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我們沒有一開始就發光發熱,也不表示就失敗了。然後,二十一世紀初的社會卻形同共謀般讓我們有這種感覺 - 過度把早早嶄露頭角視為至高、甚至是唯一算數的成就。
- 熱忱是會感染的。留意每個人和他們的想法。
- 在壓力極大的城市,有些菁英幼稚園就會利用父母對三、四歲子女會輸在起跑點上的恐懼。
- 我們的社會無比崇尚年輕有為,幼稚園到大學的校方紛紛出招搶錢,我們則擲出千金,負債累累。
- 大器晚成在過去被視為沉著與堅定,如今這愈來愈像是口頭上的安慰,像是在說你有缺點與不足之處。這種趨勢很糟糕,貶低了我們身而為人的許多重要特質,例如經驗、韌性,以及終生進步的能力。
- 即使是早早就獲得成功的人,在要做出改變人生方向的重大決定時,也有人會質疑他們是否有某種缺陷,尤其女性最會被社會如此輕視。
- 我們許多人覺得自己更像凱利而不是祖克伯。我們一開始也跌跌撞撞,困惑不已,在職場或學校遇瓶頸,習慣不佳,運氣不好,不然就是自信心不足。社會應該鼓勵有潛力大器晚成的人,無論任何年紀都可以成功、卓越,都可以充分發揮所長。
- 文化和教育系統只會衡量少數的技能,所以他們的天分和熱忱遭到忽略,通往發現、鼓勵和潛能的道路因此封閉了。體制甚至沒看到他們,遑論替他們打開成功之門。大器晚成的人必須另尋一條新路。
- 媒體是追蹤神童崛起的重要媒介。最新的媒體平能是網路,由很多年輕的「網紅」主宰。在體壇,運動員及早展現天分是優勢。科技是年輕人的玩意,PayScale調查32家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其員工的平均年齡,僅有六家的平均員工年齡超過35歲。
- 我們的文化對於及早成功的痴迷,像是在傳達一個訊息 : 如果你沒年輕就闖出名環、改變產業或賺進百萬美元,你的人生路無疑是走錯了。
- 有七成的孩子在十三歲之前退出校隊 :
   - 出於傳統 - 但速度加快了。如今當個頂尖的體育選手需要投入的時間與金錢,遠較往昔可觀。
  - 我們的文化不再支持稍長的孩子為了樂趣而投入練習。培養「成功」孩子的壓力,讓我們期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
- 純粹出於熱愛而練球或練琴?那是過時的想法。熱情和好玩與否並不重要。學子必須擅長某項運動,至於是否樂在其中一點都不重要。大學考官要求學生展現卓越,他們得找到擅長的項目,把其他的項目丟到垃圾桶,才能「享有優勢」和「脫穎而出」。
- 在這種高度壓力下,整個相關產業應運而生,不計代價地拼命激發學生的潛能。如今孩子光是練習還不夠,還需要練習得法 - 符合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所謂的「刻意練習」。
- 我們今天把孩子累得筋疲力盡,他們會因此更快樂、更厲害,變成更好的人嗎?這有助於大家活得更好嗎?我們原本該鼓勵孩子懷抱遠大夢想,敢於夢想,從人生無可避免的失敗裡記取教訓,但我們不這麼做,反而教他們戰戰兢兢,不敢犯下半點錯誤。
- 現在的孩子比以往更疲憊、更脆弱、更害怕失敗、更害怕打分數。大家想打安全牌,希望可以不用交出點什麼東西,可以不用被檢視。
- 我們從著重內在目標轉為著重外在目標。內在目標關乎自己這個人的發展,例如建立強烈的自我認同。外在目標關乎物質獲取和身分地位,例如高分、高收入和好臉蛋。
- 年輕人被期待做到各個要點才能「闖出名堂」,這些要點包括 : 「依循熱情、活出夢想、敢於冒險、建立對的人脈、找出人生導師、取得財務自主、擔任志工、好好工作、考慮或實際去讀研究所,還要談場變愛、活得幸福快樂與內心豐足。什麼時候可以只是活在當下,樂在其中?
- 我們的文化對青春的執迷主要不是關乎戰爭和理想主義,而是外在的成功。我們主要崇尚的價值不再是冒險犯難和自我探索,而是可衡量的艱難成就。
- 人成天拿自己的外表、錢財、地位和成就等外在條件,跟無法企及的完美標準做比較。
- 許多產業都設法以年輕員工取代年長員工,科技公司尤其厭老愛少。
- 你可能成績全拿A,卻當掉了人生。
- 大器晚成的人通常更懂得自省,更謹慎體貼,更耐心十足,更設身處地,更能管控情緒,情商比較高,處理情緒的技巧也比較好。年少得志的人過早以一套固定的觀點解釋自己為何能年紀輕輕就取得成功,於是過度自信,不再學習與成長。
- 在任何年紀、任何人生階段,我們都有辦法發光發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筆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