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人類對於他頭腦裡的內在空間學習得很慢。我們到現在只略懂皮毛 ---- Murray Bowen
- 精神醫學始終維持一種聚焦於症狀的觀點。...如此強調症狀的觀點也妨礙了人類的潛能,或許它需要超越疾病或病理的觀點,致力於探索如何使人類的生活與人際關係發揮最大的可能性。
- 著重在了解人類的優點,而非病理或症狀的研究少之又少。
- 人類所作所為都深受自己想法的影響,檢視一個人如何思考人際關係相當重要。透過更客觀與全面性的思考,人們才有機會看到人際關係的真實樣貌。
- 第二個理解人類連結關係的重要原則是情緒系統。在這個概念中,系統思考與觀察歷程變得淺顯易懂。

個體性驅力與連結性驅力
這個理論假設有兩種相反的基本生命驅力,一是建植生命成長的驅力,朝向個體性和個別「自我」的分化,另一個同等強度的驅力,就是情緒的緊密。---- Murray Bowen
- 人類狀況最重要的一個特徵,莫過於努力在兩股推力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 成為一個人的驅力 - 孤單的、獨立存在的 - 以及與關係中的其他人在一起的驅力。
- 個體性驅力會將一個人與別人推開,以此來界定自我。它驅使一個人採納自己的信念,對於選擇進行分析推斷並主張個人的自主性。...它持續地提醒一個人,界線在個人的關係中是無法妥協的。
- 連結性驅力鼓舞我們轉向別人,尋求依附、歸屬和認同。它是一種情緒歷程,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著焦慮和自我,而這種在個人之間情緒與自我的流動就是將團體視為情緒單位的基礎。
  - 連結性有時又稱為融合 (fusion) ,意指關係中出現了自我放棄與獲得別人自我的現象。融合,或是連結性,特別容易在情緒成熟度低或焦慮非常高的狀態下自動反應。
- 理想上,情緒成熟度 (分化) 高的人們,能夠同時享受各種人際關係,不需要將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別人,或是透過別人來成就自己。
- 情緒越成熟的人,越容易管理個體性/連結性驅力。這種人在情緒上擁有比較完整的自我,依附另一個人的需求較少。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不論是跟別人在一起或獨處,生活總是能怡然自得。
- 情緒越不成熟的人,習慣在關係中尋求慰藉,這種人會期待別人來滿足自己所缺乏的自我,試圖在兩個或多個別人的自我之中,建立出一個完整的自我。
- 每個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動都會變得「以別人為主」,個體性 (身為一個分離自我的行動、想法和感受) 變成關係的干擾,聚焦於自我變得黯然失色。一旦將焦點都放在別人而非自己身上,生命方向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朝著過度連結性邁進 (也就是在關係中放棄自我)。
- 在一個高階團體中,或是「個體的集合」,每個人會依照自己的原則來思考與行動,能夠清地思考和平靜地解決問題,然後適時地與別人溝通,說清楚自己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