通常未能得到足夠的關注,而產生極大的空虛感。成長期間經歷的欠缺或不完整,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我擁有的還不夠」的感覺,這樣的人不但認為命運不公、難以預測,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資格被愛。
  - 她/他們迫切地追求愛,而且會不擇手段地保有和操縱一切人際關係,結果反而摧毀了愛的可能性。
- 愛與自律必須並存,不能愛子女的父母缺乏自律,消極倚賴者過度倚賴的傾向,也可視為一種人格失調的症狀。消極倚賴者只求得到滿足... 更糟的是,她/他們不肯為自己負責,甚至不惜要求子女負責,使自己快樂或滿足。她/他們認定一切都是別人的責任,所以經常覺得失望,別人沒有盡責使她/他們快樂滿足,令她/他們忿恨難平。
  - 「倚賴別人是最糟糕的事,妳/你還不如轉而倚賴海洛英。只要貨源充足,海洛因永遠不會讓妳/你失望,它一定會使妳/你快樂起來。但如果要求別人使妳/你快樂,到頭來一定會失望。」
- 儘管倚賴也會使人強烈地親近另一個人,看起來似乎像愛,其實兩者有天壤之別。倚賴源自父母缺乏愛的能力,而且延續這種失敗。只想獲得不想給予,使心智停滯在嬰兒期,無法成長。它構成限制與束縛,扼殺自由。它對人際關係只會破壞,沒有建設,到頭來,它會毀滅所有捲入其中的人。

全神貫注
- 愛的唯一真正目標,是心靈的成長或全人類的進步。
- 培養嗜好也可以當作一種愛自己的方式。但如果嗜好本身成為取代擴充自我的目標,它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 有時候嗜好廣受歡迎的原因,就在於它能取代自我發展。例如,她/他們相信,運動方面的進步,可以推翻自己在做人方面已經完全不再進步的事實。如果她/他們多愛自己一點,就不會用這麼膚淺的目標來欺騙自己。
- 經常濫用愛這個意義太過籠統的字眼,會妨礙我們了解愛的真諦。
  - 我們愛的對象一定是人,因為就一般的了解,只有人類的心靈才有成長的能力。
    - 人跟寵物的溝通極為有限,我們不知道寵物在想些什麼。往往有人把自己的思想與感覺投射到寵物身上,把牠們引為知己,可是事實不見得如此。
    - 人只有在寵物聽話的時候才會喜歡牠們,如果寵物一再反抗,甚至反噬,我們會立刻棄之不顧。
    - 豢養寵物的出發點是希望牠們永遠不要長大,陪伴著我們,所重視的就是牠們對我們的倚賴。
- 真愛的一大特色 : 希望對方發展成獨立自主的人格。
- 很多人沒有能力真正去愛別人,她/他們只會「愛」寵物。... 主張解放的婦女,強烈反對男性用類似呼喚小動物的暱稱跟她們說話,因為這表示他的感情可能真的完全建立在把女性視為寵物的基礎上,絲毫不尊重她真正的才能及獨立的人格。
- 偏頗的貫注 :
  - 很多母親只會把孩子當作嬰兒來愛。這樣的母親極為常見。
- 愛是行動,不是感覺。愛之所以被誤為感覺,就因為我們常把全神貫注當成了愛。

自我犧牲
- 「給予者」在愛的假面具下,只求滿足自己,全然不把對方心靈真正的需要當一回事。
- 愛其實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活動,不但需要用心,也要用腦。... 有時候不付出反而比在錯誤時刻給予更恰當;培養家人獨立的能力,比一直照顧她/他們,需要更多的愛心。
  - 表示需求、憤怒、不滿與期望,對家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亞於犧牲自己。
- 虐待與被虐
  - 從痛苦的處境中汲取一種優越感,當對方回頭來求她/他收留,他/她又反過來得到一種虐待的快感,她/他的低姿態肯定了他/她的優越性,他/她從她/他的搖尾乞憐當中,享受到報復的愉悅。
    - 當世界善待我們時,報復的心理不能成立。為使報復成為生活的目標,就必須一再加強被迫害的感覺,使復仇心態持續下去。被虐狂把忍受虐待視為愛的表現,其實是她/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必要條件,它的基本動機是恨,不是愛。
  - 被虐狂的問題引出另一個與愛有關係錯誤念 - 把自我犧牲當作愛。
    - 每當我們自稱做某件事是「為了別人好」,都是以某種方式在逃避自己的責任。人做任何事都是出於自己的抉擇,這麼抉擇是因為它最能滿足我們。我們無論為別人做什麼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 愛確實能改變一個人,但它是一種自我的擴充,而非犧牲。真愛會使自我更為充實。在某種意義上,愛也可以說是很自私,因為它追求的是自我的擴張。自私與否絕不是判別真愛的標準。唯一的標準是 : 真愛永遠追求心靈的成長,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愛。

重感覺而不行動
- 愛是行動,不是感覺。很多人跟著愛的感覺走,做出來的事卻可能沒有愛的成分,甚至還具有破壞性。但一個真正有愛心的人,即使面對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也能充滿愛心與保持建設性的態度。
- 全神貫注與愛的區分 :
  1. 精神貫注的對象不一定有生命,所以也不一定有心靈
  2. 我們對另一個人精神貫注時,未必會關懷她/他的心靈發展。倚賴者反而害怕貫注的對象成長。
  3. 貫注的強度通常與智慧或投入奉獻無關。
  4. 貫注瞬息多變,不能持久。
- 真愛不但需要投入奉獻,也需要運用智慧。我們關懷一個人的心靈成長時,就會了解不能投入的危險性,而且唯有投入才能表達關懷最有效的方法。
- 愛的定義 : 為了滋養個人和別人的心靈成長,擴充自我的意願。
  - 真愛發乎自願,而不情緒化。用真心去愛人是出於自主的決定,不論愛的感覺存在與否,都要投入奉獻。
- 愛的感覺沒有限制,但是我能付出的愛有限,必須選擇愛的對象。真愛不是一種排山倒海而來,什麼都可以不管的感覺,它是一個經過審慎考慮,全心投入的決定。

愛的表現
- 愛需要努力。充自我或擺脫惰性,就叫做努力。恐懼當前,仍然挺身而起,就叫做勇氣。
1. 付出關懷
  - 愛最主要的努力就是關懷。愛另一個人時一定會關心對方,細心照料她/他,幫助她/他成長。
  - 表現關懷最常見也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傾聽是關懷的表現,需要全心以赴。
2. 真心互動、共同成長
  - 在大部分的傾聽中,我們扮演的卻不是接受者,而是給予者。
  - 用心傾聽、全心全意關懷一個人,都是愛的表現。用心傾聽也是一種修養,暫時把個人的成見與欲望放在一旁,盡可能體會說話者的內心世界與感受。聽者與說者的結合,事實上就是自我的擴張,我們必然能從中得到新知識。
3. 用心傾聽,表現關懷
  - 遊戲也是一種關懷。基本上,關懷就是花時間共處,關懷的品質與這段時間內集中精神的強度成正比。

愛的風險
- 擴充自我,可說是使自我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領域,變成一個不同的新自我。我們做不熟悉的事,我們改變。改變、不熟悉的活動、不熟悉的環境和不同的處事方式,在在令人害怕。
- 勇氣並非不害怕,它只是能讓人無視於恐懼而採取行動。

受拒與失落
- 接近一個人,就得承擔那個人離妳/你而去危險,讓自己回到跟從前一樣寂寞孤單的處境。
- 愛任何有生命的東西,不論是人、寵物或盆栽,它們都可能死亡。信任任何人,妳/你都可能受傷;倚賴任何人,她/他們都可能令妳/你失望。貫注的代價就是痛苦。
- 如果一個人決心不冒痛苦的危險,生活中就必須剔除許多東西 : 子女、婚姻、性的愉悅、野心、友誼 - 所有使人生多采多姿而有意義的東西。
- 完整的人人雖然充滿痛苦,但此外唯一的選擇就是根本不去生活。(生命就是白忙一場)
- 生命的本質就是改變、不斷的成長與衰退。選擇生活與成長,也就選擇了改變與死亡的可能。
- 逃避受苦的動機,是所有心理疾病之源。... 在死亡的指引下,我們才會察覺人生與愛的時間是多麼有限,應該善加把握與發揮。如果不願面對死亡的存在,就不能從中獲得啟示,生活與愛也變得含糊曖昧。
- 人生就是冒險,在生活中投入愈多的愛,冒的險也愈大。.... 很多人畢生儘管貌似成人,甚至事業成功,但大多數成年人到死為止,心理上還像孩子,不曾擺脫父母的影響而獨立。

獨立自主
- 「人生唯的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充分享受人生中的不安全感。」
- 成長的過程通常進行得極為緩慢。
- 投身於追求獨立的冒險是自愛的實踐,但除了擴充自我、追求自我成長的意願外,冒險的勇氣還需要更廣大的基礎。
- 唯有當一個人躍入一個能發揮個人獨特性的未知世界,擁有完整的自我與心理的獨立時,才能自由地邁進心靈成長的更高層次,並自由地展示最高境界的愛。
  - 一個人成家立業、生子,如果只是為了滿足別人或整個社會的期待,投入的層次就可說是等而下之。
- 最高形式的愛必定是全然自由的抉擇,而不僅是服膺成規而已。


全然投入
- 不分層次高低深淺,投入都是真愛的基石。
- 所有真誠關懷另一個人心靈成長的人,都會意識到或直覺地知道,只有在持之以恆的關係當中,成長才會持續不斷。
  - 孩子若感到將來渺茫難測,隨時擔心遭到遺棄,心理就永遠不可能臻於成熟
  - 夫妻之間面臨倚賴與獨立、操縱與屈服、自由與忠貞等問題時,若不能確信衝突不致於毀滅既有的關係,就很難循健全的途徑謀求解決之道。
- 父母不能投入親子關係所造成的長期傷害,光靠幾句口頭的慰藉是不可能癒合的。
- 童年時代未曾得到父母關愛投入的人,成年後往往會發生「先發制人遺棄對方」的併發症。
- 性不是一項投入的承諾,而是自我的表現、遊戲、探索、學習與快樂的放縱。
- 投入治療的風險不但是投入本身有風險,自我的挑戰與修正也構成風險。... 為了不斷的擴充自我,開發人際交往的新領域,把愛當作生活的重心,改變就在所難免。
  - 一個追求成長的人,卻能輕易遁入過去,恢復以往熟悉而囿限的生活方式。

批評與衝突
- 最嚴重的愛的風險就是當面批評。當面批評一個人,就等於告訴對方 : 「妳/你錯了,像我才對。妳/你應該改變。」...批評往往出於一時衝動,蘊含著憤怒與不滿,不但沒有啟發作用,反而使這個世界更形混亂。
- 真正具有愛心的人,不輕易批評別人或與人衝突,因為她/他知道此舉可能造成傲慢的印象。跟所愛的人衝突,無異自命道德或知識上高對方一等。但是真心相愛的話,一定會承認對方是一個跟自己不同的獨立個體。在這樣的認知下,她/他不會隨便對心愛的人說 : 「我對,妳/你錯,我比妳/你更清楚怎麼做對妳/你有好處。」
- 唯有不厭其煩地自我分析,才能幫助我們脫離這個困境,愛人者必須嚴格檢討自己的「智慧」是否真的有價值,以及自己的動機。
  - 「我真的看清了情況,還是僅僅含混的假設?我真的了解我所愛的人?有沒有可能她/他的選擇並沒有錯,只因為我自己的認為有限,才覺得這項選擇不夠明智?我認定所愛的人需要我的指引,是否出於自私自利?」
- 「謙遜乃是真正的自知之明,凡是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人,表現於外一定十分謙遜」
- 在該挺身而出、用批評滋養心靈成長的時刻不行動,跟不經大腦的批評譴責,同樣是一種愛的剝奪。
  - 夫妻之間如果要借助婚姻引導對方的心靈成長,對立場面也不可或缺。夫妻成為彼此的最佳批評者,才是成功的婚姻。
  - 友誼也一樣。傳統觀念認為,友誼應該不產生衝突,互相吹揍奉承才能持久。這種關係其實非常膚淺,不配稱為友誼。
- 對立或批評也是一種領導或權力的表現方式。權力的表現無非就是企圖改變人或事的發展過程。...唯有投入自我,才能有效滋養對方的心靈成長。
- 我憑什麼影響一個事件的發展?我有什麼權力決定哪些事對我的孩子、配偶、國家或全人類有益?誰賦予我堅持自己的理解正確無誤,並且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別人身上的勇氣?我怎敢扮演上帝?
  - 大部分的父母、老師和領袖作決定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立足點的問題。

真愛與紀律
- 自律的力量從愛而來,而愛則是一種意願。...自律是一種愛的行動,而且任何真心付出愛的人都會自律,甚至所有真誠的愛的關係,都是有紀律的關係。真正愛一個人,一定會節制自己的行為,以期促成對方心靈成長,臻至最高境界。
- 熱情是極為深刻的感情。漫無節制的感情絕不會比有紀律的感情更深刻。...一個能充分掌握自己感情的人,絕不能說是一個不熱情的人。
- 一個人不該被自己的感情奴役,但也不能把感情壓抑得近乎不存在。
- 接受愛的對象能因而獲致心靈的成長。... 愛一個無法因妳/你的愛而得到心靈成長的人,就像在旱地上撒種,是一種精力的浪費。真愛極其珍貴。
- 「自由的愛是一種理想,可惜很少人能達到這種理想。」
  - 自由與自律必須相輔相成 : 少了真愛的紀律,自由就不成其為愛,反而帶來毀滅。
- 真愛之中,「我」會不斷擴充、成長,愛得愈深愈久,自我就愈大。真愛會不斷讓自我更新,愈是滋養對方的心靈成長,自己的心靈也愈能得到滋養與成長。
- 付出真愛的人永遠會把所愛的人視為完全獨立的個體,她/他會尊重的鼓勵對方獨立。

真愛與尊重
- 無視別人獨立性的最極端例子是自戀。明顯自戀的人,無法理解她/他們的子女、配偶與朋友都有自己的情緒。
- 自戀的人無視於別人的存在,只把她/他們當作自我的延伸,所以沒有同理心,亦即設身處地體會別人感覺的能力。自戀的父母因為不能將心比心,往往無法對子女的情緒作適切的反應,也無法認知或肯定孩子的感覺。
- 父母不能體會孩子獨立的人格,只把子女當作自我的延伸,跟昂貴衣飾、修剪整齊的草坪、擦得晶亮的汽車一樣,代表她/他們的社會地位。
image
image
- 一般人似乎都很難充分接受身邊親人的獨立性,這不但對她/他們的親職任務,也對所有親密關係構成困擾。
  - 一般人常以自己為中心界定丈夫或妻子的存在價值,完全沒有考慮到對方是獨立的個體,除了婚姻還有自己的命運。「妻子的目的與功能是盡她所能成長,不為我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她自己的榮耀。」
- 婦女解放運動有助於指出唯一最理想的婚姻之道 : 婚姻是一種建立在分工合作上的制度,需要互相奉獻與關懷,投入時間與精力,它存在的基本目標就是滋養各個成員,朝各自心靈成長的巔峰邁進。
  - 雙方的獨立才會使婚姻生活更豐富。因害怕孤獨而結婚的人,不會成就偉大的婚姻。真正的愛不但尊重彼此的獨立,也會無視於分離或失落的風險,刻意培養這份獨立。
image

愛與心理治療
- 西方文化常把真愛與浪漫之愛混為一談。
- 所有建立在真愛之上的關係,都可視為一種相互進行心理治療的關係。

愛的神秘
- 為什麼會缺乏愛?性為什麼要加上尊敬這麼複雜的因素?美靠什麼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