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重要的概念 - 自我分化 : 個體的適應能力各不相同 - 亦即,要因應生活的需求並達成他們的目標。
- 分化的程度越高,就會存在越多的基本自我,越不需要將自我依附在別人身上。
- 很多人在長大成人之後,基本自我就不再發展。這意指在不同的程度上,基本自我只維持在過去原生家庭的樣貌,並未完成要脫離與其他家人的融合,因此,自我只有部分的分化。他們需要其他家人來建構完整的自我,在關係中進行融合。因為他們從原生家庭分離出較少的自我,他們會不假思索地這麼做,對此毫無自覺。在成人階段,他們嘗試要關係中的別人讓自己變得完整或是對不足有所補償。這種依附的傾向是不假思索的,他們並不沒有覺察。
- 人們會試圖在關係中補足不完整的自我,同時,系統中的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目標,希望可以藉此建構完整的自我。這種建構完整自我的努力來自兩個未分化的自我,導致自我的融合。它是建立在原生家庭未解決的依附或連結性的需求上。
- 在所有不同程度的分化上,基本自我或多或少會被功能性自我 (functional self) 或「假」自我所圍繞。假自我 (pseudo self) 能夠以比基本自我分化程度更高或更低的方式運作,主要取決於外在環境是否有利。...如果環境變得不利、焦慮升高,同一個人可能會出現生理或情緒症狀,或是不成熟的行為。
- 當系統中的焦慮升高,功能性自我的部分會進行妥協;與同樣滲透程度的人在關係中融合,放棄自我或取得對方的自我。接受來自關係系統的信念,而非自己理解的信念,成為功能性自我或假自我的一部分。
- 基本自我不需要任何支持,它是非常肯定、不會動搖且不接受妥協的。「分化」這個詞,只適用於基本自我,而不適用功能性自我。
- 分化程度較高的人在關係中較少進行自我交換,這個事實並不指他們比較不跟人合作或沒有愛心。相反地,在比較高的程度上,他們更有合作和利他的能力,只是這種合作或利他並非一種自動化、有助於適應或順應別人的反應,而是依從內在原則的引導而做出思考周延的決定。
  - 做決定的能力較好,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以便在困境中思考。
  - 較少關注是否被愛或被接納,或是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他們比較會依照自己的願則過生活,使關係變得更平順。

- 在基本自我分化較低的人中,除了盲從之外,還有盲從相反的抗爭和反抗,都是面對團體壓力的情緒性反應,伴隨著功能性自我的妥協面對焦慮所採取的困獸之鬥。分化程度較低時,功能性自我會自動地放棄自我或取得別人的自我。事實上,因為功能性自我只受情緒系統的左右,它幾乎是反射性的動作。
  - 被情緒癱瘓。
  - 量尺上程度較低的人有做決定的困難,因為他們較少在想法與感覺之間做出選擇,多數決定都是被情緒主導。
  - 缺少自我,一直透過和另一個人融合來建構完整的自我。然而,融合是一個不舒服的狀態,所以關係很難維持幸福。他們對於被愛和被接納有著無止境的擔憂。
  - 每天會面對對相當多的焦慮。焦慮的症狀可能是情緒、心理或生理的疾病或問題,包括成癮或偏差行為。

- 大多數人離家之後仍然保持原來的分化程度,然而成人絕對可以透過努力加以提升。經由思索,將自己的願則理出頭緒 - 這對於基本自我的發展至為重要 - 是每個人都可以開始進行的計畫。
image
image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