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並不是受到外在刺激、環境或過去事件的影響,做出機械式的反應。
我們可以不用遵照巴夫洛夫的狗來制約自己的行為。
把每一個當下所遇見的環境跟條件當成是一個新的「素材」,
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跟想像力,用以創造未來的方向。
因此,人不需要被類型所分類,諸如星座、血型……等等,
接受類型分類,也是在接受一種"社會期待",
比如說,你是XXX星座,所以你一定會OOOO,
人是具有獨特性的,別把類型套用在每個人身上,
對我而言,我會如實地、用心地看待我眼前的人,
我唯一知道的分類就是這世界上有六十億人口,所以有六十億種人。
「人潛藏很大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能不一樣。」
阿德勒對於生活型態的定義(可以理解成性格):
- 自我概念:自己對自己賦予的意義
- 世界觀:自己對於世界賦予的意義
- 自我理想:想像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只要知道一個人將往哪裡去,就能夠預測他的行動,例如:
- 嘲笑他人失敗的人,工作時就會緊張。
- "必須樣樣第一"的人,就容易放棄。
- 不喜歡自己的人,就會認為別人不可能喜歡自己。
一旦目標擺在未來,就有可能擺脫過去,改變人生。
生活型態就像透過眼鏡看待自己與世界,
透過它觀看、思考、感覺並採取行動,卻渾然未知。
唯有知道透過生活型態看待世界,而且帶著非常偏見的眼光看待世界,
並意識到生活型態的存在,才有可能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不方便、不自由的生活型態是自己選擇的,
是自己下定決整,絕不改變習慣跟熟悉的生活型態。
- 不了解自己的生活型態。
- 很多人嘴上說討厭,最後仍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型態。
- 改變成新的東西,進行時或多或少會遇到自己或世界的抵抗。
別人認為是善(覺得好)的事物,對自己一點價值也沒有,
讓別人認為自己很幸福,一點意義都沒有。
太在意"別人認為好"的事物,離真正的幸福非常非常遙遠。
如果認為生活型態不是自己決定的,
容易把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或者歸咎於狀況使然。
這樣的自己,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