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 佛陀指的是道德與倫理。
. 決定事情對或錯的五組標準 :
1. 苦與樂
. 任何事情,結果是苦,便是錯的;結果是樂,便是對的。
. 痛與苦是有區別的。痛或許無法避免,卻不表示我們定然苦。
. 快樂與享樂不同。我們許多人都把享樂當作快樂。
. 光憑這組標準,有其不足之處。每個人對於苦與樂的標準不同。
2. 利與害
. 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對人、對健康、對理解或對學習有益的都是好的。
. 有些心理狀態,我們都說是有益的,如喜悅、慈悲、寬恕、理解與愛。
3. 惑與醒
. 當我心不清明時,我便不是清醒的;我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做出錯誤的決定,犯下錯誤。
. 例如我對自己的孩子十分生氣。那一刻,我的憤怒使我昏亂,使我失去清明。
4. 放或守
. 道德如果缺乏權變與彈性,就不明智。
. 「守」 : 有時候縱使某事本來沒錯,但還是不要做。凡事都應當防患未然。
5. 表面與實質
. 所有這些倫理標準我們都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最後,我們則是要超越一切標準與規範 :
. 站在相即互入的角度來看,主觀觀點與客觀觀點都是源自於心意識。樂與苦相即互有。終極實相超越一切善惡對錯。
. 八正道超越一切標準 :
. 正見 : 通往快樂的道路始於正見
. 當我具備正見時,我的所想便是正思,所言便是正語,所行就是正業。
. 正見超越一切觀點,無有分別,免於二元思想。只要仍執著於一個觀點,我就不可能有正見。
. 正見,就不是不存一切觀點。一切觀點都應該放棄。
. 執著於觀點、不包容、分別心與教條主義正是排他、恐懼、憎恨、貪婪與絕望的根源。
. 我們總以為,意識是認知的主體,外面的世界是認知的客體,並認為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但按照佛陀的教導,這是根本的錯誤。
. 在佛教裡有六個感官 : 眼、耳、鼻、舌、身、意。
. 眼的對象是色 (形),耳的對象是聲,鼻的對象是香,舌的對象是味,身的對象是觸,心的對象則是法 (認知對象)。法是心的對象,並不是客觀的實相。世界只是我們的心的對象而已。
. 「二取」的錯誤 : 把主體與客體看成了不同的東西。唯有克服主客是兩個分離實體的看法,正見才有可能。
. 我們就是地球。傷害環境,便是傷害自己;傷害別人,便是傷害自己。
. 礦物、植物、動物,如果不再存在,人類也無法存在。
. 無論我做什麼,我父親都和我一起在做。我生氣,我父親也生氣。我氣我自己,我就是氣我父親。我氣我父親,我便是氣我自己。
. 當我具備了正見,便可以看見自己內在的祖先與後代,我也就擁有了大同。
. 以為自己是一個分別的我,這種看法有如一間牢獄當我把自己囚禁於自己的錯誤見解中,我會因為跟別人做比較而受苦。我們會因為別人而感覺受傷害,或因為自己有別於別人而感覺驕傲。
. 如果沒有正念,我們所能看見的就只是自己的少部分。我們按照自己的經驗,挑挑選選,認定自己是這種人或那種人。禪修則是要認清自己整個人。我將深入看見自己是兒女,是手足,是父母,是自己所恨和所愛的人。
. 正思 (無分別) : 佛陀講八正道,沒有以正思為首,那是因為正思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正見使我們得有深入的理解,進而得有正思。
. 正思之所思,包含不二、空與相即互有的洞察。符合理解與慈悲。我們所思如果沒有理解與慈悲,就不是正思。
. 正思帶來快樂。和好、慈悲、理解與無分別的思想一旦生起,我們便會覺得身心得到療癒。
. 我們所思如果跟隨謬誤的想法,充滿怨恨、瞋怒或懊悔,會損害健康,傷及和諧,使我們受苦,當下便為自己及世界帶來痛苦。
. 我們習慣於二元思考,因此而受苦。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從事非二元的思考,那才是基於正見的思惟。
. 當我生出一個思想,上面就有了我的簽名。我既是生起那個思想的人,就要為它負責。那思想若是慈悲的、寬恕的、無分別的,我會美麗地延續到未來,因為那思想上有我的簽名。無論所做何事,都有我的簽名。
. 正語的四項準則 :
1. 誠實、不說謊
2. 一致,不可對此人說一套,對另一人又說另一套
3. 尊重,不可口出惡言
4. 精確,不可誇大
. 一旦具備了正思,便知道如何說正語。人無常,其心無常,其身無常。有了這樣的洞察,我不會生氣,我會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說話和行動。
. 正語是表達無分別、寬恕、理解、支持與愛語的言詞。正語使人自由,使人療癒,帶來安慰,帶來快樂。我們所言,如果有任何歧視、瞋恨和意圖懲罰,便會使我們自己受苦,使別人受苦。
. 我們往往執著於我的觀念,也會執著無我的觀念。以正見為基礎,一切觀念皆空,才能免於我觀及無我觀的執著。無論表達的是什麼,都有要技巧,別人才不會被困於一個觀念中。
. 很多的苦都是肇因於不正語。不正語即是缺乏開明,沒有理解、慈悲與和好的語言。
. 正業 :
. 梵文的 Karma (業) 指的是行為,也包括行為的結果。在佛教裡,行為有三重 : 身業、口業、意業。
. 肉身之消失並不影響我的延伸。每一時刻,我們都在製造三種業 : 思想、言語與身體的行動。行為會影響自己及世界。我的業可以是美好和進步的延伸。
. 思想是第一種行為。思想可以影響世界,如果所思錯誤,則世界受苦,自己也受苦。
. 言語是第二種行為。言語可以改變世界。說和藹、寬恕、體諒的話語,我便會覺得舒坦。
. 身體的行動是第三種行為。行為若能支持、保護、安慰或拯救別人,內心自會覺得舒坦。
. 正確的身體活動提供安慰、救助、保護,拯救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有助於環境的保護,扭轉全球氣候變遷的過程。
. 正命
. 正命者,不使我們受苦,可以讓我們表現慈悲與理解的職業。工作若能幫助我們表現愛、關懷與慈悲,擁有這份工作的人便應自己慶幸。
. 正當的營生帶來福祉,不正當的營生則帶來不幸,毀壞我們的星球,製造毒素,進入我們的身心。
. 正精進
. 無論修持什麼,最好的理由就是「我喜歡」。
. 有許多人,因為錯誤的精進,奔波緊張,不是追求智慧洞察,而是在追逐金錢、名聲與享樂。
. 四個步驟 :
1. 盡一己之全力,不讓不好的種子冒出來。
2. 萬一瞋恨、絕望、妒嫉、苦惱或創傷這些種子已經顯現,形成了心行,便要做些事情,幫它回到下面去,以種子的形式在藏識沉睡。
. 把好的種子請上來,替換它
. 既然不喜歡生氣與絕望,為什麼非要坐在那兒受苦呢?我們的內心既然有愛、慈悲、歡喜與平安這些正面的種子,就邀請它們進來。
3. 把好種子邀請上來
4. 每當有益的東西來到時,便要當她像朋友一樣留在客廳,盡可能跟我們待得長久些。
. 快樂與愛的種子若變得強壯了,用不著邀請就會出現,我們等著歡迎就是了。
. 當我的正念與專注力強,我就有洞察。洞察就是開悟,就是理解。洞察是每天的功課。有正念,就已經有些洞察。
. 既有洞察,便知道有什麼要做,有什麼不要做;什麼要說,什麼不要說;什麼可以想,什麼不應該想。
. 修行所得來的這三種能量(正念、專注與洞察)便是一切倫理的基礎。沒有正念、專注與洞察,不足以言道德、倫理或行為規範。
. 如果老是想著令自己悲傷與恐懼的事情,或對未來充滿憂慮,我們也就失去了正念的空間。
. 真正的家是在此地此刻,唯有在此地此刻,才有真正的人生,在過去,有的只是記憶。
. 在我們的內心,仍有恐懼、焦慮與苦悶。一心只知道追逐權力、金錢與安全保證,這就是不正的念。在貪慾的驅策下,忘全忘記了環顧周遭的人生之美。有了正念,才得安住當下,才得以觸發內在及周遭正面的一切。
. 當我們承認自己內在的緊張並將之釋放,正念便會更加茁壯。如果我們洞察了自己的苦及其原因,我們就明白,自己再也不想受那樣的苦。
. 正定 :
. 正念與正定幫助我們深觀實相的本質,並得到無分別及相即互有的洞察。活在正念與正定中,便會不斷產生洞察。
. 無常是我們專注的重要對象。即便是一個有害的人,拜無常之賜,那人有可能會碰到某個情況,使他不再那樣瞋恨。
. 不當的專注使人受苦。專注於滿足自己的貪慾、權力、金錢、名聲與性之攫取或沉迷其間,他的心便將迷失,並使自己與別人都大大地受苦。
. 八正道
. 正見解 (正見)、正思惟、正語言(正語)、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正意念(正念)、正禪定(正定)
- Nov 25 Fri 2022 20:34
[好公民 : 打造覺悟的社會] 一行禪師 - Chap 6: 第四聖諦 : 合乎倫理的生活方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