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真理的武器,莫過於此 : 接納自己" - 帕吉難帕 (Swami Prajnanpad)
"妳/你絕不會感覺被愛,直到妳/你愛上自己" - 亞諾.狄士甲丁 (Arnaud Desjardins)
- 如果我們不能對最具毀滅性的怨氣 - 怨自己 - 死心,就無法從怨氣的束縛中釋放出來。怨氣永遠可從兩面切入 : 每一份對可惡之人的怨氣,無論是怨她/他對我不夠好或者沒愛我愛得恰到好處,都伴隨著可惡之我的感覺 - 怨自己不夠好,怨自己不值得愛,可惡之人和可惡之我,其實是一個銅板的兩面。
- 如果不恨自己,就不會恨別人,如果心安理得,就不會浪費寶貴的生命能量去憎恨或攻擊任何人。想去責怪別人,無非是因為自我感覺很糟,而這又因為感覺不到別人的了解和尊重。自我憎惡是藏在世界所有暴力和污穢之下的罩門。
- 如果妳/你懷疑、評斷、批判自己,這代表妳/你對自己的真實面目有點不喜歡或懷有敵意;如果妳/你獨處有困難,老是離不開工作、手機、電視、電腦等等,喜歡把自己忙得不可開交,轉移對自己的注意,這也顯示妳/你可能不是那麼喜歡跟自己在一起。
- 這影響妳/你內在感覺以及妳/你每一天中每一個小時的生命經驗,也影響妳/你所持的想法、所做的選擇、所採的行動、所選的情人、所營造的關係。
- 羞愧 - 感覺自己不好 - 無疑是所有感覺中最痛苦的,因為它否定了重要的真理 - 我們的本性天生美善。
- 只要去照鏡子,直視妳/你的臉,妳/你如何反應?如果妳/你看到老化的跡象,妳/你怎樣看待自己?妳/你對鏡中的臉懷有慈心,無條件接納它嗎?還是嚴苛地批判自己呢?
- 大部分人心頭纏繞著一個簡單的念頭 : 「我夠不夠好?」這個念頭接著為「她/他愛我,她/他不愛我」。
- 我們為什麼要讓這批判不斷重演,承受這麼多痛苦的後果?因為我們從未感到我們天生就值得愛,不相信愛會自動光臨,我們反而相信我們必須做點什麼,才能得到接納,所以我們強迫自己做得更好...如果我們能證明自己值得,我們也許就會為人所愛。
- 「努力變得更好」永遠無法肯定內在價值,因為這項努力已預先設定我們不夠好,從而加強我們的自我憎恨,即使有人愛我們,這種不值得愛的感覺也很難讓愛進來。我們若不愛自己,別人也很難愛我們,這會使對我們好的人很挫折,轉而撤退或離去。然後我們以此為證據,說我們一定是哪裡不對勁。這樣一來,可惡之我的故事變成自給自足的預言。
- 我們必須做一個乖男孩或乖女孩來討父母歡心,未免令人挫折 - 因為當時我們不曾感到以真實面目被愛。
- 自我接納能夠治癒自我憎恨和羞愧,它只能從我們對真實面目的認知和欣賞之處生起,從無條件的美善生起,從超越可愛之我、可惡之我的更廣大真實之處生起。
- 自我憎恨會增長對別人的怨氣和暴力。因為我們試著把我們的窩囊感覺轉移到別人頭上,我們就可以覺得自己沒那麼窩囊。
- 侵犯別人,是很典型的想減輕在人際關係中所引發的羞愧和自我憎恨。
- 夫妻的老套 - 互拋「壞感覺」,難怪婚姻伴侶那麼大費周章確保「我對」。「我對」其實是用跛腳的自我憎恨和羞愧,對抗內在評審委員的攻擊。
- 傳統宗教有一個缺失,它總是用批判的聲音發言,怪人們有罪或不值得愛。其實與其申斥人們的過錯,不如慈悲而巧妙地幫助人們看到。
- 例如 : 貪婪是從內在的饑渴而來 : 「我擁有的還不夠多。」更深層的意涵其實是 : 「我不夠好。」然而,是什麼樣的內在貧乏讓我們想用消費和擁有來減輕?如果不是與愛隔絕而感覺空虛,還會是什麼?
- 例如 : 嫉妒只因為怕不被人愛而生起,不知道為什麼生命眷顧別人總比我來得多些。類似的,自我中心、傲慢、驕矜,都是企圖將自己塑造得更重要、更特別,來補償自我愛的欠缺;利己主義者試圖讓世界繞著「我」轉,來補償「我根本不重要」的潛藏恐懼。
- 這世界所有邪惡的背後,潛藏著負傷、失聯的內心痛苦,我們行為不良是因為我們內心痛苦,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的本性一開始是開放而溫柔的。
- 當我們認識了這一點 - 世界上的罪惡不過是普世創傷的症狀。「世上沒有壞人 - 只有沒好好被愛的人。」 - 亞諾.狄士甲丁 (Arnaud Desjardins)
- 世上沒有壞人,只有不被愛的人
- 所有我們最羞愧、感覺罪大惡極的事的背後,會發現一個悲傷、孤獨、絕望的孩子,感覺和愛失聯。
- 這一段從自怨自艾到自重自重的旅程,需要學著會晤、接納真實的妳/你,對之打開心靈,這必須從親身體驗開始,只要抗拒、逃避、評斷,或者試圖操弄,控制妳/你的經驗,就沒有真正的自愛自重。
- 讓自己親身體驗,頗具挑戰性,因為從沒有人教我們怎樣誠實而直接地處理我們的感受,相反的,我們文化中的傳統智慧是 : 如果妳/你沮喪或焦慮,吃點藥,去健身房運動,或打開電視 - 因為對付壞事情的唯一解決之道就是逃走。
- 主動面對面、涉入、敞開妳/你的感受。有意識地碰觸感覺 - 「是的,正是這種感覺。」- 如果可以對恐懼或痛苦敞開心靈,並且專注地去經驗那種開放性,最後妳/你可能會發現很棒的事 : 妳/你開放的本性比妳/你對之開放的事物來得巨大,對恐懼打開心靈比恐懼本身強大得多。這是有意識的受苦。
- 我從三十年臨床心理治療師的經驗中學到 : 如果妳/你能讓經驗重現,它的結會鬆開,帶妳/你更深更穩地去經驗妳/你自己,不管妳/你的經驗看起來多痛苦、多可怕,只要妳/你願意去處理它,妳/你的根本力量就會帶出來,引領人生轉到一個更積極的方向。
- 允許妳/你的經驗存在並打開心房的時刻,妳/你終於成為妳/你 - 妳/你就開始為自己而活,妳/你肯定自己的真實面目和當下的感覺,這是深刻的自愛自重。
- 什麼是自我愛?它遠遠勝於一般靈性自助達人給人的元氣大補帖 : 「相信妳/你自己!妳/你很棒,該死的,人們喜歡妳/你!」
- 自我愛比這更聖潔、更神祕,它是溫暖本性內在的光輝或氛圍,在妳/你當下肯定自己的時刻,逐漸注滿妳/你,這是靈性成長的基礎。
- 讓妳/你當妳/你自己
- 當別人想把想法加諸於妳/你,或把妳/你塞入狹窄的觀念盒子裡,妳/你也許會非常生氣,但妳/你可能沒發現妳/你對自己做了多少類似的事,妳/你昨天、去年、兒時、青少年時、成人是什麼樣,都不是真實的妳/你,只是回憶。
- 「自我愛」是無論我經歷著什麼,都肯定我自己,而不是緊抓著「我應該是什麼樣」、「我應該如何做」的概念。「我是誰」不是固定的實體,而是當下活生生的動態經歷 - 當我讓自己活起來的時候。
- 別排斥任何經驗到的感覺,在短短的時間內以不假判斷的覺知會見它 - 碰觸它,順其自然,這是肯定自己的簡單方法。
- 「是的,我緊張」「是的,我在擔心。」「是的,我這是小氣」
- 帶著覺知,順其自然。別僅僅觀察,還要感覺它,給它空間讓它有活力地運作,同時帶著不假批判的覺知。如果妳/你批判了,也要曉得,然後 : 「是的,我在批判。」對心念和情緒保持興趣和中立,以一種「是的,是的,正是這樣」的精神,將溫暖和開放伸向正存在的情況。
- 「肯定一切,不排拒一切,尤其排拒妳/你內在的品質。」
- 自怨自艾通常包括兩個要素 : 清楚的「覺察」,混著嚴苛的「批判」。
- 例如,妳/你知道自己很自私,但不要下斷語說這證明妳/你有問題。花點時間把這兩個元素分開,將「覺察」從「責怪」中分離出來,把責備放一邊,把對自己的覺察放在面前,注視它,彷彿妳/你是一個聰明絕頂、充滿愛意、十分諒解的父母、朋友或老師。
- 妳/你可能會體諒地說 : 「妳/你兒時的經驗是 : 如果妳/你不照顧自己,沒人會照顧妳/你,難怪妳/你不顧一切,這是在尋求安全感。」
- 雖然妳/你常尋求別人的諒解,其實妳/你對自己的諒解才最具療效。
- 「自我愛」成長的下一階段是能夠感謝妳/你獨特的貢獻,在我們以真實面目出現時。
- 「每一個人降生到這世界,都是嶄新、從未存在過、原創而獨特的。每一個人的任務就是......去知悉、去思考......世界上從沒有像她/他一樣的人。...每一個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實現她/他獨特的潛力,而不是重複別人 - 即使是最偉大的人 - 已經做到了。」
- 「自我愛」最大的阻礙,是習慣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或者想要跟別人一樣,只要心裡有比較的念頭,覺得我們跟別人一樣,比她/他們好或壞,就是貶抑自己。
- 愛妳/你自己真實的樣子,對某些人來說,好像是自我主義,但實際上它是愛人最有力的基礎,因為做妳/你自己,妳/你就會知道讓別人也做她/他們自己有多麼重要,最能表示妳/你的愛意的事,是讓別人做跟妳/你不一樣的人,讓她/他們從妳/你的要求和期望中解放出來,當妳/你體恤地諒解別人和妳/你一樣,有自己的法則,得按她/他們自己的方式行事,那時,想要控制她/他們、使妳/你比她/他們重要的想法,就消失了。
- Mar 28 Mon 2022 14:39
[遇見100%的愛] John WelWood - Chap 4: 自怨自艾到自愛自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