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每當有人告狀,說某人做了一件令人髮指的行為,家庭治療師的思考就是,這個行為和身邊重要他人的關聯是什麼?如果學生上課嗆老師,那老師做了什麼讓學生要嗆聲?學生嗆了以後,當時老師如何反應?如何處理?其他同學的反應是什麼?
- 原初的家人關係連結不但可能影響兒童各項發展,長期處於不理想關係中的兒童與成人,很容易出現各種適應上的困難,甚至身心症狀
- 人際相互性 :
  1. 互補 : 狀似對立,實則相生相容
  2. 競爭 : 一個人如果能自我肯定,不受外在動搖,面對競爭比較容易跳脫出來
- 循環因果 : 彼此互為因果
- 界限,區別自己與別人的領域,釐清人我關係中的規則。
- 自我分化 : 維持自我的重要能力
  1. 面對令人焦慮的壓力情境時,是否能冷靜理智、根據思考做出反應,而不是被焦慮驅動而反射性的回應
  2. 在人際關係中,與對方情緒融合成一體的程度
- 四種三角關係 :
  1. 跨代聯盟 : 孩子成為父母的「情緒配偶」
  2. 親職化 : 孩子變成「小媽媽」
    - 這些孩子的情緒與生理發展可能尚未成熟,卻被迫提早承擔超過自己負荷的責任壓力
  3. 代罪羔羊 : 孩子被視為「小惡魔」
  4. 支持型迂迴 : 孩子成為「小病人」
- 蕯提爾 : 我們往往習慣採取某一種固定的溝通風格,而這種習慣往往造成人際溝通上的困難
  - 溝通姿態 :
    1. 討好 : 眼光全在別人身上
    2. 指責 : 
      - 當關注焦點只在自己身上,看不見、聽不到別人的立場。充滿憤怒,總是吹毛求疵,並要求別人服從,但內在其實也缺乏自我價值。
    3. 超理智
      - 不太關心自己和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擅長說理分析,而且往往以自己能保持冷靜鎮定為傲。
    4. 打岔
      - 和低自我價值感有關。這樣的人時常插嘴、講笑話、闖禍、分心,來避免人際衝突。看似忙於回應別人,實則總是反應不到重點。
    5. 一致型
      - 對薩提爾來說,成長的目標在於幫助人學習一致性的表達,和別人達到一致性的溝通。
  - 說話者往往專注在某個特定的面向,無法同時顧全三者,而 (自我、他人、情境),而產生表達上的不一致。
- 依附關係 : 
  - 型態 :
    1. 安全依附
      - 對自己與別人的看法較為正向,比較容易與伴侶維持良好而穩定的關係。
    2. 矛盾依附
      - 覺得自己沒價值、沒自信..對愛情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不斷要求對方給承諾
    3. 逃避依附
      - 對自己和別人皆持負面態度,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也覺得別人不可信賴,一定會拒絕自己,所以往往因為害怕受到傷害而逃避與人親近
  - 值得重視之因 :
    1. 非常穩定 : 成年後仍有七成以上維持不變
    2. 影響層面非常廣
      - 依附型態也會影響伴侶關係

關係模式的代間傳遞
- Murray Bowen : 「自我分化就是一個會代間傳的特質。如果父母親自己未發展出良好的自我分化,他們會視子女的自主性為威脅而加以壓抑、懲罰,讓子女很難發展出高自我分化的反應。」
- 暴力 : 可怕的代間傳遞
  - 無論是遭受父母的直接暴力或目睹父母之間的暴力,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適應,其中許多孩子會出現外顯的攻擊行為。
  - 如果孩子每天耳濡目染父母心親子間的言語、肢體等各種形式的暴力,孩子不知不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粗暴對待同學或手足。

婚姻模式的代間傳遞
- 小心檢視父母的婚姻關係是不是已經不知不覺扭曲了自己對婚姻的評價與信念,進而立志好好經營自己的婚姻,讓不幸在我們的努力下停止。
- 我們如何說話,決定了我們活出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