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通常會從精神官能症患者身上發現高高在上的個人優越目標。可以理解的是,這種高高在上的個人優越目標意味著他對社會情懷缺乏適當的評估,並且阻礙了他對其他人感興趣的健康發展。追求個人優越感與不發展社會情懷都是一種錯誤,也是同一種錯誤。
- 對一個相對來說不活動的、充滿自我中心追人個人優越感,以及社會情懷發展遲滯的個體,會發展成精神官能症是自然且合理的。
- 現在更容易確定神官能症患者從孩提時期就倚束他人提供成功的可能性。這樣的孩子多年來都是透過他人協助而輕易得到一切,並且期待從他人身上獲得一切,而經驗、發展以及保證自己在一個富足、崇高的地位上,因此他在發展社會情懷上停滯不前,其心中的世界圖像是讓他能夠輕鬆、快速地滿足自己的願望。
- 在精神官能症患者身上發現的極度氣餒、猶豫不決、過度敏感、缺乏耐心、情緒誇大與退縮現象、身心困擾,顯示出脆弱與需要支持的徵兆,通常是病患尚未拋棄早期養成的被溺愛的生命風格的證明,也顯示出病患天生活動力程度較低且社會情懷不足,他為自己描繪的世界是凡事以自己為優先。
- 神經質的生活樣式: 任何有違正常的行為都可以在後來被解釋為較具試煉、經驗、設身處地與模仿 - 這些在健康的人身上都不陌生。這個人從不安全感與自卑感中不斷追求像樣一般掌控自身的環境、努力追求自己的重要性,並企圖勉力為之。
- 幼年時不安全感的增加讓孩子設定更高、更堅定的目標,這樣的努力超過一般人的標準,同時為了達到目標而產生最適合的方法或自我保護。
- 感到自卑的孩子具有:
- 低自我評價
- 卻達到像神一樣高不可攀的目標
- 不安全感會迫使精神官能症患者對虛構、生命主導線、理想與原則有更強烈的依附。正常人也會正視這些主導原則,但對他們而言那只是修辭方式,是區分上下、左右、對錯的工具;在做決定時,正常人的心胸開放,會拋開虛構,務實評估。對正常人而言,世上的現象很少是嚴格對立的;相反地,他不斷努力讓自己的想法與行動抽離不真實的生命主導線,而與現實和諧共處。然而精神官能症患者緊抓著虛構概念不放,假設它是實在的,並試圖在這個世界加以實現。
- 有神經質傾向的個體會根據嚴格的二元對立基模將內在與外在事件分類,不容許有中間地帶。
- 在精神官能症患者 (男女皆同) 潛意識假設的目標追求上,通常會發現以下兩者 :
- 所有環境下的人類關係都是為了追求優越感
- 女人的性是劣等的,性的反應只是用來衡量男性的力量
- 不論健康或有病,我們主張人類理想的、典型的與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
- 根據私人的聰明,個體會透過個人的世界觀去維護自己的權利,並藉由傷害他人來提升自己的優越感。當一個人想將他人的社會貢獻不正當地變成自己的利益,便是私人的聰明在運作。但這裡必須加上一個條件 : 他們並不是有意造成這種傷害。
- 說話、閱讀與書寫的所有前提都是要與其他人接觸。理解是一件普通的事,而不是私人的功能。理解是去了解我們預期他人也能了解的事物,是在與他人具有共同意義的基礎上與他人連結,也受到所有人類常識的管控。有些人主要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與個人優越感,他們對生命的個人意義是 : 生命只應為了他們而存在。然而,這樣就毫無理解可言,整個世界沒有人能與他分享這種看法。
- 個體因為軟弱或自卑感而努力,這也表現在身體發展上,朝向「理想體態」的目標,也就是朝向克服生命所有的難題。但只有在朝有用的方向發展才能讓人滿意,且能帶來適當的價值感,並發展出社會情懷。所謂有價值,就是對人類社會的價值。
- 如何協助用錯誤方式追求優越感的人?如果我們能辨識出追求優越感是所有人類的通性就不會太困難,我們就可以設身處地對他們的掙扎寄予同情。他們所犯的唯一錯誤就是朝生命無用面努力。
- 重點不在自卑的感覺,而是其程度與特性。
- 異常的自卑感被稱為「自卑(感)情結」。假設有個人遭到挫敗,不認為自己能以務實的努力去改善這種情況,他還是無法承受自己的自卑感;他仍然想努力擺脫自卑感,但所嘗試的方法讓他寸步難行。他的目標仍然是「超越困難」,但他不僅不去克服障礙,反而試著催眠自己,或自我陶醉在優越感中。由於挑起自卑感的原因還在,他所採取的每個步驟只會讓他更自欺,所有問題會愈發迫切地壓制他。
- 在正常情況下,追求優越感與自卑感很自然地產生互補;倘若我們未對現況感到不足,就不會去追求優越感或成功。
- 如果一個人很會賣弄,那只是因為他覺得不如人。
- 優越情結是第二個階段,是對自卑(感)情結的補償。
- 優越情結是有自卑(感)情結的人用來逃離自身困境的方式之一。正常人不會有優越情結,甚至沒有優越感,有的是成為優勝者的努力,就像所有人都有想要成功的企圖心。
- 警惕那些致力於人類福祉的人,不要把這樣的概念當作自身的優越情結,或輕率地將其加諸在他人身上。如果一個人輕率地將這些名詞扣在他人身上,只會同時獲致反效果,讓自己被懷疑為具有兩種情結。
- 不要忘記我們共通的缺點,即使是高尚有價值的人也可能落入優越情結的謬誤中。如同巴比塞 (H. Barbusse) 所言 : 「即使最仁慈的人也無法讓自己永遠擺脫輕蔑感。」
- Dec 05 Sat 2020 08:16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9) - 神經質傾向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