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我」的目的是抵抗痛苦,而不是面對現實" - 羅勃費史東
- 試試看下面的練習。找個人來問妳/你 : 「我是誰?」當妳/你講出一個答案後,請她/他們等約十秒鐘,再問妳/你 : 「但妳/你究竟是誰呢?」這樣重複至少三十分鐘。
- 這個練習推著妳/你揭開假我的面具和文化的角色,與妳/你最深刻的自我感聯結。
- 「假我」可以讓當事人對周遭環境和發生在她/他身上的事,有解釋、組織和有能力控制的感覺。她/他們必須選擇「假我」,免得發狂。
「迷惑化」第五階段 : 假我
- 「羞恥」感會讓小孩產生錯誤和有愧的感覺,這個「有愧」不是來自她/他們做錯了什麼,而是來自她/他們的「存在」本質,她/他們覺得自己活在世界上,就是一個錯誤。
- 卡夫卡小時就是個很敏感和具有卓越創意的小孩,但他的絕對權威型的父親卻並未覺察兒子的獨特性;年輕的卡夫卡常常被迫要放棄自己的想法,服從父親平凡和標準化的世界。甚至當他離家後,父親的聲音仍然駐留在他的心底,不斷地控訴他不要和別人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感覺。在他父親的世界裡,「和別人不一樣」本身就是個罪過。然而卡夫卡也不能忘記自己的獨特性,他把它當做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也為了表達自己的真實自我,任何人無法達到父權的嚴苛標準,就會被判定為「有罪過」。
- 沒有人描寫「迷惑化」的假我的黑暗面,比卡夫卡還好。那種我做錯什麼,卻不知道錯在哪裡的感覺,將會導致一種深沉的絕望,這種絕望意謂,只要我當我自己,就絕不可能得到別人的愛;我必須想個辦法當別人 - 當一個可以被愛的人,卻絕對不會是我自己。
- 想要了解什麼是「迷惑化」的「假我」,我們必須重回嬰兒時期。....孩子對自我的認同,完全出自母親對她/他的感覺。
- 「孩子希望母親給她/他感情和允許,以便建立自我架構的需要是如此的強烈,以致當她/他的不了這些東西時,會產生很大的憤怒,但她/他同時也害怕這種憤怒的感覺將會破壞母親和她/他自己。為了化解她/他的憤怒,孩子心中的母親會分裂成兩個,一個好母親和一個壞母親」 - 這個過程是種原始的防衛策略,稱為「對象分裂」
- 小孩必須發展出「同一個母親」的知覺 - 無論她/他們覺得母親是好是壞,能否滿足她/他們還是讓她/他們挫折。同時她/他們也必須發展出自我的整體感。她/他們需要了解,她/他們自己和母親都具有「物理恆常性」。
- 如果這個學習和發展過程遭受阻礙,小孩就不能學到「個人化」,她/他們也無法發展出把母親視為「另一個完整的人」的能力。
- 如果我停留在嬰兒的「對象分裂」狀態,當妳/你能夠滿足我的需求時,我會把妳/你當成「完完全全的好人」,否則,妳/你就是「完完全全的壞人」。妳/你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但並不是個完整的人。我們也會用這樣的兩極化看待自己 - 非好即壞,非全有即全無。
- 「物體恆常性」是成功地完成「分別」和「個人化」的發展任務的一項基本成就。
- 不要小看這項成就,有些成年人常常無法和別人建立很深的關係,就是缺乏「物體恆常性」;離開前一個伴侶才一轉瞬就搭上另一個伴侶,她/他們沒有喚起已失去伴侶的形象的能力,也沒有悲傷的能力,她/他們都是冷酷的動物。如果當某個人離開後,妳/你就無法在心裡勾劃她/他的形象,也失去憂傷的能力時,妳/你將無法處理日常生活許多關於「分離」的問題,簡而言之,妳/你根本沒有長大。
- 缺乏「物體恆常性」,至少會對「自我形象」和其他的人際關係造成五個不幸的後果 :
1. 「迷惑化」的人和別人的關係只是部分而非整體,她/他們的思考模式不是全無就是全有
2. 「迷惑化」的關係不能容忍挫折,也常因為感覺和需求而浮動
3. 當某個人離開或不在場時,「迷惑化」的人並不能營造對這個人的記憶和印象,她/他們的心裡常會害怕,某人離開後,就不會再回來。
4. 「迷惑化」的人對自己的感覺是分裂的,不是好就是壞,不是比正常人還完美,就是比正常人還卑劣,但絕不是同時有好有壞的正常人。
5. 「迷惑化」的人不知憂傷,當一個對象離開,或她/他們經驗到分離時,都會認為是場災難,必須趕快再找個對象,填補她/他們的驚慌。
- 無論人在家庭裡選擇何種角色,請記住,它都帶給一種有組織和可以解釋事物的感受。有了角色,妳/你覺得自己也擁有某種控制感,角色賦予妳/你意義,但也限制妳/你的行為,角色變成讓妳/你活在其中的恍惚狀態,久而久之,妳/你相信角色帶來的「限制」就是原來的妳/你。妳/你的經驗因為這些已經遭限制的思想和信仰模式而窄化,妳/你所有的感覺、想法、願望都被妳/你選擇的角色所限制。
- 「假我」同時也會給我們一種「看清楚困惑」的感覺,但事實卻是它們只不過掩蓋住「困惑」而已。
- 兩個「迷惑」的自我嘗試建立關係,創造愛戀,或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在「迷惑化」的關係裡,那兩個人並不是活在當下的情境裡,她/他們以為她/他們知道他/她們是誰,卻不知道她/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迷惑化」第六階段 : 內化的家庭
- 請先做做這個小測驗,依據自己的情形回答「是」或「否」:
1. 當妳/你的伴侶或愛人批評妳/你的父母時,妳/你會覺得生氣和/或想要起而防衛嗎?
2. 家庭外的人對妳/你的父母或其他親人,做了合乎真實但負面的評語時,妳/你會覺得生氣和/或想要起而防衛嗎?
3. 妳/你仍然懷恨妳/你的父母或其中之一人嗎?
4. 妳/你會為父母或其中之一人的言行而困擾嗎?
5. 當某項關係已經轉危為安許久後,妳/你仍覺得自己還停留在當初關係出問題的時候嗎?
6. 當妳/你了解建立某個破壞性的關係,其實只是自尋毀滅後,妳/你卻仍停留在這個關係裡嗎?
7. 無論何時妳/你想到「死」這件事,妳/你覺得自己並不怕它嗎?
8. 談論妳/你的缺點,會比談論妳/你的長處還感到好過嗎?
9. 當妳/你抱怨完父母親,就趕緊找理由解釋她/他們的動機,只是企圖原諒她/他們的缺點嗎?
10. 妳/你有沒有聽別人提過,妳/你遺傳到父母親壞的特質?
- 內化為個人內在聲音的家庭體系,當然也是一種恍惚狀態,限制住我們的選擇機會。最後,家庭內化的聲音,也會變成我們最主要的信念,控制我們的行為。
- 對「迷惑化」的、受傷的內在小孩來說,與別人之間的親密承諾,其實是個威脅到生命的冒險。
- 將我們的父母過度「理想化」,也是延續「假我」的一個原因。
- 對受傷的內在小孩而言,失去父母與死無異,這是了解「迷惑化」的一個關鍵。
- 迷惑的內在小孩相信 :
- 我的好媽媽和/或好爸爸永遠都在,也會永遠的保護我
- 我的幻想都將成真。不是我的好父母就是其他像她/他們一樣好的人會來實現我的幻想,所以我將快樂地生活下去。
- 如果我找到像我「好父母」一樣的人,或是找到像我的「壞父母」一樣的人,而我能夠完美地應對時,我將永遠快樂的生活下去。
- 如果我找到和我的「壞父母」剛好相反的人,我將永遠快樂地生活下去
- 如果我和我的「好的或壞的父母」分開,我一定會得到懲罰或死掉。
- 另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害怕分離的原因是「絕望」感。家庭侵害和其他侵害一樣,打擊著自我的核心,降低了自尊和自我價值感,最後則帶領當事人進入「後天的無助感」當事人遭侵犯的程度越是嚴重,她/他們就越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也就越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
- 想要脫離已經內化的功能不健全家庭體系,需要自己下定決心,也必須有即使必須重新經歷侵犯創痛、感到傷害和憤怒也在所不惜的勇氣。
「迷惑化」的重要元素
- Magical 魔幻的 : 內心仍像小孩,相信魔幻神奇的力量,對許多迷惑的人而言,婚姻就是個魔幻的行動,相信婚姻可以解決她/他們遇到的所有問題
- Yearning for Fulfillment 渴求滿足感 : 迷惑化的人內心比正常人還常感覺空虛
- Shame Based 羞恥感根植於心 : 遭羞辱的人,無論思考、行為、感覺、聽聞,都會有某種程度的羞恥感,她/他們的生命缺乏合理的限制和界線...不是完美主義者,就是停止關心生命目標,失去所有自尊
- Trancelike Existence 以恍惚狀態存在
- Incomplete Insatiable 不完全的,不知足的
- Fantastic Imagination 空想的幻想
- Identity Trance, Confusion 困惑,認同混淆
- Cognitive Closure 認知關閉 : 心理僵化,認知外界的管道關閉,失去彈性和自由
- Acting Out or Acting In the Family Violence 向外或向內實現家庭暴力 : 迷惑化的人會重演她/他們遭羞辱時的主要場景,不是扮演侵害者就是受害者,或者兩者皆有。
- Time Distortion 時間扭曲 : 迷惑化的人總是保持高度警戒、容易受驚嚇
- Inability to Respond 缺乏反應能力 : 缺乏進行生命議題的能力。不是沒有責任感就是太有責任感。
- Otheration, Codependency 缺乏自我,混淆 : 不是將「自我」與養育她/他們的人混淆在一起,就是意圖操縱別人滿足她/他們的需求
- Negative and Positive Hallucinations 正向和負向的幻覺
- Apr 06 Wed 2022 18:30
[愛的迷惑和自由 - 妳/你真的懂得愛嗎?] John Bradshaw - Chap 4: 迷惑裝扮一個假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