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家庭中的性壓抑,將原本潛在雙性戀與多元性慾的嬰兒,教養成異性戀與單一性對象的成人,讓男孩取得男性的特權,叫女孩習得女性的順從與被動。這些「正常的」結果其實往往附帶了許多深切的心理痛苦和失調。
- 人們也可能認同彼此,修正自我,變得更像對方,因為對方擁有自己所想望、恐懼或仰慕的能力、屬性或權力。
- 內射(introjection)與認同(identification)都是一種內化(internalization)的形式 : 「透過這些過程,自我去轉化其與環境真實或想像的互動,及其環境真實或想像的特質,使其成為內在的規律和特性。」
- 人們也會進行一種往外投射(projection)與外化(externalization)的心理過程。人們假別人擁有一些特質,而這些特質實際上只屬於自己,或是人們以為自己和別人之間具有某種關係,而實際上那是自我部分之間的內在關係。
- 無意識防衛機制 : 人們可能會進行一種反向作用,將一種感覺或想法轉變成其反面,對自己否認某個議題或人對他/她們的重要性。比如 : 為了避免對一個人本身的憤怒,他/她會把這個人的印象只留下好和愉悅的特質,而那些壞的面向,則內化成為自己的內在,因而感覺到一種完全糟糕,令人沮喪的關係,或覺得自己本身是不好的、沮喪的,或被遺棄的。
- 先天的驅力並不足以決定幼兒的行為與發展。人的操作並不是根據心身意義上的「快樂原則」。
- 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生理機能去對環境做出反應,或組織外在的刺激等,任何人參與社會關係的能力,首先都是受到這些機能的型塑。
- 社會透過心理方式在個體之中形成,不僅是透過超我嚴苛的道德拘束。心理結構、個性、情緒與情慾生活的所有面向,都是社會的,透過「客體選擇的歷史」來建構。
- 社會結構的元素,尤其是親職組織所傳送的,以及個別家庭的特性,都會透過無意識的過程被孩子內在地挪用與轉化,從而影響其情感生活與心理結構。
- 社會經驗具有多重的心理意義,端看孩子如何去感覺自在、無助、依賴、溺愛、衝突與恐懼。內化涉及了扭曲、防衛與轉化。
- 個人發展的有意識層面 - 電視、玩具、故事書、教科書、雜誌、學校、宗教、法律中所充斥的道德訊息,告訴女人應該要生小孩、扮演好母親等等。在在都強化了心理取向與關係機能中比較不刻意、無意識的發展,也就是精神分析對於女性發展的描述。
關於「證據」
- 心理分析是一套關於心理發展的理論,可以告訴我們,社會形式與實踐如何影響個人,但不是一套關於文明起源與文化性質的理論。
- 社會經驗可能普遍的可以影響認同的發展,從而建構出自我,影響心智結構形式的性質,並組織個人的性特質。
- 心理分析經常宣稱其發現的內容是普遍的,但事實上,它所分析的病人幾乎都是來自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這些人都在同一類家庭與文化中長大。心理分析基本上假定,凡「家庭」都是核心家庭,母親和孩子之間有緊密的連帶,親職的工作全由母親負擔,或是由其他女人協助,假設這些都是自然的,甚至是兒童適當發展的必要條件。佛洛伊德假定了一個強烈父權制的家庭上。
- 心理分析依舊假定,兩性分工、性別人格以及異性戀都具有一定的生理與本能基礎。關於性別的著作始終強調伊底帕斯情結、原慾議題以及性取向,並始終認為女人是其原慾的配件,始終強調女性的性特質、陽具羨慕、被虐狂、生殖性、冷感,而忽略客體關係與自我發展。
- Jan 06 Thu 2022 10:05
[母職的再生產] - Chap3 : 心理分析和社會學的探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