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家庭的財富、教育水準、生活的地理環境、社會階層、父親的職業或母親是否全職照顧家庭,都不具重要影響力。真正具決定性的因素是,在孩童和生活中重要的成人之間,是否有良好的關係。五項和健康的自尊間有特別重要的關連 :
1. 孩子的思想、感覺和個人價值完全被肯定
2. 孩子的生活環境規矩清楚、公平合不被壓迫、凡事可以商量,但是沒有無限制的自由。如此,孩子當然感到安全,對於自己的行為也有一套權衡良莠的價值觀。
3. 孩子的個人尊嚴受到絕對尊重。父母不但不歹以暴力、羞辱的方式來控制或玩弄小孩,反而對於她/他們的需求和願望,即使無法答應,也都能詳加考慮。對於家中各項規定,也樂於和孩子分享商量。簡言之,推動家庭運作的是父母的威儀,而不是強權的暴力。
4. 對於行為規範和生活表現,父母都有很高的期許,絕不是「什麼都好、都可以」的馬虎作風。父母會用尊重的、慈愛的、溫柔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道德標準和期許,小孩則會盡心發掘最好的自我。
5. 父母本身也有健康的自尊心,是生活效能和自尊的良好典範,孩子們耳濡目染,自然會受到教化。
- 人類的良知良能皆肇因於意志的選擇
基本的安全感
- 如果她/他學到的是 : 雖然世界不盡如人意,但是仍然要信任別人,這就是她/他未來的人生觀。
- 兒童時受到成人的恐怖對待,會產生長期的精神創傷。
- 恐懼可能來自於暴躁的父親,或一個情緒變化無常、難以捉摸、情緒失調的母親...這樣的恐懼可以窒息孩子的發展,使她/他陷入無法自拔的無力和無奈之中。
撫觸教養
- 父母傳達對自己子女愛意最有力的媒介,就是身體的接觸。沒有接觸的愛,是空洞而無意義的。我們的身體都渴望生理上的交流,我們想要經歷被愛、受到重視、被擁抱的感覺,而不是抽象虛幻的言語。
- 「為什麼我從來沒有坐在爸爸的腿上?」「為什麼媽媽總是吝於甚至討厭抱我?」隱藏在這些問句的背後,其實是在質疑 : 「為什麼她/他們不愛我也不願抱我?」或者是 : 「連我的父母都不願接觸我,我還能期望找到貼心的朋友嗎?」(打完這句話,我哭了)
- 這種孤立的童年經驗是非常具有殺傷力的。只不過經常被壓抑和慈愛,用自我意識退縮的方法,封閉自己的心靈,做為面對世界的生存策略,讓生活至少可以忍受下去,完全閃躲自我認知的問題。而這樣的模式通常會持續一生。
- 在沒有身體接觸的環境中長大的小孩,爾後的生命,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 :
1. 成年後仍避免和其他的成人有任何接觸、自覺無用和感到害怕、蜷居在自己的象牙塔中以及缺乏自信心。
2. 強制性的性雜亂,企圖用濫交的方式,彌補童年時缺少身體接觸的遺,然後不但不能因此而得到寬慰,反而連自己的道德感和自尊心都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父母之愛
- 如果愛的前提是表現很乖、能夠符合爸媽的期望,或是用愛來操控子女的服從性,那麼這樣的愛根本就是不真實的。孩子們會因為父母隱約或是明顯的妳/你「做得不夠好」的訊息,而誤以為父母不愛她/他。
- 「我很好了」不盡然表示「我完美無缺」,而比較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肯定。我們不可能在「我不夠好」基礎上,建立足夠的自尊。告訴孩子「妳/你不夠好」,無異挫傷她/他的自尊。
接納
- 孩子的思想和感覺能夠被父母歡喜接納,她/他就會記得被接納的經驗,而樂於學習接納自己。藉由傾聽,認知子女的思想和感覺。絕對不可能訴諸指責、爭吵、說教或是羞辱的手段。
- 如果老是告訴孩子不該有這種想法,不該有那種想法,孩子為了取悅和安撫父母,就會學著否定自己的感覺和情緒。正常的情緒發洩如興奮、憤怒、高興、性慾、期盼和恐懼,一但被當做是不可接受的、錯的、罪惡的或是令父母反感的,孩子為了討好父母,或避免被遺棄的恐懼,就會更進一步地否定更多的自己。
- 只有當父母和子女間的差異能被欣然接納,健康的自尊才有發展的機會。
尊重
- 表達我們對孩子尊重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她/他們說話時,也要用平常對其他成年人一樣禮貌的態度。
- 其實凡事說「請」和「謝謝」,對聽者和說者而言,都是一種禮貌的表現。父母一定要知道 : 「不管妳/你對孩子說什麼,她/他都會當作是真的。」因為當「笨蛋」、「愚蠢」、「壞孩子」和「妳/你真令我失望」(這一句差點打不出來,好痛) 等字眼即將脫口而出時,請先考慮這些形容詞真的適合妳/你的孩子嗎?
認同感
- 教養孩子健康的自尊心不可缺少的經驗,是我稱為「關愛的眼光」的認同感。
- 不論我說什麼或是做什麼,妳/你都對我的行為有一致的回饋 - 我想玩的時候妳/你也想玩;我高興的時候妳/你深懂我心;我沮喪的時候妳/你安慰我;我做了件值得驕傲的事,妳/你能夠默默地欣賞我 - 我覺得妳/你認同和了解我,能看到我的內心世界...
- 認同感並非盲目地同意我所說的一切。我們可以談哲學談政治,發表不同意見,又能彼此了解和體諒對方的思想。仍能欣賞對方。
- 認同感是覺得自己和另外一個人處於相同的世界
- 人類追求認同感的本性,在愛情故事中體現的最完美。一個愛我們的人較平常的泛泛之交,有更大的企圖去認識和了解我們。
- 孩子只有在我們充滿愛意、欣賞、同情、接納、尊重的溫情中,才能徜徉在父母「關愛的眼神」,感受到被認同;如果我們表達的是漠不關心、譏諷、斥責、嘲笑的態度,孩子就會退縮到黑暗孤獨的世界中,在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
- 「關愛的眼神」不等同於誇獎。
- 不論是對自己的小孩、配偶或是朋友,愛得有效率的不二法門,就是讓對方經驗一下被認同的感受。
誇獎與批評
- 哈姆.吉那特 : 評價式的誇獎和欣賞式的誇獎不同。評價式的誇獎對孩童幾乎毫無用處。只有欣賞式的誇獎,對孩子的自尊有正面的影響力。
- 避免使用判斷式的誇獎。因為它們根本於事無補,反而會造成焦慮、導致依賴,甚至挑起抗拒心理。...為了能做真正的自己,一個人必須不受評價式誇獎的干擾。絕不可使用「真是個乖小孩」「做得很好」「繼續加油」...等字句。
- 當我們喜歡或欣賞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時,只要據實表達就可以了。至於評價的問題,就留給孩子自己去完成。
- 誇獎不僅必須言之有物,也不可言過其實。
- 因為孩子們心中有自己的評價,過度地或是誇張地誇獎,只會激起高昂的情緒,並且導致焦慮。
- 善意批評的第一條規則就是 : 傷害孩子的自尊不會有任何的好處。貶低孩子的價值、聰明、道德、人格、傾向或是心理,無法激勵出更好的行為。沒有人會在不斷被傳達「壞」的訊息後,最終會變得更好。
相關書籍
- <<父母與子女之間>>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 <<父母和青少年之間>> (Between Parent and Teenager)
- <<老師與學童>> (Teacher and Child)
-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開放的父母,開放的子女>> (Liberated Parents, Liberated Children)
-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如何與子女溝通>>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手足同心>> (Sibling without Rivalry)
- Thomas Gordon, <<親子教育手冊>>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犯錯的處理
- 對孩子犯的錯誤抱持排斥的態度,孩子對犯錯的反應就會是自我排斥。
- 鼓勵孩子尋找答案,比直接告訴她/他們答案更具有教育意義。
- 大家都有看輕別人意見及插話的習慣。這些強而有力的干擾,會阻礙別人自我表達的意願。吃飯時,單純地分享個別的生活經驗,表達對彼此的愛意和尊重。把重點放在表達自己和分享自己。
受虐兒童
- 這24個問題,我的答案都是最糟糕的那些。
計畫性的脫離
- 求好的心往往被別人攻擊,在數次嘗試著了解成人的遊戲規則、言語和行為之後,很多小孩都不得不放棄,然後將這種無助的感覺怪罪於自己。
- 通常經歷極度悲慘的童年後,仍能成功地成長的孩子,都學了一身求生的本事,我稱之為「計畫性的脫離」。針對家庭生活中或其他令人厭心的層面,深思熟慮後,規劃出來的脫離行動。她/他們似乎明白除了自身經驗外,還有更寬廣的世界,她/他們相信某天在某處,總會找到更好的選擇。
- Mar 22 Tue 2022 07:16
[自尊心 - 六項自尊基礎的實踐法] Nathaniel Branden - Chap 13: 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