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受苦,不斷地追逐著渴望過去或未來尋求快樂。

. 菩提心是愛心,也可解釋為「理解心」,因為理解正是愛的根基。沒有理解,就無法接納,無法去愛。
  . 如果我渴望要獲得這樣的理解,就是擁有了初心。初心是力量最強大的能量,擁有這種能量就永遠不會放棄,因為我追求的是快樂 - 自己的快樂和別人的快樂。
. 要是我受苦,也讓所愛的人受苦,那麼任何理由都無法為我的渴望開脫責任。
. 心中強烈的渴望是要為所愛的人服務嗎?是要為自己、其他眾生和地球服務嗎?是要努力追求那些缺乏真正養份的誘惑嗎?我可能會自我欺騙,認為自己之所以重視財富、權力、名聲,其實只是把這些視為一種手段,以求更有效地帶給別人快樂、提供工作、或幫助環境。
. 快樂有許多形式,但真正的快樂不會源於性愛、權力、名聲、財富這四種渴望。

渴望,其實是有害的
. 渴望永遠不會帶來滿足,但我依舊追著渴望跑。
. 我所追逐的東西都只是幻相,若抱持正念,就會知道這麼做並不值得。

了解愛的真諦
. 心中有愛,就需要表達愛,而性愛是表達愛意的其中一種方式,卻不是唯一的方式。
. 不尊重對方的身體,就不是愛。如果性行為之中沒有尊重、溫柔、慈悲、慈愛,就不是真正在表達愛意,而是在表達渴望、暴力、輕蔑。
  . 以性愛來表達時,應該要有真愛的存在,不然就是在替自己和對方創造痛苦
. 真誠表達愛意應該要包含給予快樂、消除痛苦、清除分別心的渴望,這樣,性愛就可以深入精神層面,可以是十分美好的行為。
. 如果存有輕蔑的成份,愛就會被毀滅。我必須捫心自問,自己的性行為是否創造了痛苦?
  . 有時另一半沒有心情做愛,卻還強迫另一半做,這就是缺乏尊重、缺乏愛
. 尊重是真愛的第一個成份,不僅要尊重對方的心智和靈魂,也尊重對方的身體。
  . 要抱著十分尊敬的態度,溫柔對待另一半的身體,因為人是由身與心結合而成的
. 要是我的動機是渴望,性愛就會具有破壞力。
. 真正的快樂在於明白所有欲望的根基是無知,或稱無明。
  . 判斷行為是非對錯的標準,就在於行為是否會招致痛苦。行為若會讓我或周遭的人於現在或未來受苦,那就是錯誤的行為;反之,帶來福祉就是正確的行為。
. 我們的意志應為菩提心,也就是愛心,想要愛與服務的意向。

以正念實踐菩薩的一言一行
. 佛教所說的菩薩,就是獲得覺醒、抱持正念者。
. 菩薩的動機是想要幫助別人獲得覺醒、抱持正念、擁有快樂。理解與慈悲之路,就是通往快樂之路。
. 菩薩的內心可能有恐懼、受苦、痛苦等阻礙,此時菩薩會回歸自身,認清痛苦所造成的阻礙,擁抱痛苦,把痛苦轉化成慈悲、愛、理解、堅毅。
. 四聖諦 :
  1. 苦 : 痛苦是存在的
  2. 集 : 痛苦是有起因的
  3. 滅 : 快樂是有可能獲得的
  4. 道 : 通往快樂的道路是存在的
. 不用害怕痛苦,反而要正視痛苦;若試圖逃避痛苦,就永遠沒有機會轉化痛苦
  . 佛曰 : 「看透不幸的本質,認清不幸的養份源頭,即踏上解脫之道。」
. 我的動機如果是渴望成為菩薩,就能擁有許多喜悅和能量。
. 唯有以增進我與別人的快樂為目的,力量才會有益於人。寧靜與快樂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大多數的時候我卻在受苦,不斷追尋著渴望,向過去或未來尋求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