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越精神分析與哲學的分際
- 當代法國女性主義三巨頭 : 
  - 克利斯特娃 : 從符號學出發,試圖結合符號學與精神分析,基本上她並不關心女性主義的訴求
  - 西蘇 : 身為創作者,得以身體力行她所提倡的陰性書寫
  - 伊瑞葛來
- 從所謂「法國女性主義」這個稱謂開始,就已經是從外往內看所得到的結論,預先排除了各地女性主義普遍共有的解放性訴求。
- 伊瑞葛來所觀察到的哲學主導現象之所以在法國出現,與法國文化特別重視哲學教育有關。在臺灣,哲學往往被人視為是無用之學,造成人們普遍缺乏自我反省與思辨能力,而在教育目的或是人生意義等課題上盲從世俗,對我們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
- 不再將「愛」的意義局限於佛洛伊德式的自戀或是期盼與理想他者合一,以擺脫傳統上受限於欲望邏輯。重新理解「存在」與重新界定「愛」,兩者息息相關。
  - 拉岡認為「愛」只是對欲望的匱乏或是性關係的失敗的填補,無法建立起兩性關係。
  - 伊瑞葛來則強調「愛」的倫理潛能,她認為兩性關係之所以無法建立,是因為性別差異被抹煞,導致女性成為拉岡口中的缺席者或是「不全存在」的關係,而「愛」作為一種關係,不應再強調匱乏與否定,而是要著重它的非占有性、時間性與具體性。


回歸人文關懷
- 我們習慣萬事萬物的轉化,容易受限於自身的想像,因而泯除了彼此間的差異,因此不能產生對話。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把它轉化為一群客體,供主體(自己)以適合的方式來認知、再現平行且組構式的世界。如果我們繼續承襲前人對世界的看法,將永遠身陷同一種再現模式中,無法建構或是接受新的世界。
- 「驚奇」是所有熱情之始,因此重拾「驚奇」是「愛」的先決條件,既先於欲望,也高於欲望。驚奇與欲望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由匱乏所驅動,因此能夠用正向的方式,迎接他者的不同。
  - 佛洛依德只討論了欲望,卻從未論及驚奇,導致他對欲望的探討流於狹隘,既未對驅策的驅力做出性別區分,也過於強調欲望的負向效果。
  - 「愛」作為「中介」並非是為了要達到融合或是合一,而是要形成一個非占有性的關係,避免將對方化約成客體,而尊重其對等的主體。保有「驚奇」而不全部轉換為欲望,將使兩造間的關係,不至於陷入占有、階級區分,或是聽命或發號施令這類循環性的欲望邏輯。
  - 當女性蛻變為真正的主體之後,伊瑞葛來更重視與他者的關係,進一步強調建構真正倫理關係的必要性。「或許發展觸覺還能拯救我們」。例如 : 師徒傳承,其關係必須是對等的、相互傾聽的。

- <傾聽,思想,教授>("Listening, Thinking, Teaching"),師生互動的三個階段 :
  1. 傾聽 : 師生相互傾聽的必要。蘇格拉底式的師徒傳承,已不再適合我們的時代。
    - 為人師者,不應將自己限制於過去,並將這樣的過去強加在他者(學生)身上。
    - 教師應該要提醒學生面對現在以及未來,而非沉湎於過去。
    - 教師也是與受教的學生彼此尊重,維持身為兩者的身分,對教育的終極目標 - 教導尊重,而非試圖掌控與宰制自然 - 更應有強烈的自覺。
  2. 思想 : 建立新的思考模式。教育不能止於傳遞灌輸知識,更重智是要幫助學生能夠轉化自我,達到更真實的存在方式。
    - 從自我放逐,轉向自我成長與成就。思考因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該是保留給少數人的奢侈行為,而應該是人人每天從事的活動。
    - 思考應該是真誠與開放、能夠提出質疑的。要達成的目標,不再是滿足已存在的文化視野,或是僅僅教導批判而已,而是應該容許不同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真理、不同時空並存,重新思考何種文化才適合人性。
    - 思考不應限於「贊成」或是「反對」這兩個選項,而是能進一步尋求與不可化約的質性差異。擺脫量化的邏輯與關係。
  3. 教授 : 放棄對於絕對、無限、宰制世界、理智等的既定看法,替人類找到新的未來。
    - 我們特別需要尊重他者的文化,學會在差異中溝通而不危及自身的價值。
- 識破男性繼續支配女性、使女性淪為商品的伎倆。

回返自身
- 不滿與自然、女人或女神接觸的經驗與記憶逐漸被抹除,反倒容許教育只強調自給自足,獨立於經驗之外,再現與自然世界平行的人為封閉宇宙。
- 當前強調的多元文化,只是分享彼此共有之物,並非真正的分享彼此。等到人們真的變成一樣的時候再來分享彼此,其實只滿足了基本需求,而非更深層的欲望。真正的分享彼此,是要分享彼此的差異,而不是化約差異,最終所共享的整體仍然是一成不變的封閉世界,害怕開放,最終趨向毀滅。
  - 為了掌控開放,男性會設法將漫無邊際的無限收編入他的邏輯,特別是透過二元對立邏輯化約否定項,取代兩者真正的關係。
  - 為了便於掌控,西方社會重複使用二元對立邏輯來逃避真正的開放與成長,以及建立真正的關係。
- 透過尊重性別差異,而分享彼此。把彼此之間的間隙,放在性別差異的脈絡下重新思考,除了開展出與他者之間不以占有為目的之情感關係,也開展了欲望與狂喜的可能成長之路。
- 男性一向是朝向自身之外來尋求自我,而非反求諸己。他們在尋求自我成長時,也面向客體、物品,造就了不重視內求的文化,而是透過邏輯理性,試圖將外在世界據為己有、己用;他們相信透過知識以及各樣方式(包括語言)宰制他人就能夠帶來快樂,而不想追求一種與他人共處、對談,相互建立起關係的文化。他們在過程中做出很大的自我犧牲,放棄情感、欲望,甚至生命

- 現存的自愛模式,是男女有別的。男性誤認為自愛與同一(oneness)更為相關。因而企圖將世界建構、雕琢為完全屬於自己、符合他的理想 :
  1. 必須透過身與心、自然與文化、感官與智性的區分,才能讓男性主體性脫離與第一個他者缺乏區隔的連結。
  2. 更普遍來說,男性主體性必須透過二元對立的邏輯,才能脫離他自然與情感的本源。取代了真正屬於兩性之間的差異。
  3. 二元對立的邏輯,因此受制於位階,特別是對於關係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配對方式,如 : 主動/被動、愛/恨、近/遠,也包括男/女及我/他。這些配對方式,影響了自愛以及人們,特別是兩者之間的互惠模式。
  4. 與母體世界缺乏區分,使男性主體性無法被界定成單獨且具有性別區分的主體。
  5. 主體之間的關係,被化約成為與「某某」或「 某人」之間的關係,便於隨意替換。
  6. 至於情感,因為被視為是外加的,反而被視為失衡,而非和諧與成長的根源,因此應被壓抑,保持靜止恆定。
  7. 其結果是 : 內心世界必須保持封閉,以免被情感起伏所波及。
  8. 主體間之差異,特別是與母親的性別差異,並未得到承認,導致人們只看到量化的差異。
  9. 缺乏練習立即感性,成為人性關係成長的重要面向。
- 男性皆共享相同的文化和相同的價值,抗拒參與母親的世界,透過這樣的統一,他們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不能根據內部來感動自身。
  - 佛洛伊德 : 任何情感皆可能影響男人慣常的靜止恆定(淡定),或是與外邦人共處 - 他都時以宣洩的方式解決,產生的多餘能量無法透過內化自愛的練習儲存起來,而必須投注於周遭世界的事物或行動中。
  - 佛洛伊德 : 不認為性成熟度需要成長,只強調繁衍功能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因而妻子理當取代丈夫的母親,滿足男性的情感需求。
  - 愈想要遮掩與母親的關係,反而損及性別認同;練習關係之中的慾望與愛,才能確保我們不將靈/肉、理智/情感分離,也能要求各個性別關懷自身的自愛過程,和尊重另一性別的類似過程。如此,女性就不必充當男性母親的代替物,而能夠練習愛自己,以回返自身,並且幫助男性發掘自己的自愛,超越立即感情的範圍。
- 以「兩片脣」的「體型呈現」為例,這是可幫助女性進入自愛過程的優勢區塊。
  - 練習自愛將容許兩性保持彼此之間的慾望與吸引力,並且自我成長。
  - 自愛 - 不僅指自慰 - 對人的重要性不亞於食物,它是人類尊嚴的基礎與條件。自愛模式需要回返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的呼吸,讓我們留意自己的生活,不致受限於科技、金錢、權力或是所謂中性普世的「某某」,被匿名的世界同化,或是受限於個人主義的孤寂。
  - 自愛需要對自我忠誠,尊重他者的個別性,在慾望與愛之間建立起互惠關係。這需要我們從尊重兩者之間的差異開始,去重新發生並且練習,才能確保每個人與所有人的生存,以及人性的成長


生存依賴分享自身
- 將我們傳統對哲學的解釋 - 「愛智之學」,轉變為「愛之智慧」。因為現今的哲學,對生命沒有衝擊,讓人只知如何死,不知如何活。
- 分享使用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真正的交流 : 
  - 現今哲學甚少關心主體之間的對話,傾向於將兩造化約為主體與客體,甚至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導致主體不願傾聽另一個主體。然而主體之間的接觸,從未知的領域開始,透過邀請分享,保持開放的狀態,讓別人用語言碰觸到我們。碰觸不僅僅止於超驗的狀態,也必須是感官的,容許我們靠近。
  - 作為創建主體的工具,「動詞」要比「名詞」有效。我們應該追求讓每次發言都是獨特的,不受限於已經講過的。需要不斷發明新語言,並且持續溝通,才能接觸他者。
- 如果我們希望能夠以愛改造世界,使其更符合人們的居住要求,就必須先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模式和由來已久的鏡像模式,承認差異,相信差異的存在具有好處。
  1. 人們必須謹記 : 並非所有物體都是可見的,也不需要藉由再現隱暪這個不可見性。
  2. 特別看重詩的語言。生命是要朝向生命及生命的要求,而非死亡,提供男性與女性接近碰觸彼此,聚集在一起展現彼此差異的機會。

晚近引發的爭議
- 性別差異是瑜伽練習中一個重要的面向 : 男性與女性本來就不應該被區分為主體與客體,而是兩個不同主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