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探索的,是當我們是小孩時,所接觸到的想法和價值觀有哪些?而她/他所內化的觀念又有哪些?童年時期她/他受到何種待遇?她/他從這種對待之中衍生出什麼想法?她/他又被鼓勵去如何看待自己?她/他又被鼓勵去如何看待自己?童期,是否發生過重要的事件 (例如身體虐待或性侵害),特別影響她/他的心智發展?或者生活當中是否有不尋常的事發生,影響到她/他對人生的看法?
  - 從「我該怪誰」轉移到「我該做什麼?」
- 無論是覺得父母完美無瑕,或是一無是處,都無法看到父母真實的一面。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受到童年記憶過度的束縛,也太過於依賴父母。
- 如果我願意為我自己的生活負責,如果我不去相信我需要父母的支持才活得下去,我指的不是經濟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就能面對我的童年生活,接受它的本來面目。
- 選擇面對現實,就是「自我負責」的第一步。
- 如果人被鼓勵把自己看成是受害者時,所面臨到的危險是,她/他們將永遠會把自己困在一個被動的狀態中,並且相信只有別人才能拯救自己。
- 探索必須是一種心理歷程,而不是一種智力練習。
- 為了不讓自己痛苦,在心理上刻意地讓自己與一些不愉快的經驗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便不可能心理痊癒,也不可能會有任何的改變。
  - 她/他們害怕再一次受到傷害。焦慮、恐懼似乎強力地控制著這些人的生活。
- 這種悲痛何時才會停止?我心中的苦何時才能痊癒?
- 將全副精神花在責怪別人,只會讓人心力交瘁,無能為力。
- 接受,並不一定是要去喜歡、讚美、寬恕或原諒,而是不要拒絕去面對已經發生的事實...是不去對抗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接受,是願意去面對現實,而不左顧右盼、不說教、不爭辯、也不試圖逃避。
  - 「畢竟,我爸媽也是有父母的人,她/他們可能也常常被嚇到,也沒有安全感。或者,她/他們也可能被壓抑,或被忽略。如果我今天能為自己創造出快樂的生活,我為什麼要為過去的事來討厭她/他們,而剝奪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
- 愈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自己選擇的,就愈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先決條件。
- 生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負責,因此該做的,是積極改善現狀。
  - 只要能夠做到不再沉溺於童年時期的悲慘記憶上,其實就已經做到了「自我肯定」、「自我負責」,並能建立一個全新的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