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職的再生產從母親-嬰兒關係開始 :
1. 從事親職的基本心理立場正是在這個時期建立
2. 經過這段時期,人們會留下一種獨特的親密感記憶,並在日後企圖加以重建。
3. 人早年和母親的關係經驗提供了一個基礎,讓他/她們期待女人成為母親
- 任何社會中所提供的照顧,都不是隨機指派的,也不是隨機行使的。當個別的女人 - 母親 - 提供親職的照顧,嬰兒就會完全地依賴母親。
原初的愛
- 原初的愛唯有在被破壞的時候才會彰顯出來,如果得到了滿足,嬰兒會感覺一種沉靜的幸福感,一種完美的沉靜自足。如果並未得到滿足,就會導致激烈的需求。嬰兒的最終目的是「被愛與被滿足,而沒有任何回報的義報」。
- 佛洛伊德和許多其他的心理分析學家,誤將心理源頭的理論立基於生理學的基礎。這樣的錯誤,是他/她們未能注意到,餵食的社會關係是很重要的,口慾和口腔模式可以變成嚴重衝突的焦點,從而成為整個嬰兒期經驗的一個象徵。
自我的開端,以及客體愛的成長
- 一旦絕對依賴,母親也不再是別人可以取代的照顧者。雖然嬰兒開始感覺與認知到客體的分別性與持久性,但在情緒上尚未確定母親的持久存在,也不確定自己作為個體的完整自我。因此,在這個階段,和母親分離將造成很大的焦慮,深恐她一去不返,並對嬰兒剛萌芽的自我感造成根本威脅。隨著實質依賴的降低,心理依賴卻加深了。
- 唯有當原初愛的期待受挫,嬰兒才能達成自我的分殊化。如果嬰兒不受挫,就不會認知到別人的分別性。受挫以及愛恨交織,也就產生了焦慮。
- 這種焦慮、衝突和曖昧,並不是嬰兒期發展本身所造成,而是由於嬰兒在與母親關係中受到干擾與不適所做出的反應。
- 嬰兒和家人之間的最早關連是一種嫉妒,以及一種對立中的自我感。
- 以核心家庭來說,父親對小孩的自我分殊化扮演了核心角色。由於父親和孩子的媽媽有著如此親密的關係,他對小孩後來的防衛認同 - 比如,認同他的權力,以及他和母親之間的親近 - 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 小孩不僅透過父親來釐清人我的分界,透過父親,小孩也開始對客體之間的差別產生比較確實的區分。
- 在嬰兒努力走出原初認同的時候,很容易比較出母親和父親,以及母親和其他重要相關人之間的差別。嬰兒發現,並不是全世界都會照顧自己,這突顯了母親的獨一無二。
- 孩子對父親的心理意象,以及父子/女關係面向的內化,都遠遠落後於母親。因此,對於心理結構的內在組織,以及自我基本再現的發展,小孩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早發生作用。(這代表父親的角色並非不可被取代)
- 依戀行為 : 小孩會試圖維持與母親之間的連帶,尤其是身體的親近。依戀行為約在嬰兒六個月大時出現,並在一歲到十八個月時達到高峰。
- 在傳統的核心家庭中,母親永遠是嬰兒最初的依戀對象。小孩子依賴任何時刻照顧他/她的人,依戀則針對特色的互動品質,而不僅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依戀的對象往往,雖然不一定,就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然而,這個人確實就是他/她原初的感情對象,同時和他/她維持強烈與密切的互動關係。
- 兒童可能對不只一人產生依戀,只要是在孩子生命中扮演重要情緒角色的人都有可能。
- 在情緒上,小孩對母親充滿天真自利的原初愛,終須轉變成另一種愛,亦即認知到她是一個分別的個人,有著屬於自己的興趣。
關於女人專司母職
- 必須強調,在此的說明,主要負責照顧小孩的人,不一定就是一般所說的「母親」。因為,心理分析理論 (及受其影響的說明) 總是假定了一種無可避免的、必要的、單一的母嬰關係。而此一假定,所隱含的正是改變性別社會組織的最大障礙。
- 心理分析學家往往物化了社會組織的安排,視其為理所當然;透過這些安排,我們的社會得以確保,孩子的親生母親,或至少社會母親,必須一肩挑起育兒責任。
- 人們很容易接受此一立場,認為這比其他社會關係都來得自然,比較不是社會建構的。
- 關於母親獨攬育兒大任究竟對誰有好處,人們也往往不是很清楚。
- 母嬰關係的心理分析理論往往混淆了 :
1. 親生母親必然和必須獨攬育兒大任
2. 某人或某些人必須提供一定品質與持續的照顧
- 心理分析師假定,甚至主張,任何多重的原初照顧都會危害基本的自我發展。心理分析學家刻意選擇討論的,一些多重親職與母愛剝奪的不幸案例。無視於此一現象是否反常,或牴觸其他證據,或是例外,或值得進一步探討,而只是宣稱所謂單一原初照顧的必要性。
- 已經對母親產生依戀的嬰兒頓失母親
- 由於重大家庭變故與危機而導致親職角色換人
- 人手不足、戰爭時期的育幼院,以及為女性受刑人所設的育兒中心
- 一些根本無心持續照顧任何嬰兒的機構
- 沒有任何生理需要顯示嬰兒需要單一的原初連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母職不能夠由幾個人共同分擔。
- 然而這樣的母職,「對社會很好」。西方社會長久以來單一而緊密的母職,似乎確實生產了比較成就導向的男性,以及心理上傾向奉行一夫一妻制的人。加速了現代家庭的其他趉勢,比如家戶的核心化與孤立,以及認為政治或社會對幼兒沒有責任的信念。
- 心理分析的說明具有一種錯誤的普遍性,這還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因為它假定母親在這個社會中所給予的獨佔照顧,就跟母親專司親職的情況一樣,都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這種說明物化了照顧的品質,以及提供照顧者的性別和數量。
- 心理分析並沒有描述,嬰兒要成為所謂的個人,究竟需要什麼形式的親職安排。我們不應將這種情境視為正軌,或無可避免的命運。
- Jan 06 Thu 2022 16:14
[母職的再生產] - Chap4 : 早期的心理發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