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只不過是一個人而已,每天的想法難免犯錯,我們的配偶或搭檔也一樣,所以我們應當相互扶持,更清明、更深入地去看事情。千萬不要太過於相信自己的想法。佛陀說,我們大部分的想法都有問題。我確定自己的想法無誤?
. 不要低估自己。每個人都有覺醒的能力,都有慈悲的力量。
. 既要了解一個人,就應當設身處地。朋友及家人若要真正了解彼此,也應當從對方的角度去看事物。
. 了解及無分別心與平安及慈悲是一體的兩面。我們之所以會擇此棄彼,是因為有分別心。能夠以眾多觀點去看實相,便能夠不為任何觀點所役,隨時隨地行慈悲的事。
. 習氣推動我們;推動我們於不知不覺間做這做那。有時候,自己的所作所為連自己都不明所以。甚至,明明不想做的卻還是做了。微笑以對自己的短處和習氣。清清楚楚做出選擇,走別條道路,當下就可終結苦痛的循環。
. 所有各種欲望都源自於我們對安全的原始欲望。直到現在,我們內在的那個小孩都還在擔憂害怕。
. 西方心理學的目標是要連立一個穩定而健康的自我,但因為西方的精神治療一直都困於自我的觀念,其所能帶來的轉化與療癒也就有限。跳不出自我的觀念,無明便始終存在。一旦了悟自我與無我之間的密切關係,無明自癒,痛苦、瞋恨、懊悔與恐懼也隨之消失。
. 涅槃者,一屠概念如有無、生死等的寂滅。本性就是涅槃。
. 把此刻打造成生命中最莊嚴、最美好的時刻。當下應當是每個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但只有當自己是自由的,才能夠把此一當下轉化為最美好的當下。我們唯一該做的,就是把自己從過去及未來種種的憂慮與煩惱中解放出來。
. 談到慈悲諦聽,通常都是說諦聽別人。但我們也應當諦聽自己內在那個受傷的孩子。回過頭去溫柔擁抱這受傷的孩子。
. 每個人都有逃避受苦的傾向。大家都想趨樂避苦。但這是沒有用的,只會阻礙我們的成長與喜樂。沒有理解、慈悲與愛,不可能有快樂。不了解受苦,自己的與別人的,則不可能有愛。唯有接受苦,才能培養慈悲與愛。
. 和好的意思就是放下二分的看法,放下責罰別人的心。既要和好就不應該有任何執取,不選邊站。
. 禪修並不是要追求覺悟,因為覺性本有,無須別處去求,無須設定目的或目標。修行不是為了得道。因為無所求,才會明白自己原來並無任何欠缺,早就已經是自己想要成就的樣子。
. 當培養自在,包括不為自己的想法及觀念所役的自在。放下自己的觀念吧,儘管這不是容易做到的。
. 止是佛家的基本修行。停止追逐。停止掙扎。讓自己休息、療癒、平靜。
. 如果連如何呼吸、微笑,以及認真活在每一個當下都不懂得,即使有心幫助別人,恐怕也無能為力。
. 自我其實是由無我的元素組成,一旦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不再會被有我與無我的觀念所拘或所惑。執著於有我固然不好,執著於無我卻更糟,因為那更難加以矯正。
. 每個人都不可能獨自存在,而是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相即互有。修行就是要時時培養我們對空的覺照。
. 只要覺察現下的情狀 -- 憤怒、沮喪等等 -- 絲毫不帶排斥或否定的意思,看清情緒乃是一時的,便不至於生起苦惱。一切本無得失,這就是禪修。
. 我們往往無法想清楚事情,受苦,都是因為觀點錯誤,看事情或聽人說話,往往看不清楚,聽不真切,看的聽的都是自己的想法和偏見。
. 如果覺得煩惱,什麼都不要做也不要說。只是出息入息,等心平靜下來。這樣做可以避免許多傷害。平靜是理解與智慧的根本。平靜就是力量。
. 當我們看清別人的本性時,才會真正明瞭對方的困難、渴望、苦痛與憂慮。
- Nov 28 Mon 2022 23:15
[真正的家] 一行禪師 - Day 61 ~ Day 125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