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問題行為的動力
  - 兒童的可教性尤其受到兩種因素的動搖
    - 一種逐漸累積、強烈且持續的自卑感
    - 他不再追求能帶來保證安心、安全與平等的目標,而是追求權力,希望能凌駕於環境之上的優越感。
  - 他們對世界的看法總是黯淡、悲觀的;很難找到與同儕或大人交往的方法;經常以沉默及掩飾的方式與周遭環境對抗;凡事只想到自己;內心充滿敵意,也認為別人不懷好意。他們極度敏感,只是旁人不易察覺。他們渴望得到根本難以企及的虛榮滿足,而難以解決的問題迫使他們採取旁門左道行為。
- 習慣不正常障礙
  - 真正原因是孩子根深柢固的反抗心態,會利用一切機會從對似乎具有強制性的情境撤退。因為他們視任何強制等同於傷害與羞辱,而且他們在抗拒社會規範的要求中獲得某種滿足感,藉此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 恐懼
  - 找出恐懼的目的,藉著恐懼引起注意。
- 外顯攻擊
  - 當個人自我主張的欲望極度強烈時,通常會伴隨妒羨的成分。容易養成對競爭對手懷抱惡意的習性。會造謠中傷他人、背叛家人,或是在公共場合以眨低他人來增加自我價值感。為了獲得自我價值感而不在乎把別人踩在腳下,他們外在展現出強硬與違抗的態度、容易暴怒,隨時準備迎戰假想敵。
  - 行為殘酷者的內心都含藏某種不為人知的脆弱。內在真正堅強的人,不會有冷酷無情的心態。
- 懶惰
  - 懶惰的孩子好比走鋼索的人,下面總有安全網保護,就算跌落也不會痛。被說成懶惰總比被視為無能來得不痛苦。懶惰的功用就是充當屏障,目的在掩飾孩子缺乏自信的事實,以逃避眼前必須應付的各種問題。
- 說謊與偷竊
  - 在一般情況下,自認為夠堅強的孩子都會說實話。說謊是一種為了隱藏自卑感的補償心態,有兩種主要形式 : 出於恐懼或為了掩飾自卑而故意誇大。
  - 偷竊永遠都是企圖逃避更強大的對手,或想與之並駕齊驅的狡猾手段。
- 我們甚至可以設身處地巴自己放在病患的立場去感受、思考並跟他互動。老實承認若處在相同的條件與環境下,同樣懷抱錯誤的優越目標,我們很可能也會採取相同行動。幸運的是,這種方法會讓我們放掉許多論斷與譴責的態度。
- 父母不需為孩子所表現的一切不良行為負責。畢竟父母並不是有技巧的教師,他們通常僅依據傳統經驗來指導孩子。
- 建議使用「或許」或是「我想下面這個方法可能有效果」這類有限制性的用語。富蘭克林的自傳中,所有教條式陳述一概棄絕。若想以寥寥數語的建議就改變根深柢固的系統,那是不可能的。
- 要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並要讓他們了解,千萬不可悲觀看待自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勇敢。諮商師有各種方法,能在半小時內鼓勵一個自認為如臨深淵的孩子。
- 光是當個友善的諮商師跟孩子建立友誼是不夠的。唯有謙虛的人才能接觸到人的內心。
- 一個人唯有認知到自己的謬誤,才可能改變生命風格。如果我們了解錯誤生命風格的形成,而且看出所涉及的錯誤,或許就有機會提出足夠的證據,說服孩子他是在某個人生關卡誤入歧途,若繼續往錯誤的方向走,必會對他造成傷害。
- 有時我認為有必要把問題清楚地呈現在孩童面前,目的不是為了羞辱他,而是讓他了解其懶惰、懦弱或功課落後的原因。
- 老是對孩子說他很壞或很笨,他很快就會相信這些話。

20210104_1.jpeg

20210104_2.jpeg

20210104_3.jpe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筆記 心理學 阿德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