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yangjiunyan.pixnet.net/blog/post/120321097-你喜歡自己嗎?
延續上一篇文章,更進一步的問自己,
你害怕自己不是焦點嗎?

無論個人有沒有精神官能症,
或多或少都會害怕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因為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世界的中心,
嬰兒是最脆弱也最強大的,
以脆弱當武器,讓世界臣服於自己。

所以停留在熟悉的環境裡,就是個非常好的選項,
陌生等於可怕,所以陌生的世界是充滿危險的,
舒適圈就是這樣的概念,待在自己習以為常的世界裡,
會有一群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守護著,會有人認同自己,
於是自己縮限了自己的可能性,即使不自由,但安全。

但事實上,外面的世界並不危險,只是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在這裡,先跳脫去探討阿德勒所提出來的人格特質。
"自卑感":覺得自己有所不足;
"自卑情結":「因為A,所以達不到B」
  - 為了不想失去顏面,便將過去發生的事,或是遺傳、遭遇、
    父母的教養方式等,當成是無法面對人生課題的理由。

換句話說,自卑感是人人都有的東西,
因為發現自己的不足,我們學走路的時候會跌倒,發現不會走,
我們學說話的時候會口齒不清,發現不會說,
但我們會嘗試著讓自己變得比之前好一些,
所以自卑感是健康的,是人讓自己成長所必須的情感。

但自卑情結卻是,發現自己不足之後,
因為害怕自己這樣的不足而被否定,不符合別人期待,
所以把很多事拿來當藉口,合理化自己不去做的目的,
阿德勒稱之為「表面上的因果論」,只要為了一個目的找原因,
先射箭再畫靶,再怎麼樣都會射中紅心,
原因要多少就有多少,因為自己賦予經驗意義來決定了。

阿德勒以「人生的謊言」來斥責這種,
以表面的因為論來欺騙他人跟自己的決定。
不過放過自己一點,
畢竟人一聽到自己被指責說謊,難免就是會有反抗的情緒,
要「真實的面對人生所有的課題」,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
我可以理解跟體諒,每個人都需要一點謊言讓人生走下去。
在某件決定上沒有勇氣的人,
就常會以不做決定來拖延做決定,
只要不做決定,就不需要面對可能會發生的失敗。
尤其是一個脫離自己熟悉的環境的決定,
自己生命周遭的人都無法接受的決定,
當做決定的當下,無法取得他人的理解跟諒解,
光面對這樣的挫敗就足夠自己退縮,
更不用說,萬一結果失敗了,根本無法想像眾人的眼光。
所以人就會煩惱,因為在煩惱的狀態底下,就不必決定,
那就持續煩惱吧,把自己耗在一個進退兩難的階段。

怎麼辦呢?我想活在當下是個好選擇,
會讓自己煩惱該不該去做的事,其實很單純,
事情本身是你想要的,你所嚮往的,
如果不是,你根本不會存在煩惱,自己就拒絕了。
讓你退縮的是,旁人的期待跟無法理解,
可是失敗又怎樣?人不就是在跌倒中學走路的不是?

所以阿德勒提出「基要主義者」的概念,
「試圖以某種原則來掌握人生的現象,無論處於何種狀況下,
都遵從這個道理向前行。認為這樣的原則永遠正確,從不偏離。
於是人生中的一切,只要不是依循自己習以為常的正道,
就感到不愉快。」
所以人某種程度來說,都會有這種傾向,
慢慢地不喜歡寬廣的人生,人生規則的清單愈列愈長,
慢慢地變得不敢去嘗試,不喜歡事物有新的變化,
因為可預測會給予自己一種安全感,所以不如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害怕自己無法掌控的事物,像是生死、人際關係等,
以統計數據來說,飛機遠比自己開車安全,
但人還是傾向相信自己開車比把生命交給別人有把握,
這種過度的自信,源自於人面對無法控制的事會不知所措。

所以我們試圖在人生所有的事情上面,採取控制的手段,
因為無法控制等於未知,未知等於危險,代表可能失敗,
也意味著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眾人的焦點。

所以再問一次自己,
你喜歡自己嗎?你害怕自己不是焦點嗎?
承認自己不懂愛,才能學會愛,人永遠都在錯誤中學習的。

然後推己及人,用這些觀點去思考人際關係的他者,
會比較能體諒一些脫序行為,
另外給有孩子的父母們,從這出發點去思考要教孩子什麼,
在家孩子是世界的中心,可是他們要接受世界不是以他們為主的。

這是一個為這件事困擾了37年的人,
一路走來,披荊斬棘,與世界為敵的肺腑之言。

(應該要唸個法號,但我沒想到適合自己的  X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