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思考的比知道的還少,
我們知道的比愛的還少,
我們愛的也比應有的還少很多,
因此,我們比原本的我們還少。" - R.D. 蘭吉
"...大多數人選擇過一種情感如同死亡,自我設限的生活,她/他們從不敢爭取她/他們所要的,因為真實的滿足和成就,經過幻想,將會對自我滋長的過程產生威脅。" - 理查 W. 費史東
- 一個小孩不會在一夜中就變得「迷惑化」,這個過程會花點時間而且也會有幾個階段。
- 「迷惑化」還是可以防治的;沒有什麼是完全無法復原和整合的童年創傷,人類都有從情感創傷裡重新站起來的能力。我指的就是哀傷的能力。
- 「哀傷」像是一種心理的作業,它也有幾個重要的階段,像是「感傷」(哭泣) 和「情緒化的憤怒」等等。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我們必須有哭泣和表達憤怒的管道,否則,如果我們被迫要壓抑住悲傷和生氣的情緒時,其實只是將我們感受到的傷害遺留在神經系統裡,我們會自動地做出保護自己的反應,這些反應可以讓我們繼續生存下去,不幸的是,我們也因此「冰凍」在過去的時間裡,「冰凍」跟尚未得到平息的內心傷害,就是我所說的「迷惑化」狀態。
「迷惑化」的第一階段 : 遭羞辱的心情
- 「迷惑化」開始於遭羞辱的心情,我們全部的「人性能量」都有可能被羞辱,絆住我們健全發展的機會,這是「迷惑化」的第一步。
- 我們的「人性能量」包括知覺、想像、思考、感覺和意志力,除了「能量」外還有性驅求、饑餓驅求和其他的需要,童年時期,我們的需要必須依賴別人才能得到滿足。
- 一旦某部分的能量、驅慾和需求遭到羞辱後,做為人的整體感也會被破壞,當羞恥感持續下去和強化時,自我分裂和異化的現象就會出現,我們將離自己越來越遠。
- 所有的身體虐待,都會對身體產生羞辱感。
- 嘲笑小孩身體的形狀、尺寸、或其他任何領域,都將會產生「羞辱心結」 (Shame Bind),高矮、胖瘦、大小、美醜,都可能因為遭到嘲笑、諷刺或僅僅只是討論,造成極端的痛苦和羞辱。
- 情感的羞辱 :
- 小孩一再地被大人教導,妳/你感覺到的不重要,妳/你說的話也沒有意義。
- 讓感覺失效就是一種「迷惑化」,迷惑的小孩這樣推理 : 「我一定是出了什麼錯,我知道我正在害怕,但大人告訴我沒什麼好怕的,所以也許是我瘋了,也許我根本不害怕,但我還是感覺到害怕,那麼,我一定有問題。」
- 「感覺」總被認為是弱者的表現。「不要太情緒化」也是句常講的字眼,當所有的情緒都遭到羞辱後,這個人就會變得麻木不仁,直到她/他們成為某種癮犯 (如毒癮、藥癮、性偏好) 後,才會再有「感覺」。
- 驅慾的羞辱
- 羞辱孩子的饑餓驅慾只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破壞孩子的「自我聯結」感。
- 性慾,早在孩子知覺前,就很普遍地遭到羞辱了。例如小女孩可因正確指出身體部位而得到讚美,直到她們「發現」性器官,大人會拉下臉來告訴她,這個部位是不好的,是丟臉的。日後當她感覺自己的性慾需要時,她會覺得羞恥和骯髒。
「迷惑化」的第二階段 : 深度恍惚現象
- 「深度恍惚」可以立即和迅速地解除痛苦的感覺,當孩子經歷創傷和痛苦的羞辱經驗時,她/他會利用「自我催眠」的策略,對待外來的龐大威脅。
- 周遭環境的任何威脅,都會自然引起「恍惚」狀態,只要給予適當的援助,問題能夠解決。「適當的援助」包括與當事人談談發生的事,讓她/他們發洩、表達情緒。可惜在以羞辱為根本的功能不健全家庭裡,連這個都是很難辦到的。
- 「恍惚」的種類
- 自然的恍惚像是白日夢,因幻想而忘記時間,陷入沉思等,這是意志可以選擇的
- 「催眠的恍惚狀態」並非如此,有三個核心特質 :
1. 注意力會窄化、收縮或變得僵化
2. 當事人常不由自主地進入恍惚狀態
3. 具有多種類似遭催眠的現象
- 兒童是完美的催眠對象。兒童都是自我中心的,她/他們會把所有的事情都「人格化」。如果父母對孩子吼、責備、批評、嘲笑或鄙視,都會對孩子造成莫大的傷害,也會威脅到孩子的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造成傷害的場面和記憶,總會比其他東西還刻骨銘心的原因。
- 父母的苛刻批判,就像是我們在腦袋裡進行的、負面的「後催眠建議」,我們常常把這些聲音誤認為是自己的聲音,但並不是,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這些聲音,當我們長大成人後,這些聲音仍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深度恍惚現象」
- 後催眠建議 : 父母或其他人的聲音留在我們的心裡,只要現憂的任何經驗和過去的某種經驗有相似的地方,這種聲音就會啟動、出現,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
- 年齡退化 (Age Regression) : 成年人做事還像小孩,就是「年齡退化」。
- 年齡跳躍 (Age Progression) : 讓個人從現在的威脅和痛苦情境,投射到一個較安全和快樂的未來。它的危險卻是,過度的幻想往往扭曲現實。
- 健忘症 (Amnesia) : 所有來自功能不健全家庭的孩子,都學到過使用「健忘症」,更具體的說法就是「否認」。
- 記憶過度 (Hypermnesia) : 害怕不夠警覺,一般而言它出現在言行不一致的功能不健全家庭,大部分的「言行不一致」都會涉及「處罰」 - 無論是憤怒的言語責罵還是身體虐待。
- 經常遭受虐待和侵害的人,特別容易產生「記憶過度」的現象,她/他們以為必須記得一切,才能預防和逃避處罰。
- 它的壞處是對人不信任的態度。這種「恍惚」現象讓人們只看刺而看不見玫瑰。由於隨時都保持警戒,她/他們並無法自由地選擇行動機會。
- 正向幻覺 (Positive Hallucinations) :
- 包括看、聽或感覺到一個並不實際存在的物體,最嚴重時,這些幻覺還可稱為「精神病」 (如「幻聽症」)。最常見的還是幻想跟某個人有關係,或者幻想自己在某種運動或才能上有特殊表現等。
- 「嫉妒」也是「正向幻覺」的另一種形式。
- 負向幻覺 (Negative Hallucinations) :
- 指存在的事物,我們卻看不到、聽不到或感覺不到
- 嚴重到變成問題時,我們可能完全忽視伴侶臉上的哀傷臉色,充耳不聞向我們提出的請求,或是感覺不到塞在胸口的怒氣。
- 對於許多太過痛苦的經驗和事物,小孩會發展出不看、不聽、不去感覺接觸的習慣。
- 知覺扭曲 (Sensory Distortion)
- 麻木不仁和誇張知覺...,是為了讓遭受侵犯的小孩有辦法繼續活下去。常被責罵和挨打的小孩會學習到一些反應。
- 分離 (Dissociation) : 身在心不在
- 與個人內在的感覺和知覺分離
- 與身體的某個部位(如生殖器官、四肢、聲音、肌肉) 分離
- 與外在的刺激分離
- 時間扭曲 (Time Distortion)
「迷惑化」的第三階段 : 主要場景
- 早年的羞辱經驗最後會彼此「呼朋引伴」,形成一個「霸道」的羞辱感,深到整個人都被「羞辱」了。
- 「羞辱心結」在我們的體內駐留著,每當我們接觸到遭羞辱了的感覺,我們就會覺得羞辱 (Whenever we feel the shamed feeling. We feel shamed.)。「羞恥」會被稱為是人類最主要的情緒,原因就在這裡。
- 當我開始要表達合理的憤怒時,我自己會覺得害怕,我的一生其實都在被別人的情緒操縱。有人對我生氣,我會想盡辦法討好她/他,而且除非事情已經忍無可忍,別人已沒有辦法反駁我時,我才會表達怒氣。
「迷惑化」的第四階段 : 廣泛的困惑
- 「困惑」是一種深度的恍惚現象,小孩常在面對威脅時,進入無方位感和困惑的狀態,這時「困惑」具有「防衛型恍惚」的功能,另一方面,「困惑」也是其他深度恍惚現象的「中樞」。
- 困惑些什麼呢?我們對自己到底是誰和周遭到底發生什麼事,越來越感覺到困惑。
- 如果孩子的環境只會造成恆常的焦慮和驚嚇,她/他們的心思和能量都花在防衛和警戒,根本不可能完成探索和學習的任務。
- 小孩長期處在防衛和困惑的狀態,強迫她/他建立一個可以用來滿足幾項基本需求的「假我」(false self),包括歸屬感、組織感和價值感的需求。
- 由於「困惑」而產生的「認同」模式有下列兩種 :
1. 「我不做自己時,才最能贏得別人的愛。」
2. 較為隱晦,小孩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困惑」狀態,她/他認同父母或家庭的其他人格模式,完全不知道她/他們並沒有自己的人格。
- Apr 05 Tue 2022 10:36
[愛的迷惑和自由 - 妳/你真的懂得愛嗎?] John Bradshaw - Chap 3: 迷惑的階段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