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維克屠殺案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1%E5%B9%B4%E6%8C%AA%E5%A8%81%E7%88%86%E7%82%B8%E5%92%8C%E6%9E%AA%E5%87%BB%E4%BA%8B%E4%BB%B6
- 述情障礙 : 沒有能力辨認與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不能對他人產生同理的極端形式,不只無法感知別人的痛苦,也無法感知自己的情緒。布列維克似乎已經變成某種機器人。

新保守派殺手
- 布列維克跟前述大屠殺的兇手不一樣,當然,他在人生中一定也承受不少痛苦,而且到了必須抹除感知自我感覺與情緒的程度。但是他在執行大屠殺時,還以意識形態、宗教與政治價值為名義,行動極為冷靜。
  - 基本想法 : 文化馬克思主義正在侵蝕西方文明的真正根基。
  - 同意布列維克的主張並支持他<<歐洲獨立宣言>>的歐洲人,可能高達一億人。這名兇手的文字,完全表達了很大比例歐洲人的感覺與想法,更不用說美國人了。他認為歐洲認同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因此伊斯蘭教是歐洲最大的敵人,必須以任何必要的手段正面對抗,並拒絕它進入歐洲地區。布列維克寫的內容可能完全不必修正,就可以被美國的新保守派知識分子與茶黨的好戰分子接受。
- <<歐洲獨立宣言>> : 「大部分歐洲人認為,1950年代是一個美好的時代。...... 大部分的男人把女人當成淑女,而大部分的女人則把時間與精神花在操持家務、養育子女,並透過志工服務協助社區發展。到現代...然後,他們也了解到,原來同性戀很正常。.... 從1960年代以來,歐洲文化快速地女性化,並持續強化中。事實上,當前的激進女性主義攻勢,透過大量支持穆斯林移民,與他/她們的反殖民企圖殊途同歸。她們當前的攻勢已經持續了一個世紀,她們就是想摧毀傳統的歐洲結構,也就是歐洲文化的真正根基。
對於無法擺脫污染的恐懼、厭惡女性心態與伊斯蘭恐懼症,是很多當代西方次文化的關鍵特色,而布列維克的文字直接表達出這些感受
這種老生常談的論調,卻是西方很大部分民眾的心聲。布列維克在他令人作噁的宣言中,所表達的意識形態與情緒,與美國小布希 (川普)、義大利貝魯斯柯尼、英國卡麥隆的支持者大致相符。事實上,布列維克的基本政治企圖,與世界各地保守派的政治企圖,其實相去不遠

認同偏執
- <<歐洲獨立宣言>> : 「多元文化主義的本質是 : 所有的文化與宗教都是「平等的」。在這種脈絡下,我們的西方政府推出強勢的「欺騙活動」,不惜與自己的民眾為敵,以建立伊斯蘭與歐洲文明的偽造版本為目標,使他們位於平等地位。... 從二次大戰以來,伊斯蘭主義者、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一直是偽造西方歷史的先鋒者。尤其是薩伊德在1978年出版的<<東方主義>>,一直是這個過程的推動力。」
- 這是種認同偏執 : 他們「自我認同」是一群「被挑選的人」,這意味著與他們互補的對立面,也就是其他人的認同,就是真理或良善的敵人,也就是邪惡的化身。

法西斯與納粹
- 法西斯主義 : 法西斯主義本身沒有什麼精髓,只是一種模糊的極權主義、一種不同哲學與政治思想的拼湊,本身充滿各種矛盾。
  - 很難辨識法西斯主義只有一個簡單的理由 : 因為它的核心就是對認同的偏執。它民族認同、宗教認同與種族認同(也應該包括性別認同)的過程本身,並會導致危險的歷史局勢,結果通常會發生戰爭與大屠殺。
  - 為了拒絕成為法西斯主義者的各種可能性 : 
    1. 拒絕任何身分認同的壓力。
      - 很遺憾,要避免認同並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在其他所有人都是在勞動市場或土地占領上的競爭者,社會生存面臨威脅的時候。當社會共同體受到攻擊,大家無法根據自身利益與政治權利而被組織起來,特別是社會連帶關係薄弱或完全被打破時,也很難避免認同問題。在這些情形裡,在一大堆認同歸屬的幻影中,人們體認到,必須找到一個認同點的必要性,但弔詭的是,除非攻擊其他團體,否則就無法建立認同歸屬。
  - 納粹的本質是否定其他人的人類特質,但法西斯是積極包容其他人,但只要拒絕加入,就要懲罰或消滅他們。(想想那些誤植塔利班到台灣的政治指涉的人,是如何對於世界的無知,那真的一點都不好笑,更多是法西斯)

- 納粹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競爭崇拜的具體呈現,它認為死去的人,其特質是服從市場「自然淘汰」的結果。但在另一方面,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是藉由輸家的憤怒與復仇心理,得以在現代重新復活,他們是在經濟競爭遊戲中被邊緣化的人,也是以文化認同做出回應的人。目前在西方絕對資本主義與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之間的戰爭,也許可以看成是一場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戰爭。這場戰爭一定會持續到未來數個世代。
- 金融資本主義是建立在無情的去疆化過程,在無法應付日常生活的不穩定以及勞動市場暴力的人心中,只會造成廣泛蔓延的恐懼。只有歸屬感可以提供某種庇護的外觀與保護的形式。但歸屬感是一種虛妄的心靈投射,是一種騙人的感覺,也是一種陷阱。因為一個人的歸屬感最終只能以攻擊別人的行動來證明,因此在金融資本主義範疇的去疆域化,以及認同範疇的再疆域化,必將導致永久的戰爭。

父不詳的文明
- 布列維克執著於種族污染的問題,但他更大的煩惱是對女性地位的不理性認知,尤其是女性的自由,讓他深感不安。

基督教歐洲
- 現在發生了什麼事?今天的歐洲又是什麼?
  - 由於受到去疆域化的金融抽象運作影響,歐洲現在正在摧毀社會福利與經濟繁榮,並為民族主義、種族主義與戰爭所帶來的恐懼舖路。對社會中活生生的個體殘酷量化,也會暴力的反作用打下基礎。(這是一個世界的趨勢) 
  - 在梅克爾與其他歐洲政治人物的演講中,歐盟似乎也放任債務、貧窮、失業與恐懼的道德風氣。

恐懼的化身
- 相信有吸引力的金髮女人形象將對政治宣傳有幫助,布列維克和全世界的廣告人都應用了相同的手法。
- 長時間暴露在虛擬世界中,是目前心理認知突變的最重要因素。不過,若斷言這件事就一定是精神病理與人際疏離的理由,也不精確。因為在這些環境因素之前,都先有精神折磨 (也就是孤獨、焦慮、憂鬱) 的條件。
- 在網路虛擬文化廣泛蔓延之前那些年,大家期待的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未來。在80年代,很多評論家都想像,屬於多邊交流、開放與文化實驗、寬容與創意的橫向空間,將會如繁花盛開一樣燦爛。
  - 但目前的現實證明,現狀與過去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由於資訊來源與電子刺激不斷增加,根本令人無法招架,大家很容易就退縮到同質的密閉部落格空間,如此便能接收到能確認既有期待與重申彼此信念的資訊與意見。
  - 現實和想像中的虛擬文化烏托邦不同,網際網路已經造成不寬容的狂熱主義再次復活。我們可以把政治與宗教的利基族群,看成是在虛妄的害怕與心理恐懼症的心情中,進入線上空間的數位部落尋求確認與安心。在線上的回音室裡,因為恐懼而產生的鬼魂,取代了真實的人,以寬容的態度進行民主辯論的可能性,也就跟著消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