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The best way to work on an initimate relationship is to work on the self.
- What is shameful is the ignorance and prejudice of a society that condemns honest affections.
- When we put all our eggs in the basket of one relationship, we risk losing everything when that relationship ends.
  - Losing oneself in marriage is what our culture encourages; it is not a reflection of personal failure.

Harriet Lerner 選書原則: 
  1. Don't believe authors who make large and silly promises.
      (不要相信做出龐大並且愚蠢承諾的作者)

    - No book will bring you ecstatic sex, high self-esteem, or an escape from the range of painful emotions that make us human.
      (沒有書能帶給妳狂喜的性愛,高度的自尊,或者逃離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大範圍的痛苦情緒)

    - Substantive change occurs slowly over time, with many frustrations and derailments. Small change will make a big difference in your life.
      (本質的改變隨著時間緩慢地發生,伴隨著許多沮喪和阻撓。好消息是,小小的改變將會在妳/你的人生中造成重大的改變)

  2. Do take a good tip wherever you find it.
      (採納妳/你在任何地方找到的忠告)

  3. Don't buy books that promote guilt
      (不要買提倡罪惡的書)

  4. Do take expert advice as just one opinion.
      (把專家的建議當成只是一個意見)

    -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 authors who presum to have a corner on the truth. Nothing is normal, right, or true for all women.
      (保持對假定有一個角落擁有真相的作者健康的懷疑主義。沒有什麼對女人來說,是正常,正確或真實的。)
    - Run with good advice and ignore the rest.
      (執行忠告並且忽略其他的)

  5. Don't buy books that promote a narrow, blaming attitude toward family members.
      (不要買那些提倡用狹隘、怪罪的態度對待家庭成員的書)

    - A good self-help book can provide creative options for changing your part in family patterns without promoting self-blame and without disqualifying legitimate anger and hurt.
      (一本好的自助書能夠提供創意的意見去改變在家庭模式中妳/你的部分,沒有推廣內疚也沒有剝奪合宜的憤怒跟受傷的資格)
  6. Do try to find books that engage your heart and mind.
      (試著去找能讓妳/你的心思感興趣的書)

    - Trust your evaluations and gut reaction, including negative ones. If you fail to change, why not blame the book, rather than yourself?
      (信任妳/你的評估跟直覺反應,包括負面的部分。如果妳/你改變失敗,為什麼不怪這本書,而是怪妳/你自己呢?)

----

- 缺乏時空背景,我們會將某種特定的行為視為我們內心故有不變的「特點」或「人格特徵」,而不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一段舞蹈。

- 對於不談論自己本身或有所保留的情形,我們稱之為「隱私」,暗示我們不透露實情並不為過或無傷。... 我們皆認為我們不必事事對人坦白。
  - 隱私異於欺騙,但當我們說 : 「這是我的事,與別人無關」時,我們並不了解秘密、沉默以及不坦露自己的掩飾生活,所產生的後果與全盤意義。
  - 於是出現了因自我而起的謊言、秘密與沉默。我們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與信念。我們的優先考慮與生活目標不再忠於自己,行為也不符合自己訂立的價值與信念。對於重要的事情,我們放棄、得過且得、受制於人,不再以自己為中心、不再以自己為基礎、也不再了解自己。因此在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中,我們無法完完全全地看到自己。
- 由於人類自欺的本領高強,我們無法承認自己說謊,或無法活得出真正的自己。無論情況如何,我們皆不再忠於自己、不再以真面目示人。

- 我們的文化強調男女間的差異 (想想「異性」這名詞),這不但掩蓋住人性的共同點,也模糊了我們女性之間的差異範圍。
  - 我們對說謊與吐實的想法,自出生以來,即受種族、階級、文化與獨特的個人經歷所影響。我們整體生活經驗互相結合,形成了我們認為孰真孰假的哲學,以及對於吐實的時機與方法的看法。

- 女性假裝性高潮是普遍的現象 (或交歡時表現得比實際感受還熱烈),此一現象深具意義 : 反映了文化的壓力要女性關切她為別人所帶來的歡樂,而非自身感覺的歡樂。

無罪的假裝?
- 雖然許多人認為,說性行為方面的謊言是不道德的行為 (如有婚外情,但不承認),卻不輕視「假裝」。「假裝」、「作假」與「虛飾」或有幾分輕浮的味道,而這些字也可能激起謹慎、像女子行為或甚至禮貌的意象。女性仍表示,她們覺得在性方面裝腔作勢沒什麼大不了,只不過是女性都會做的事,稱不上是壞的想法。
  - 許多女性至今仍然沒有這種觀念,即自己的身體與性行為可依照原本面貌存在 - 可依自己意願生活的概念。
- 為何「說謊」與「假裝」在我們耳中聽來截然不同呢?我們把謊言當成自私、自利,或自我保護的活動。反之,假裝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 因此,「當代女性」會假裝達到各式各樣的性高潮,而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則是「靜靜的躺著」,拒絕魚水之歡 - 屈服於強大的文化壓力下,使自己看來有如睡著的白雪公主般,過著毫無本能的生活。同樣地,歷史上的所有女性不但拒絕與其他的女性有肌膚之親,也僅有極少數的人與異性交歡自由 - 經警告不能運用此自由。
- 為何我們要矮化或軟化出賣自我的行為,甚至將這類行為歸類於婦德呢?為何我們不能認真思索,假裝達到性高潮、誇張或抗拒性慾的問題呢?為何我們要接受而非駁斥,這些到處可見我們最私密處錯誤指稱的現象呢?
  - 縱觀整個歷史,環顧全世界,女性不是為了善意才「假裝」,而是被迫對男性說性的謊言,以保有自我。
  - 「淫蕩」的尼姑與「難纏」的妻子要處以切除陰蒂之刑罰;不忠實的女人,這些決心生活不受男性的控制者,受人嘲笑、非難與責打。對於寧願孤枕獨眠的已婚婦女而言,說性的謊言有經濟與情緒的需要,因為性交仍被視為是丈夫的權利與妻子的義務。
- 我們或許沒有發覺自己因恐懼而假裝,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假裝。當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不再為自己所有時,我們即不再聽到自己身體所傳出之性慾與節奏的信號,而變得興趣缺缺。我們上床時精疲力竭,懷疑「沒有性需求」是否有問題。我們「會勉為其難地做這件事」,或在「做這件事」時想著別人或其他的事。假裝成了習慣、反射動作、不察覺的行為。
  - 當我們焦慮或受到威脅時,我們想自在如意,這也是謊言與假裝的起源。
- 長久以來,無論在臥室或會議室中,女人的工作是要將男性放大,再將之反映放射回去,使他們看來比實際的自己魁梧。

- 家庭潛伏的焦慮程度或情緒強度,左右了個人發掘、澄清、表達個人真心話的自由,以及對自我與別人了解的正確程度。

- 就算在某些理想的「自由」環境中,不受角色、規矩、傳統以及家、文化與時空背景的迷思困擾,依然沒有人能展現「真正自我」。自我不會「展現」,而是要靠不斷地創造,以及在我們與別人的互重間一再地重述。
- 身為成人的我們,可以主宰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誠實與真誠程度。
  - 說更多實話需要我們將自己詮釋得有清楚、更客觀看待對方、坦白說出相關問題,並承認自己與別人皆有一切人類之所以為成人類的才能與缺點,而且流變不居。這就是誠實、說實話與「真實」的起點,不是靠吐露或揭發戲劇化的欺騙與秘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所謂的「做我自己」。

- 說實話顯然需要我們「做真正的自己」。但是想到時機、技巧以及希望在人際關係中完成的目標時,我們必須懂得設限。
  - 同時,澄清自己 (或別人) - 真正的思考、感情與對事情的立場,必定耗費一番時日與心血。當我們自稱是「最誠實的人」時,我們或許只是焦急地反對對方,而非表達自己最深刻的感情。我們或許會誤把最激盪的情緒視為「最真實」。

- 我的字典將誠實視為崇高的道德,誠實表示真實、正直、誠意、公平、無欺人或狡詐之心。在此種定義之下,誠實不容爭議,絕對是吐實的基本條件。
  - 但我們談起個人「誠實」的實例時,總是把焦點放在情緒反彈的事件上,有時是在長期緘默後的爆發... 當人們回憶這類吐露所引發的互動始末,往往發現情況越來越糟。
  - 解決問題的方式並非較不誠實,而是改進吐實的技巧。

- 要發掘真話或證明以前所說的話,我們必須願意實驗各種維繫人際關係的方式,且百折不撓。
- 人類習於二分法,在壓力下傾向兩極。...雙方過份注意對方所做的錯事,而忽略了改變自己的各種選擇。...無論是個人或政府,能克服我們自然、定型的反應,超越這種阻礙我們展開對話與體會較幽微複雜真心話的反應,皆是一項驚人的成就。要改變我們人際關係的行為習慣,就算一開始覺得絲毫不忠於自己,也必須願意假裝、演戲、忍住自己自然的反應。

- 歌德 : 「以現有的表現取人,無法令人發揮真有的實力。但把別人當做已具有可能擁有的潛力時,則能激發她/他應有的實力。」

  - 做自己的身體,是我們了解真相的方法。我們不時地有如貓一般,自動看到身體的訊號,但不深究。身體讓我們知道坐、站、離開餐廳的感受;身體讓我們知道是否想投入某人的懷中或只想睡覺;身體讓我們知道某個互重是否令我們活力充、抖摟、鼓舞或相反。
  - 我們通往自我覺醒、個人實話的最直接道路是直覺。...但我們會錯誤解釋,不再接收到自己的感受,尤其是這感受有壓垮我們或引起波濤之虞時,更是如此。
- 追尋實話的關鍵在於努力找出身體最深的實話,並辨別實話與起於身體但誤導的制約反應之不同。
- 解釋憤怒,甚至感覺憤怒,需要覺得自己有資格與能夠這麼做的感覺。這挑戰不僅要我們與「身體保持連繫」,而且要創造一個環境讓我們覺醒、承認自己的反應。當沒有人傾聽,文化不承認我們的直覺感受時,大多數人的個人經驗都是沒有名稱的。

- 焦慮會激起其他的情緒。當焦慮升高時,我們極易大發脾氣或不小心掉入愛的漩渦...焦慮有如恐懼,激起我們的行動,但也往往是個停止號誌或閃亮的紅燈,表示 : 「危險!請勿入內!」
- 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焦慮,注意身體要告訴我們什麼事。但我們不能屈服於恐懼,恐懼是女性的大敵。我們學會恐懼,絕非偶然。害怕讓女性癱瘓,讓我們遲滯不前,令我們不能全心全力投注於重要的工作,限制我們的創意與想像力。
  - 「我們經社會化後,唯恐懼是從,而不顧自己對語言與定義的需求,在我們默默等待無懼這最終的奢侈品時,我們會被沉默壓得窒息。」
  - 沉默不能保護我們。女性能為安全之故一輩子沉默,但仍免不了一死。「我們可以坐在一隅沉默一革子,讓我們的姐妹與自己受到蹂躪,子女被扭曲、毀滅,地球被污染;我們可以坐在安全的一角,沉默如瓶,但一樣害怕。」

- 吐實遠比「誠實」與好意,需要更多的條件,而傳統將這些混為一談。吐實需要我們先放棄自己習慣與定型的反應與思考方式,才能將多層次、複雜、包容與正確的實情,看得更廣更深。

----

- 罪惡感與自我懷疑是阻止我們感覺怒意的最有效利器。我們的社會培義女人的罪惡感,因此如果我們無法成為男人們情緒的支柱時,許多人仍會有罪惡感。
  - 拿出勇氣停止罪惡感,開始運用我們的憤怒,問何者才是正確而又能適合我們生活,並將此問題弄清楚;要做到這一切都並非易事。
- 大部分人在如何運用憤怒澄清、加強與人關係上,都欠缺指導。倒是從教訓中學會對憤怒敬而遠之,完全拒絕它的存在,去尋找不適當的代替品或自怨自艾。學會不去承認有憤怒的原因,學會對憤怒的根源視而不見;或者學會的是胡亂地使性子,結果只能維持現狀,而無法對現狀提出質問。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忘卻這一切,如此一來,才可將憤怒運用於自尊與成長上。

  - 只是把自己想做的事說出來 : 「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我得替自己做決定。」

- 許多人做依照對方意願行動的選擇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做;我們避免產生新想法與思考方式,才不會在重要的人際關係中發生公開衝突及歧見;我們不讓自己看穿身受其苦的不公平安排;我們可能也會放棄嘗試新奇事物的機會,但是我們可能不明白為了讓一切平安無事所做的犧牲有多大。
  - 一個女人就把她的另一半對她的期望與選擇當做自己的期望與選擇,以此避開了衝突。她放棄了了解自己的權力,努力迎合他的要求與期待。她默許整個放棄自我的過程繼續下去,好讓自己與先生安然相處。如果她發生心理或生理的問題,為了保護另一個人或維持兩人平靜的關係,她不會把不能發揮自我與自我犧牲兩者聯想在一起。

- 如果我們長期以來對某個男女關係感到憤怒或痛苦,這可能就是一個要我們澄清加強「自我」的訊號。我們得著手找出自己想法、感情與需求的脈絡,找出自己在生活中應做的改變,以此來重新反省自己。

- 我們大多數的人,把自己的「憤怒力量」消耗在改變另一個人。然而表示感情成熟的一項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承認萬物萬象存在的效力,了解人們的思想、感情與反應各有不同。通常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在在表示「親近」等於「一致」。
  - 我們很難完全學會,我們對於萬事萬物都有權擁有的想法與感情,而別人也是一樣。把自己的思想與感情表達清楚,負責作出與自己價值觀與信念一致的決定,這是我們的職責。但是要別人的思想、感情和我們一致或依照我們的期望進行,這就不是我們的職責了。

- 教訓 :
  1. 「把情緒全部發洩出來」是於事無補的,因為發脾氣只會延續彼此關係中的老規則與模式,而無法對此提出質疑。
  2. 唯一能改變且控制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3. 改變自己,讓人覺得如此的危險、困難,因此很輕易地會因循默然屈服或無益爭吵與責罵的老方法。
  4. 放棄自我是我們憤怒問題中最嚴重的癥結。

  -女性往往反其道而行 : 我們努力為別人的情感、思想與行為負責也要別人對我們的情感、思想與行為負責。
- 為什麼「誰要為什麼負責任」的問題,如此困惑著女性呢?長久以來,女性一直不被鼓勵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為自己做決定以及控制自己生活的品質與方向。當我們放棄自己的責任時,就會責怪別人無法填補我們的空虛或給我們快樂,而這並不是別人的職責。然而同時,我們又會覺得該對四周的事物負責,我們易於為別人問題與苦痛擔負責任,也易於接受自己有錯的罪名。在這過程中,我們逐漸相信如果我們盡全力,就可以扭轉情勢。罪惡感與自責,的確是普遍的女性問題。

- 當人際關係陷入原地打轉時,只要其中一個人願意負責改變自己的作為,整個惡性循環將會改變。
  - 承擔責任並不是說我們要自責或自貶。學會觀察與改變行為是自愛的過程,在自責之下是無法進行的,自責往往是貶低而不是提升自己觀察相處模式的能力;它甚至是我們玩的一部分把戲,不自覺地要以人一人處於低姿態好讓另一個人高一等的方式,維護兩人的關係。

- 我們要維持一個足夠的分開獨立程度,好讓吸人有處理痛苦及解決問題的空間,是多麼不容易!
  - 男性也不善於平衡「分開獨立」與「同在一起」的力量,他們常以疏離與置身事外的方式處理焦慮。 (為了「自我」犧牲「我們」)
  - 女性則常以投入與情緒發揮過度的方式處理焦慮 (為了「我們」犧牲「自我」)

- 當我們自認我們最了解別人該怎麼做,並且要她/他們照著去做時,我們就過度了。... 同時如果我們建議時,擺出我能決定她/他們生命的態度時,我們最親密的人會難以考慮我們的建議。
  - 「心理治療對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完全贊成。但是不是每個人都一樣,也是你是一切都靠自己的人。你的想法呢?」

- 我們許多人的反應是,一旦我們的兒子或女兒表示哀傷、憤怒或嫉妒,我們第一個反應是急忙想辦法平息情緒或把事情擺平,這些辦法有建議、解釋或安撫。我們會想改變話題或讓小孩開心點;我們會想說服我們的孩子不必或不該有這種感覺。(我們在教、控制對方應該要有什麼感覺)
- 當我們不再要求別人改進,而是開始觀察行為模式並尋求新的作法時,孩子也會像大人一樣,開始做改變。

- 暗藏在某一人際關係或處境中的問題,必定會使得另一關係的情況惡化。一旦我們開始察覺到這種過程,就會向我們遷怒的對象抱歉,恢復正常。
- 「三角關係」模式 : 三角關係基本上來得快,去得也快,在所有處理中不自覺地自動形成,包括家庭、工作環境與朋友關係中。然而三角關係亦會變得堅強無比,阻礙個人的成長,使我們無法認清造成我們關係衝突的真正原因。
- 了解三角關係需要我們注意兩件事 :
  1. 與重要的人 (常常是上一代的人) 之間未解決也未曾提出的問題中,有哪些會顯現在現有的人際關係上呢?對親密夥伴的強烈憤怒,代表我們對另一個重要的人際關係,懷有某種強烈情緒而不自知
  2. 在讓我們苦無脫身餘地的三角關係中,我們是如何身陷其中的?為找出解答,我們得著手觀察自己之三角模式的複雜工作。
- 當我們生氣時,我們會把人而不是方式當作是問題。

- 自助諮詢永遠無法避免助長狹隘地偏重個人的危險,它無法包含造成這些問題而使之循環不已的社會條件。
- 一如女權主義教導我們 : 「凡有關個人者涉及政治」(個人即政治),這是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模式與女性在社會及文化各層面上所代表、被評價與被賦予權力的程度之間,必有相互相生的關係。使親密關係陷入無法掙脫的模式,源自於一個我們無法掙脫的社會。
  - 因此,女性僅在個人關係中改變行為,還是不夠的。
  - 如果我們不同時懷疑這種讓女性在家庭之外屈居附庸又無自我地位的社會慣例,並加以改善的話,家中的情形仍會一直有問
- 無論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婚姻爭執或是日益激烈的軍備競賽,男女雙方長久以來皆習於責怪別人,而不是了解這些模式。我們的挑戰是仔細聆聽自己的憤怒,並以它作為改變的工具,而我們也仍堅守女性傳統中有價值者。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一定會充分發揮先驅者的任務。

----
- 「親密」意味著在某種人際關係中,妳/你可以做妳/你自己而不必虛假,並且容許別人也如此。
  - 「做妳/你自己」必須是對於切身相關的事可以暢所欲言;在重要的感情問題中有清楚的立場;以及在這個關係中,對於可以被接受、被容忍的限度,有明確的界定。
  - 「容許別人也如此」表示當別人有不同於妳/你的思想、感覺和信念時,妳/你仍然維持與她/他們的關係,並不需要去改變、說服或糾正別人。
- 一個親密的關係,是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需要犧牲、違背自己或不敢發言;任一方都能以平等的態度來表現自己的強弱或優劣。

- 為什麼要改變?在重要的關係中,只要努力的自我成長和重新界定自我,才能真正地增加「親密」的能力。
- 在這個變動快速的社會裡,只有兩件事情確定是絕不會改變的 : 願意改變和害怕改變。
  - 因為願意改變,所以激發我們尋求協助;由於害怕改變,又使我們抗拒所尋求的協助。
  - 關於改變,每一個人都有很矛盾的感覺。當我們自覺無能為力時,會去尋求別人的智協助,然後,卻又排斥它,即使那是付錢換來的。這樣做,不是因為我們是神經病或是懦夫,而是因為我們想要改變,同時又想維持原狀。這兩種感覺,對於保持情緒上的安寧,其實都是必要的,而且兩者都同樣值得我們去重視。

-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經常受到一種壓力,它迫使我們要改進、要實現、要讓自己更完美。試問,我們為什麼必須改變?誰來指導我們改變?

  - 很少事情是「完全好」或「完全壞」的。... 優點和弱點其實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用同一縷線編織出來的。

- 對於個人改變的保留態度,有助於我們了解採取行動時,所伴隨的挫折和失誤。考慮小處,可以在人際關係系統上,觀察和檢視出每一個新行為產生的衝突,並且體會改變的得與失。它同時也防止我們在效果未如預期時,出現虎頭蛇尾的天性。
- 在重要的關係中,真正實質的改變,很少是由於密集式的面對面所造成的。它反而是經過謹慎思考、從小處著手計畫,以及依照清楚了解問題所在 (包括我們自己的問題) 而做的行動才產生的。當我們摀著耳朵、閉著眼睛去行動時,是不可能有任何改變的。

- 因為沒有一個清晰、完整和獨立的「我」,關係都會變得過度密切或過度疏離。......成熟的親密是要靠「自我」來大力支持的。

- 我們所有的人,其實都是某種心理學家,雖然那並不是我們的職業。當不能如願改變時,我們就會製造某種解釋,使這種痛苦的經驗有點意義。我們可能自我診斷,或者替別人診斷。...在每一件事情裡,我們對於問題的了解,都有如盲人摸象一樣。
  - 實際上,對於一個強硬的人不願改變的情形,我們所知有限。


- 不改變的代價常是顯而易見的。這種代價可能包括長期的憤怒、辛酸、沮喪感、焦慮、自尊心低落,或者甚至於痛恨自己;也可能包括在性或工作上的壓抑、生理上的不適,或者如同書本說的其他症狀。...當我們背叛或犧牲自己時,當關係中的壓力使得太多的自我要讓步時,我們就必須付出代價了。
- 改變需要勇氣,可是改變失敗,並不表示缺乏勇氣。當我們自己尋求的改變,或別人替我們尋求的改變失敗時,很快地就會開始自責起來 (也被別人責備)。
  - 隨時要記住 : 即使是專家,對改變的過程所知也極有限。而且也要記住,即使是看來最具傷害性和問題的行為模式,它的背後也可能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

-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告訴妳/你,什麼樣的改變是妳/你應該做的,以及要以什麼樣的速度和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沒有一位專家 (即使是妳/你的治療師) 可以確知,什麼是開始改變的恰當時機;多少改變是能承受的;以多少的分量和有多少不同的進退行的,會影響到妳/你情緒上的安寧、妳/你的人際關係、妳/你的自我意識、妳/你在世上的安全寄託,和妳/你的(或某人的)免疫系統。
  - 要尊重一個事實 : 現在的妳/你和妳/你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而且是為了某種重要的目的。要信任自己的方法,甚於任何提供改變的專家,包括作者我,因為到頭來妳/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專家。

- 「自我」這個字眼所不代表的含意 :
  - 不是表示「她現在是通用汽車的董事」
  - 不是表示「他真的看起來好像不怎麼需要別人」
  - 不是表示「她不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
  - 不是表示「他都處理好了,沒問題」
- 上述這些說法只表示假獨立,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我們都需要別人,也深受別人如何待我們的影響。沒有一個人可以免於傷害、焦慮和問題。...實際上,外在的成就可能需要高度的服從和犧牲個人的價值觀。
  - 許多男性比較有假自我或假獨立的現象,而常常要犧牲別人 (女人、孩子和較弱勢的男人)。

- 專注在某種關係中,而犧牲了自己的目標和生活計畫,會使那個關係負擔過重。
- 維持一種廣闊的視野並不容易,我們很自然地想把焦點集中在受傷害的地方,並且避開其他的範圍。
- 我們只想看自己願意看的。而且焦慮愈嚴重,我們的視野會愈極端,痛苦的感覺所引起的傷害力也會愈大。... 我們如果一直停留在只專注自己的某種關係,或者「問題」的單一解釋上,我們就沒有辦法來解決親密關係的問題。

- 疏離和爭執,對任何兩個人之間都不是「問題」。當焦慮影響到我們的重要關係時,衝突和疏離都是處理焦慮的正常方式。
- 尋求疏離 (或爭執) 幾乎是對壓力的一種本能反彈,這種壓力是來自害怕與別人的結合、凝聚而失去了自我。
- 感情上的疏離,可以是為了確保感情安寧,甚或是生存的第一個必要行動。... 一種關係會變成不堪感情的負荷,而我們所能採取的最有建設性行動,就是尋求空間。而且,如果我們有被虐待或遭受暴力的危險,當務之急便是脫離那種情況,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 疏離是一種處理緊張的有用方法,尤其當它能夠將我們從高度反彈的情況中脫離,並且給我們足夠的平靜去愚銬、計畫和做出新抉擇。然後,我們常常依賴疏離和某條捷徑,使我們從主要關係中永久脫身 (感情上和肉體上),而沒有去注意那個事件和問題。
  - 那些沒有解決和沒有處理的,可能在我們的下一個關係中,又引起麻煩。通常,這種短暫的解放會換得長期的代價。
- 疏離和斷絕都只是處理焦慮的方法之一,所顯示的並非毫無感覺,相反的卻是反映出一種強烈的情緒。
- 真正的親密大部分都不是依靠關係中的追求和需要,而是兩個人不斷在自我上所做的努力。
  - 對於「自我努力」,並不是說我們應該維持一種單獨想法,以專注在自我實現、自我提升或發展事業上。這些是男人對自我的定義觀念,也是我們該向它挑戰的。對自己努力是包括澄清信念、價值觀和生活目標、與家族的接觸、在主要關係中界定「我」,以及在發生重要的感情問題時,將它說出來。

- 當一概而論發生在從屬的團體中時,我們更要慎重小心。綜觀「人類」有記載的歷史,對於女人的一概而論,提供了統治團體很多利益;而定義為「分離而平等 的世界,卻將女人置於其中,並且造成社會改革的需要一直晦暗不明。
  - 一概而論並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是「對」或「錯」、「好」或「壞」、「自然」或「天賦」。它只有在對於不同的現實結構中產生不同的內容,而我們能給予更大的尊敬和重視時,才是有用的。
- 減少反應以及不去專注別人,並不表示疏遠、斷絕、沉默或是適應。它也不是因為怕使情況惡化,而漠視問題所在。事實上,減少反應是投入更多精力在重新接觸和界定我們處在重要關係問題中的地位,而且將焦點集中在自我而不是別人身上。

- 底線的地位來自深層的自覺 (這是一個人無法虛飾、偽裝或外求的),是專注在自我上,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容忍的限度。
  - 一個人認清底線,並不是永遠的改變或控制別人,而是保留自我的尊嚴、完整和幸福。並沒有一個對所有人都「正確」的底線,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底線,任何一種關係 (和父母、孩子、同事、朋友、愛人或配偶的關係) 都只能變成愈來愈不和諧的傷害。

- 那些會變成功能過度的人,通常是老大或是唯一的孩子。... 如果我們的父母中有一位是在生理或感情上不負責任的,這種情況就會特別明顯。身為一個過於負責的孩子,她/他就會取而代之,而成為一個修正者、仲裁者,或類似的人。因為一個過度功能者「看來很好」,她/他們的需要和問題往往被漠視,甚至對自己也是如此,一直要到她/他們恢復了、生病了,或找到別的方法崩潰了,才被發掘出來。對於一個長期功能運作過度者,要她/他們慢下來和注意她/他們自己的需要,所費的功夫,並不亞於治療一個嚴重精神或生疾病的人。而當一個功能過度者,在過度功能的緊張下真的崩潰的話,可能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 對長期的過度功能者,不改變的意願通常別具威力。
  1. 傾向於不去看自己的問題,只是努力地對別人有所幫助,除非是自認為已盡所有可能之後,才會疏遠或隔絕。
  2. 不知道如何改變過度功能的立場。可能沒有清楚的指示或標誌清楚的地圖,甚至沒有指導教練引領我們度過難關。
  3. 要修正一個長期過度功能的模式,在感情上是非常痛苦的事。這可能引起強烈的沮喪感、焦慮、和弱點及需求都浮現時的憤怒,誰喜歡呢?

- 為什麼我會想去處理連談都不想談的棘手問題呢?為什麼我們要去分享或詢問某些事,卻使我們覺得好像在自己的家中,投下一顆感情的炸彈一樣?常常,我們不會去做。然而,有時候,我們沒有分享某些事 (或詢問某些事),會嚴重傷害了自我的經驗、自尊和價值觀,以及與重要關係人親密的能力。當我們以疏遠和斷絕來處理主要關係中的壓力時,壓力並不會消失,它只是被遮蓋起來而已。
- 在面對反作用時,我們必須站穩自己的立場,而不要變成防衛,不要試圖說服別人以不同的方法思考或感覺,也不要就此斷絕。

- 三角關係可能持續數年、數十年或到下一代。它們並不是「錯誤的」、「壞的」,或「病態的」,而應該是人類體制中處理焦慮的自然方式。

- 「不介入」真正該做的 : …當我們去擔負別人的責任,相對的也是擔責起那個關係中的立場,而我們這樣做就犧牲了那個人。由於這種觀念是向過度功能者的世界觀挑戰,許多人因此就是「不了解」這一點。
- 將自己的看法與人分享。分享我們的想法、價值觀和信念的能力,是界定自我的一部分。這種分享並不是過度功能,只要我們能冷靜的去做,尊重差異處 (別人不需要以我們的方式來看事情),以及了解我們的方法可能對別人沒有用或不適合。
- 真正的改變是一種過程,而這種過程是永不休止的。

- 當家庭中出現問題,我們很自然地會找個代罪羔羊,或者可能指責兩個或三個人。像任何其他的大問題一樣,可能是冰凍三失,其中會造成影響的問題、模式和事件,或許都是歷經數代相傳下來的。不管哪一種特別的理論,我們最好都別過分依賴。有關人類的行為,我們所不知道的要比真正知道的多太多了。我們最受尊敬的專家們,最多也只能有部分不完全的解釋。
  - 所以誰對治癒一個人的沮喪或解決她/他的問題負責?只有一個人能做到,就是那個人自己。利用她/他的能力變成對她/他自我的最好專家,以及想出辦法如何致力於她/他的問題,這些都是她/他的工作。

如果只是單方面地責怪別人,那就表示妳/你不能接受自我;如果我們仍在爭論或疏遠,那也只是對這個關係中壓力的反應,而不是去努力;如果我們沒有在這個範圍中,刻畫出一個清楚又真實的自我,那我們在另一個重要關係中,也就不會有清楚又獨立的自我。

- 我們的母親使我們失望,是因為她們生活在對她們所扮演的角色有不可能又不正常的期望中。就一個母親而言,她對女兒的批評,產生焦慮和罪惡感的反應,是很自然的。事實上,罪惡感在女生生命中是原本就有的
  - 「找一個不覺得有罪的女人出來;而我找到的全是男人。」
  - 母親總是第一個被責怪的,也是第一個會自我責怪的。
- 母親的罪惡並不單是某一個女性的私人問題,而是從社會中自然發展起來的。它總是將所有的家庭問題都分派給母親,以做為她們的首要責任,卻原諒了男人對於孩子和家庭的實際需要,只提供了極少的幫助。
  - 一個母親被鼓勵去相信她就是孩子的生長環境,而且假如她是「相當好的」母親,她的孩子才會長得好。
- 爭執和責備,如同沉默和疏遠一樣,使得人不能成功地處理對彼此的分立。「分立」並不表示感情上的疏遠,那只是處理焦慮或感情上壓力的一種方法。而分立意味著在「我們」之中,保持住了「我」,這是了解和尊重差異性的能力,也是在接觸中,達到真實性,不必偽裝的能力。

- 事實上是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使親密發生」,即使有無數幫助自己的書提出這種保證。親密只有在我們致力於擁有更明確的自我之後才會產生,而這個自我是建立在膠著關係中對自己角色的了解。
- 自我專注所要求的不只是重視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以及那不是我們的工作的事實;同時也要求一種意識的改造以及不同於以往的世界觀。
  - 我們對人類行為所知非常有限,而且做別人的指導專家是多麼的不可能。我們沒辦法知道另一個人如何以及什麼時候準備好去做什麼事情,和她/他將如何承受改變的結果。
  - 然後,在愛和善意的名義下,我們很容易會假設「我知道什麼對妳/你最好的」,這種態度阻礙了親密的可能性,而且也使別人更難去設想如何解決她/他們自己的問題和處理痛苦的責任。
- 不去專注別人,並不表示沉默、疏遠、不來往,或是「隨便它」的政策;而是表示,我們變成比較不是別人的指導專家,而是自己的。
  - 當我們邁向更多的自我專注時,我們變成較能給予回饋、分享我們的觀點、明白表示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而且堅持不變。
  - 從專注對方到專注自我的改變,對過度功能者是特別地困難,因為她/他的確相信,別人沒有她/他的幫助就會死掉。她/他可能沒注意,別人有她/他的幫助,才可能會死掉。 
  - 在一個關係中,邁向「更多自我」常常是引起焦慮 (我們自己的和別人的) 以及反作用的 (「妳/你怎麼能如此自私?」)。然而,如果我們能站穩新的立場,而不是疏遠或責備,親密就可能隨之而來,或者,至少這個關係有很好的機會。

- 緩慢地辛苦前進,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可能都會是個好主意。... 許多女性的改變是歷經數年之久才達成的,有時還得靠治療的幫助。

- 個人的改變與社會的及政治的改變,是不可分的。在不平等和不公平的條件下,親密關係是不能開花結果的。

----
- 我們需要審慎傾聽身心症狀的智慧之言,並試著譯解這些症狀隱含的符碼,因為我們的身心中有些部分已學會安定、沉默、否認世上存有不公平的環境或事情,於是過著不斷妥協的日子。然而,我們依舊很難欺瞞自己的身體及更深層的潛意識自我。

- 即使遇到充滿情緒性的話題,自家人不必擔憂彼此有歧見,而能舒坦地表露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彼此的訊息可以互相流通,不同的意見會受到尊重,不同的問題也可以進一步討論。家庭生活的氣氛總是溫馨、自然且放鬆的,因此孩子會覺得自由自在,可以直言詢問各種不同的切身問題。孩子相信父母會告訴她/他們重要事情的真相,或者時機適當的話,父母也會談論一些平常不說的私密之事。在家中,家人會客觀地看待孩子,而不會透過父母有色的眼鏡去期待、要求子女非得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可,或害怕子女不會成為這樣的人。父母彼此恩愛,具與自己原生家庭的關係密切,這樣的關係便會塑造一種活力充、彼此對等的環境,一旦發生衝突,都可以很有創意地解決。父母雙方也會說出她/他們心底的話,化解彼此的歧見。
  - 宇宙必然會對這樣的家庭展露笑臉,並祝福這樣的家庭充滿福氣。
- 父母通常不會限制子女說出內心的話或表達情緒,但是,當父母的焦慮感極強烈且持續不斷時,即使是最足智多謀的成年人也可能行徑惡劣。父母可能過度反應或冷漠、疏離或躊躇不定、說太多或太少。當妳/你觀察任何處於慢性壓力下的家庭時,會發現極端的現象 : 其父母可能非常嚴苛、獨裁,或者像個形狀模糊的原生質,缺乏清楚的領導和界限;家人之間的溝通管道是封閉的,或者問題不斷擴散,焦慮的成年人未給予子女足夠的保護。...
  - 焦慮使人頓入兩種極端,做出極好或極壞的反應,以至於一家人除了閒聊運動和天氣之外,無法冷靜地談論其他事情,有時甚至連運動的話題都聊不起來。
- 瑪麗.凱兒 : 「任何擁有一個人以上的家庭都是功能不健全的家庭」

- 到了中年,我越發審慎地選擇吐露心事的對象、說話的內容、時機、要說多少,以及如何說。無論如何,現在我比以前更加「自我」。當年紀越長越有洞察力,越了解自己,就會越不願意為了保住情誼或息事寧人而妥協或背叛自己。中年時體認出「未來」不可能毫無止境地延長下去,這挑戰使我們盤算出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以及如何有智慧地說話。
- 當我們無法平衡地發揮才能、面對弱點時,自尊心和與別人親密的能力便會減弱。我們的沈默可能保護我們免於短期的懼怕,但長久下來,它卻會使我們更加感到羞恥、孤立、寂寞,得不到必要且應得的心理支持和實際支持。越親密且持久的人際關係,會使人越加渴望找方法表露全部的自我,結果卻反而更不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這段關係也會變得越不真實。
- 大部分的人都會發現,很難關閉內在的自動導航系統,改變我們毫無效果與別人聊天的習慣。

- 家庭模式改變的速度很慢,有時會慢得像冰河形成的速度一樣。關鍵在於我們移動的方向,而不是移動的速度。改變的目標也不是輕易就能達成,而且不保證一定能達成目標。
  - 即使我們有意尋求改變,我們還是會抗拒改變。

- 我們無法瞭解其他人所有的潛力,但是她/他們在我們面前展現什麼樣的形象,與我們對待她/他們的方式有關。透過對話,我們不知不覺中擴大或削減周遭每個人的潛力和發展的可能性。
- 沒有人會從兩極化的關係中獲益,也就是在這段關係中,我們只顧傾聽、協助、給予忠告,並以「我很好」來答覆別人的問候。這樣等於在貶損別人,不准她/他們來幫助我們,或者不需要別人提供任何東西,並且認為別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我們。當我們准許別人不斷予取予求,甚至已超過我們的能力負荷時,也是在貶損對方的價值。

- 了解別人不體貼的回應是因為焦慮和個人生命史 - 如缺乏愛 - 所造成時,我們的情緒會鎮靜一點。成熟的做法是不要針對個人發難,而要了解對方有這樣的回應,可能與她/他們個人的因素有關,並非我們的緣故。
  - 闡明不一樣的意見不同於試圖說明對方或改變對方的看法,也不意味著對方錯了,真理站在我們這一邊... 相反地,我們需要澄清、闡明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時尊重對方的歧見。這種尊重的態度和傾聽的意願是具有感染力的。
  - 當與家人談論任何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表明自己的立場上,而不是期待獲得別人特殊的回應。如果我們期待對方的回應,更顯示我們尚未準備好溝通這個棘手的問題。
我們的挑戰在於了解全部的自我,這樣才不會困陷在毫無益處、狹隘且習慣性的自我表達方式中。
- 「兩步驟」:
  1. 只需要傾聽、問問題,並嘗試更多的學習
    - 想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傾聽是基本的步驟。
  2. 說出妳/你不同的意見


- 隨著交往的時間越來越久,我們需要邁向更坦誠相對的方向,尤其是當我們看重這段情,而且希望繼續維持這段感情時。關係越親密,雙方越可能分享真實的自己,而且越渴望這麼做。 - 結果也越可能反而隱瞞事實、不展露真我、不讓對方知道完全的自己和內心真正的聲音。
  - 畢竟,如果一個可能是真命天子的人在聽到我們曾經墮胎、切除乳房、離過兩次婚或最近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之後,以此決定要不要再繼續交往下去的話,這種人不要也罷。尤如果她/他不喜歡聽我們提起風風光光、自豪及雄心勃勃等事,或者懶得聽我們訴說不安全感、害怕或痛苦往事的話,不和這種人交往,日子可能更好過一點。
  - 同樣地,對方有權利正確地了解我們,並以有關我們的事實為基礎,而非幻想或投射來決定要不要繼續與我們交往,或為彼此的未來做計畫。
  - 一旦沉默、偽裝,以至於彼此無法正確、完整地了解對方的話,親密關係和我們對彼此關係的判斷都將受挫。
- 女性並不需要為了擁有一個男人而喪失自我。
  - 但浪漫的愛情並沒有讓女人孕育出表達清楚、堅定信念的心志。

- 墜入情網根本不能告訴我們,這段情是否健康或對我們有益處。情慾的開端總是令人控制不住,乾柴烈火的熱情可能攔阻我們客觀的思想,使我們無法想清楚、說清楚。
  - 濃烈的愛情無論多麼刻骨銘心,終究不是真實、恆久的親密關係。愛情強不強烈及親不親密是兩回事,許多人都混淆這兩者的差別。
- 最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感覺這段情有多強烈,而在於這段情是否對我們有益處,以及我們能否持有堅定的愛和對方一直走下去。
  - 時間和溝通將使這段情的前途逐漸明朗化 : 這份情給的安全感、輕鬆感和舒適感,是否使雙方更可能坦誠相待、表露真我?愛人是否會擴大 (而不是縮減) 自我認知和說真話的能力?交往是否以彼此的成熟度為基礎,包括互相尊重、體諒與扶持照顧?敢不敢公開和愛人挑起爭端,闡明自己不同的意見,並加以解決?
- 事實上,歧見是我們獲得學習和成熟的不二法門。如果我們親密的朋友只懷有酷似我們的本質,我們的成長勢必有限。
  - 當我們能擺脫眨低歧見的價值或不在歧見中耀武揚威,而能以好奇心和尊重的態度面對歧見時,我們就能和對方建立最美好的關係。處理歧見正是練習如何說話及傾聽的絕佳途徑;以沉默寡言、發洩情緒或壓抑歧見為基礎的情誼,不但不穩固,而且無法幫助雙方排解兩極化、水火不容的歧見。
- 婚姻很容易使兩個相愛的人更難聽從彼此的聲音,且更難談判歧見。
-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在尋找什麼樣的終生伴侶,絕對不要相信自己的愛 (或喋喋不休) 會創造奇蹟,也不要只因為愛的緣故就輕易結婚。我們有必要檢驗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信念 (包括伴侶的哪些特質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樣我們才會知道自己什麼事情可以妥協,什麼事情毫無妥協餘地。
  - 我們如何與人妥協是個人的問題,其他人並不知道妳/你是否應該因對方缺乏某種對妳/你而言很重要的特質,而決定與她/他分手,這些特質包括 : 財富、美貌、可靠、幽默、個人衛生習慣、性愛幻想、體貼、喜歡戶外活動或有條有理的個人習慣。... 這類決定可能很難抉擇,但是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能為我們做這個決定。我們的心聲是否清晰可見,端賴是否夠自覺,亦即我們想要什麼、覺得有權做什麼,以及願意組織什麼樣的家庭。這需要時間、耐心、溝通和深思熟慮,才能理出頭緒。
- 在「婚姻」等等互相委身的親密關係中,都存在有兩個基本的「聲音挑戰」 :
  1. 我們需要釐清自己的底線,且堅持不容任何人越這雷地一步
  2. 有必要談對方的優點和這段感情的優點,並讓周遭的際遇活絡起來。

- 建立底線的第一步就是要先了解自己,由此再發展出自我表達的能力。
- 底線是堅定的立場,但不是非嚴格謹守不可的規範。除非有新的功課挑戰我們重新評估核心價值觀和信念,否則底線就是毫無妥協餘地的準則。這樣的重新評估不同於為了配合別人的計畫而犧牲掉自己。
  - 如果我們對自己必要時堅持立場的能力有信心,我們就能在闡明自己的需求時,充滿愛心、好奇心且保有與對方的美好關係。我們可以大方地傾聽別人訴說,並嘗試去了解對方不同的觀點,而不是給對方下最後通牒。

- 夫妻要邁向更親密的關係,尤其需要多做一件事 : 我們有必要停止將注意力集中在配偶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上面,而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表達方式,亦即注意我們常會無心說出冒犯的話,或該說卻避免說的話,以及我們經常採取的立場或未堅守的立場,還有我們堅持或未堅持的看法。
- 我們無法了解什麼情況對另一個人最好,或或一個人在某時某地能忍受多大的改變。身為局外人,我們從來不曾真正了解別人真實的婚姻狀況或人際關係。
- 羞辱、責怪別人並不是教導對方學會任何功課的好方法,也不是與對方建立更深入、更誠實對話的途徑。
- 我們沒有辦法解決別人的問題,但不必受這個醒悟捆綁而默不作聲,或以忙著照顧對方為藉口保持沉默或距離,或者忽視對方所遭遇問題的嚴重性。
  - 許多婦女可能有同樣的遭遇,並不珍惜尊重自己,因此很難界定自己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對男人也沒有什麼期待,因在感情、婚姻中犧牲太多的自我,一想到離婚就恐懼且有罪惡感,而且對自己有能耐忍氣吞聲至今感到驕傲。

- 必須注意自己的婚姻關係,並增進與配偶的關係,用愛和雅量面對她/他,儘量避免與她/他若即若離或情感上的毫無連結。妳/你做得到這些,同時可以表明妳/你的希望、期待、限制和底線。
- 無論是離婚或洗碗的問題,妳/你都沒有必要用陰沉、凝重或憤怒的口氣和他/她爭論。表明自己的心思源於內在的自信、價值觀和自重。
- 如果妳/你滿心憤怒、自以為是或充滿批評,就不可能在任何重大的問題上達到目標。這時,妳/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當妳/你配偶的模範,妳/你希望他/她改善哪一點,妳/你就先做出那一點給他/她看,而不光是批評他/她老做不好這一點。妳/你渴望對他/她有什麼美好的感覺,妳/你就用那樣的態度對待他/她,以便得到長久以來不曾有過的美好感情。

- 想要說出實話,就要採取堅定的立場,表達內心的不滿。比較不明顯而且很難察覺的是 : 如果要表露真實的聲音,我們需要說出正面的事。如果妳/你找不到對方有任何正面的事可以說,妳/你將缺乏洞察力。

- 一提到家庭,有些人的埋怨確實有理,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犯錯。唯有家長聽得進子女的批評和憤怒,並敞開心胸為無可避免的傷害和錯誤向子女道歉,才能期待子女聽得進她/他們所說的話。在別人能傾聽我們的話之前,我們需要先傾聽別人怎麼說。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的人際關係。
1. 專心傾聽對方的批評,而不邊聽邊想著要怎麼反駁
2. 不了解的地方就發問
3. 避免以防衛心理面對,不要為了爭執或反駁而傾聽。相對地,仔細傾聽妳/你能接受的部分,即使對方說得太誇張且不正確,妳/你傾聽就是了。
4. 先為妳/你能接受的部分道歉
5. 絕不批評那個批評妳/你的人。妳/你舊日的傷痛可能被挑起,但對方在埋怨妳/你的所作所為時,目的絕不是故意挑起妳/你的傷痛。
6. 保持冷靜。面對批評妳/你的人,最好不要有過度反應,應該保持低調;焦慮和情緒激烈都可能造成妳/你處理危機及溝通的能力失調
7. 唯有在妳/你不會批評、責怪或貶低批評者時,妳/你才能表達妳/你不同的意見。
8. 不要再重蹈自己溝通不良的覆轍。最好先表明 : 「我胛要一點時間去想妳/你說的話,我們改天再談吧!」或是「妳/你用這種方式對我說話,令人心灰意冷,懶得和妳/你溝通。妳/你這樣很傷我。」或是「我希望妳/你一次只批評一件事。當妳/你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嘮叨我一堆罪過時,我覺得刺耳,絲毫聽不進去。」
9. 言歸正傳,其餘瑣事不談。
10. 當妳/你的情緒強烈難抑時,記得這句古老的座右 : 「不要只是忙著往前衝,也要站著觀望一下四周」

- 真正的道歉並不要求對方做任何事情,甚至連原諒也不要求。
- 女人尤其常為自己的過錯道歉。事實上,許多女人如果覺得沒有辦法成為別人心靈的慰藉,就會有罪惡感,或者可能立刻覺得要為所有的問題負完全的責任。
- 人在道歉之後,往往接著找藉口,將自己所犯的錯合理化。
- 當別人看見我們最惡力的行徑就認定我們是這種惡人時,我們便無法生存。每一個人都必須視自己為多面向的人,當這個事實模糊不清時,人們會將自己包裹在否認惡性的層層保護裡,以求得生存。
- 無論我們用什麼方式溝通,如果我們要求對方道歉的方式,等於是用令她/他難以接受或忍受的方式威脅她/他,就不會有任何人覺得應該為犯錯負責任及道歉。
  - 對方願意承認做出傷妳/你的行為,與她/他愛不愛妳/你完全沒有關係。一個人負責任、感覺悔意的能力與自我、自尊有關。
  - 我們只能讓自己擁有完整的人性,並且不要忘記每一個人的本性都她/他所做的最惡劣的事情更好、更複雜。

- 繼續往前走並不意味著已原諒對方或掩飾對方的過錯,反倒意味著保護自己不陷溺在具有腐蝕性的傷痛往事中。長期的憤怒和苦痛會驅散我們的精力、削弱我們的創意。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精力可以點燃心靈的火花,如果這個精力有百分之五或百分之七十五,被投注在憎恨某人傷害我們上面,這些精力就沒有辦法用來追求其他更美好的事物。 過度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項損失上面,可能導致我們無法注意過去曾經遭遇的其他損失、背信及受騙的事件,而這些事也值得我們多加注意。
  - 如果憤怒和痛苦一直讓自己陷溺在痛苦的回憶中,就不能充實地活在當下,也無法以樂觀進取的態度繼續邁向前程。
  - 自己必須愛自己、保護自己,拒絕讓痛苦的情緒繼續嚴重影響每一天的生活。
- 當我們貶低或輕視另一個人時,我們也等於在貶低或輕視自己。
- 嫁娶我們不愛的人固然不智,但是只有愛還不構成結婚的原因。若是只為了性,同樣也不構成結婚的理由。
  - 情侶多花時間彼此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的任務在於睜大眼睛、儘可能保持警戒,多談、多聽並多觀察。...我們只能儘可能保持警醒,試著過好自己的生活。
-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別人的行為是出於什麼動機,但人類卻非常喜歡替別人的行為提出一些解釋。
- 當愛不再上菜時,妳/你就應該學會離開飯桌。
- 有時,我們一生中最好的行動方針就是忘記過往,努力向前。

- 「唯有自己才是最真實的,這比任何事情還重要。」
  - 如果我們對自己不老實,人生就可能支離破碎,我們也不可能好好愛自己和周圍的任何人。
  - 擁有真實的聲音並不是指憤怒地回應別人,或表達正義感及批評,而是建一個更鞏固、完整的自我,塑造我們希望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並用清楚、有創意和智慧的方式思考彼此關係的問題。邁向這個方向的步伐不能急,也不能什麼事都講,而應該多考量話一說出口之後,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
     - 擁有真實的聲音不只需要說話很有智慧,而且需要傾聽別人說話。
  - 最後,說話的清晰度反映我們有多少的自覺。擁有真實的聲音需要從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出發,而不是回應別人不成熟的言行舉止。我們必須檢討自己的不成熟,當我們情緒不對的時候,要檢討自己不成熟之處並不容易。

- 溝通的挑戰不只在於做自己,也在於選擇純粹的自我,因為所謂的「自我」往往是與別人互動之後重新建構出來的,其中含有別人的雜質,況且,「自我」一直都在施工中。
  - 在習慣性的談話中,對自我和別人的經驗變得固定且狹小。

----
- 完美主義不明白精神科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中肯名言: 「我不好,妳/你不好,那沒什麼不好。」
- 認真道歉需要有內在的力量支撐,允許自己示弱,展現出不完美,妳/你需要同時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所在。當妳/你的自尊心很穩健時,妳/你可以坦然承認錯誤,不會覺得認錯是在削弱自己,或是技不如人。
- 個人自尊的強弱,決定了她/他是否有能力看清楚自己造成的傷害。自尊越穩固的人,比較容易同情及包容受傷的人,也願意衷心道歉。


- 不要反應過度 : 不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更寬廣的觀點看人,因為一個人不是只有最糟的那一面;要培養同理心;要對別人為什麼做某件事保持好奇心。
- 我們隨時都可能誤解別人的動機
  - 在欠缺事實佐證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胡思亂想或百思不解。我們明明沒有心電感應的能力,卻想要參透人心。
- 比起診斷及貼標籤,更好的做法是去了解對方的歷史和故事,並以扎實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焦慮和自卑可能驅使好人去做壞事。
- 有很多資源可以幫我們走過學習放下的歷程,只要我們有心、有那個意願,就能往那個方向前進。心理治療、冥想、藥物治療、瑜伽、宗教和靈修、運動、書寫和藝術創作、呼吸和放鬆練習、幫助別人等等,都是一些可行及具體的方法,可以幫我們停止沉浸在舊恨中,更平靜地活在當下。
- 放下憤怒和仇恨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停止期待過去有所不同,也要停止幻想未來。如此才能更深刻地活在當下,而不是陷在對我們毫無助益的長久憤恨中。

----
- The best way to work on an initimate relationship is to work on the self.
-  Even when we are convinced that we've "tried everything",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new to do after all.
- Many popular books falsely imply that if only we would overcome our personal conflicts - and behave in the right way  - we would have no problem finding and keeping a man.
  - We're apt to blame ourselves, rather than these books, when he fails to show up.

- Few of us first compile a list of important qualities and then proceed with the selection process.
  - Many women put more careful judgement into selecting a new toaster oven than they put into evaluating a prospective partner.
- Marriage is like a lightning rod, absorbing tensions from every source.
- Our culture excuses and even glorifies expressions of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in men while teaching women not to take action on our own behalf.
- Focusing on a relationship at the expense of personal goals isn't fair to you and risks overloading the relationship. The best way to work on your relationship is to work on yourself.
- Some women stay with unsuitable guys because we internalize the social dictate that "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 (i.e., any man is better than no man.)
  - Yet our society still does not accord equal value and respect to women without male partners.
- Pay attention to how you're feeling. Persistent anger or other distress may be a signal that you can't continue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s not healthy for you, and it can't be good for your relationship.
  - You need to listen first to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not to your friends, or even to expert device.

- What's wrong with a focus on self-improvement? Nothing, actually. Working on our own self is a far more rewarding venture than trying to change another person who doesn't want to change.
  - Working on the self should be a self-loving task, and cannot be accomplished in an atmosphere of self-depreciation, self-blame, or perfectionism.

- If "who we are" is devalued and discounted by important people around us, or by the culture we live in, we will have to struggle even harder to love and value ourselves, to use and even acknowledge our competence.
  - Perhaps we're living in a way that compromises our deepest values, beliefs, and desires. Perhaps we do not have clear goals or a life plan. ... Maybe we face discrimination and unfairness on a daily basis. Countless factors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can contribute to our dissatisfaction.
- The more centered the self, the more solid our connections to others.
- Try deleting the word masturbation from your consciousness. Touch your elbow, cheek, belly, vulva, hair, neck, nipple - without dividing your body or your responses into categories of "sexual" and "not sexual". You are all you.
  - Don't push your body to do or feel anything. The challenge is not to achieve orgasm or to achieve anything but rather to restore connection, self-regard, and self-love.

- IQ testing is useful in clarifying any number of important diagnostic questions, but not in measuring general intelligence. Moreover, the construciont of standardized intelligence tests reflects racial, class, and gender biases.
  - This number would reflect nothing about your special 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even as measured by the test.
- When we begin to feel less than equal, we should question these standards and ask, "Who says?"
- Ultimately, you are the best expert on your own. ... no one else can - or should - make this decision for you, your therapist included.
- It's not useful to keep a "positive attitude" when this means concealing or denying real emotions.
- Women are often far more sensitive to other people's needs than to our own.
- What is shameful is the ignorance and prejudice of a society that condemns honest affections.

[親密關係 - 妳可以與別人更親近 (The Dance of Intimacy) ] Harriet Lerner - Chap3: 改變自我的代價

- 從嬰兒時代起,家人就鼓勵我們要做真正的自我,同時,她/他們也在無意中鼓勵我們表現某些特質或行為,並且否定或抑制別人。人們為了自己以及潛意識裡最複雜的原因,來要求我們。
- 「真正的自我」是不可能在「真空」裡發展的,也不能不受家庭和文化的影響。然而,由於它是無意識或不明確的溝通 (發出和接收訊息的人都沒注意到),所以它常常也帶來非常強的負面力量。
- 「自我界定」這個難題,對女性來說特別複雜。因為我們是次要的團體,我們的「本性」和「恰當的位置」永遠要由男人的願望和恐懼來界定。
- 在最簡單的層次上,「做妳/你自己」是指在關係中能夠做為妳/你自己的程度,多於別人所希望、需要和期待的。這也表示,我們同樣容許別人也這樣做,我們不要為了加入這個關係,而犧牲了「我」 (正如女人受鼓勵的),同時也不要為了幫助「我」而犧牲了別人 (正如男人受鼓勵的)。這樣聽起來非常簡單,一旦轉換成行動時,卻非常複雜。事實上,任何一個朝向「更多自我」的持續動作,都是一個艱難的挑戰,而且包含風險。
- 我們所有的人,其實都是某種心理學家,雖然那並不是我們的職業。當不能如願改變時,我們就會製造某種解釋,使這種痛苦的經驗有點意義。我們可能自我診斷,或者替別人診斷。...在每一件事情裡,我們對於問題的了解,都有如盲人摸象一樣。
  - 實際上,對於一個強硬的人不願改變的情形,我們所知有限。

  - 我們被鼓勵要接受如同真理的「專家建議」,但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類的行為,卻仍是我們不知曉的。
- 不改變的代價常是顯而易見的。這種代價可能包括長期的憤怒、辛酸、沮喪感、焦慮、自尊心低落,或者甚至於痛恨自己;也可能包括在性或工作上的壓抑、生理上的不適,或者如同書本說的其他症狀。...當我們背叛或犧牲自己時,當關係中的壓力使得太多的自我要讓步時,我們就必須付出代價了。
- 瑪格麗特.米德 (Margaret Mead) : 「由改變而起的分裂,只能用更多的改變來解決,而且是一件導致另一件地發生。」
- 改變需要勇氣,可是改變失敗,並不表示缺乏勇氣。當我們自己尋求的改變,或別人替我們尋求的改變失敗時,很快地就會開始自責起來 (也被別人責備)。
  - 隨時要記住 : 即使是專家,對改變的過程所知也極有限。而且也要記住,即使是看來最具傷害性和問題的行為模式,它的背後也可能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


自己是最好的專家
-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告訴妳/你,什麼樣的改變是妳/你應該做的,以及要以什麼樣的速度和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沒有一位專家 (即使是妳/你的治療師) 可以確知,什麼是開始改變的恰當時機;多少改變是能承受的;以多少的分量和有多少不同的進退行的,會影響到妳/你情緒上的安寧、妳/你的人際關係、妳/你的自我意識、妳/你在世上的安全寄託,和妳/你的(或某人的)免疫系統。
  - 要尊重一個事實 : 現在的妳/你和妳/你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而且是為了某種重要的目的。要信任自己的方法,甚於任何提供改變的專家,包括作者我,因為到頭來妳/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專家。

自我或反自我
- 如果我們的親密能力,首要是靠我們在做更多自我上所做的持續努力,那麼我們如何判斷自己在「自我量表」上的位置呢?我們如何測量在什麼程度下,才能在親密關係中成就一個單獨、完整又獨立的自我呢?自我的多寡標準為何呢?
- 「自我」這個字眼所不代表的含意 :
  - 不是表示「她現在是通用汽車的董事」
  - 不是表示「他真的看起來好像不怎麼需要別人」
  - 不是表示「她不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
  - 不是表示「他都處理好了,沒問題」
- 上述這些說法只表示假獨立,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我們都需要別人,也深受別人如何待我們的影響。沒有一個人可以免於傷害、焦慮和問題。...實際上,外在的成就可能需要高度的服從和犧牲個人的價值觀。
  - 許多男性比較有假自我或假獨立的現象,而常常要犧牲別人 (女人、孩子和較弱勢的男人)。

自我量表的「低點」
- 自我失去平衡時,我們易處於關係中的極端位置,於是我們的關係就變成兩極化了。
- 任勞任怨的行為,和無精打采一樣,都是反自我的。... 我們都有脆弱易受傷害的一面,正如同都有堅強有力的一面一樣。當我們不能均衡的表現兩方面時,就無法使完整而真實的自我運作。
- 疏離的確是一種處理緊張感覺的方法,也是一種反自我的情況。

追求更多的自我
- 我們為了減少焦慮而做的,可能只是保持了原有的模式,並阻礙任何親密的可能,以致於對焦慮的真正來源不清楚,或很難去處理了。當這種停滯關係發生時,我們需要在「我」的上面努力,以及朝「更多自我」的方向行動。一個好的開始 :
  - 呈現出我們堅強和受傷害的均勢
  - 清楚地說明我們的信念、價值和優先順序,而且配合行為。
  - 即使事情變得很緊張,也要在情感上與休戚相關的人保持接觸
  - 說出困難和痛苦的問題,並且投入那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事情中
  - 說出我們的不同,而且也允許別人如此做。

❤️❤️❤️❤️❤️❤️❤️❤️❤️❤️❤️❤️❤️❤️❤️❤️❤️❤️

- 痴戀的根源往往不在愛,而在恐懼。
- 常有人說,人通常會選擇像父母親的伴侶,這個觀念並不完全正確。我們所選擇的對象,並不是類似父母親的人,而是可以感受到與成長期相同的感覺,面對與成長時相同挑戰的伴侶;使我們能夠重複體驗童年時期所熟悉的氣氛,以相同的手法處理一切。這就是一般人以為的愛。


- 所有的問題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特色 : 無法面對現實並共同討論問題的根源,因此導致家庭成員受到傷害。
  - 問題家庭中的成員,永遠扮演一成不熟的僵化角色,只能依其角色發言,不能自由傳達自己的經驗、欲望、需要及感情,否則會被視為異類。

- 許多人教導我們,「美好的性關係」就意謂著「真正的愛」,如果關係不好,性就不能得到滿足,其實大謬不然。正因為關係不適,所以「性」才會更興奮、更有需要。
  - 性是我們採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 我們以為,一旦他相信我們愛他,就會現出真正的自我,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 激情的代價是恐懼,造成激情的痛苦和恐懼也可能會摧毀它;穩定信任關係的代價則是無聊,穩固這種關係的安全感,也許正會使雙方的關係變得僵硬而無生氣。

- 女性與許多不合適的伴侶交往,是肇因於家庭的問題,必須要借助外力,才能找回自信心與幸福,其關鍵就是學習不依賴別人,而得到健康、滿足、寧靜的生活。
- 此外,我們的文化又大力鼓吹「真愛」的偉大 : 從古典文學到通俗小說,從連續劇到藝術電影、戲劇,都宣揚「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愛,不斷地灌輸「愛得愈深,就愈痛苦」這種錯誤觀念。我們甚至以為,痛苦本來就是愛的一部分,願意受苦才是真愛的正確態度。
  - 大眾傳播媒體很少報導健全的愛 :
    1. 這種關係在真實的生活裡,非常罕見
    2. 健康、成熟關係中的情感交流很微妙,比起不成熟關係的戲劇性來,失色不少,所以在文學、戲劇中遭到忽略。一般人受了文化的影響,自然只會尋求不健全的愛。
- 每一件事的形成都有其背景,愛也不例外。我們必須了解社會文化對愛所造成的損害,抵制這種膚淺而不健全的看法,積極發展開放而成熟的關係,才能使混亂和興奮的情況,轉變為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

- 常有人說,人通常會選擇像父母親的伴侶,這個觀念並不完全正確。我們所選擇的對象,並不是類似父母親的人,而是可以感受到與成長期相同的感覺,面對與成長時相同挑戰的伴侶;使我們能夠重複體驗童年時期所熟悉的氣氛,以相同的手法處理一切。這就是一般人以為的愛。
   - 男女之間,如果能配合得天衣無縫,自然就會互相吸引;如果再加上克服兒時痛苦記憶的機會,吸引力就大得無法抗拒。童年時期過得愈痛苦的人,就愈想在成年期再歷其境,並且把困難加以克服。
   - 婚姻關係絕不是巧合或偶然的。一個女人選擇某一特定的對象,必定有她的理由。事後才說自己年幼無知因而遇人不淑,只是推卸責任的藉口。
  - 雙方關係所包含的兒時痛苦經驗愈多,就愈難以結束這段破壞性的關係。愛得過分的女性,希望在新的關係裡征服兒時的恐懼、憤怒、挫折和痛苦,如果在還未達成目的之前放手,就等於放棄了糾正過去經驗的大好良機。
  - 想彌補過去的錯誤、贏得失去的愛、爭取不願付出的認可。
    - 其實問題在於我們自己,誤把痛苦當成快樂,又誤把安寧舒適的感覺當成不能信任、不能使我們安心的關係。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習慣了痛苦...除非我們了解真相,放棄補償過去的欲望。

- 如果雙方想繼續維持伴侶關係,就必須設法度過這段蛻變期,各自專注於自己的康復過程,必須深入自己的內心,捕捉那一直逃避的自我。

- 兒童往往認為自己是家庭問題的原因,而且自認能夠糾正問題,所以當嚴重問題發生時,她/他們就免不了有罪惡感。
  - 事實上,兒童根本無法主宰家庭問題,反而是不幸的犧牲者。
- 「幫助是控制的另一面」,我們必須時時檢視自己想改變別人的真正動機。
-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以為自己有個大錯,雖然我不確知錯誤在哪裡,但一定和沒人接納我、沒人愛我的事實有關。我們家裡沒有愛,只有責任,最糟的是我們不能戳穿生活的假相,必須在別人眼裡假裝快樂、富裕、成功。這種壓力非常強大,但我們卻不能吐露出來,甚至連提也不能提起。我很害怕別人會發生我不如人的事實...事實上,我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毛病,如果別人喜歡我,那是因為我表面騙過了她/他們,一旦她/他們真正了解我,就會棄我而去了。
  - 我以為愛就是幫助別人、關心別人,我不知道愛就是接納別人的真我,因為我從沒有接納我自己。
  - 西麗斯蒂必得學會和自己建立關係,方能以健康的態度和男性交往。她和男友的交往,基本上只是反映出自己內心裡的憤怒、混亂、叛逆;而她意圖控制這些男性,也顯示她意圖壓抑自己的力量與感情。她的目標在於自己,如果自己能獲得內心的穩定,就能反映在與男性的關係上。除非她學會愛自己、信任自己,否則絕不能愛別人或為人所愛。
  - 許多女性都犯同樣的毛病,不先面對自己,只是不斷地更換伴侶,尋找自己身上所缺乏的東西。其實,這項尋覓應該由自己本身做起,如果我們不愛自己,沒有人的愛能讓我們滿足。我們在自己的空虛中尋求愛,只會使自己更空虛。
- 「接納」: 「納」相對於排斥與控制,也就是願意承認現實,讓現實存在下去,而不試圖去改變它。
  - 快樂並不在於主宰外界的人或事,而是在於培養內在的平和,縱使面對挑戰與困難,也毫不退縮。

- 真誠地接納某人的真面目,而不試圖以鼓勵、控制、強迫的方式改變他,是愛的最高形式。
  - 諷刺的是 : 唯有接納別人,才能使她/他改變。
- 也許她最後會發現她所追求的終獲實現,不必丈夫的部分也能享有豐富而充實的生活。也許她逐漸不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終於了解自己沒有必要再和逃避她的伴侶相處,因而解除了不美滿婚姻的羈絆。
  - 要身邊的伴侶為她的幸福而改變,是行不通的。除非她接受他的真面目,否則就會永遠等待他的改變,也不能過她自己的生活。


- 一般人不能了解,愛得過份是一種疾病的原因,是由於大家都相信有關女性和愛的錯誤觀念。我們全都相信受苦是真愛的表徵,拒絕為愛受苦是自私的表現,如果男性有問題,女性就應該協助他改變。
- 在身體健康由於壓力而受到破壞之際......病人的思考已遭扭曲,所以無法完全客觀地評估自己的狀況。在女性「愛得過分」的徵候下,隱藏了精神受損的病症。她無法以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生活;她的所做所為,完全是以伴侶為依歸,不論在感情、工作、各方面的興趣,或是試圖協助、控制她周遭人的生活,莫不如此。更糟的是,甚至連她向外發展、對外界的興趣,都是基於她對異性關係不滿而發展出來的。
  - 愛得過分是一種漸進的疾病,愛得過分可能會引起死亡。

1. 尋求協助
2. 把復原視作當務之急
3. 找一群了解這種情況的同伴,尋求她們的支持
4. 每天練習,拓展精神生活
5. 停止操縱、控制別人
6. 不要陷入異性關係的遊戲中
7. 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與缺點
8. 探索自己
9. 「自私」一點
10. 和別人分享妳所經驗、所學得的教訓

- 她不相信自己應該過更快樂的生活,其實這就是康復的關鍵。妳/你值不值得過比現在更好的生活?妳/你願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改善妳/你自己?
  - 要協助自己,得先教育自己。妳/你必須找出從前的經驗對後來生活的影響。雖然面對這種資料是痛苦的,但比起繼續舊有的生活型態、一點也不了解過去的經驗如何控制自己的未來而言,前者的痛苦仍然較小。
    - 了解根源之後,才有選擇生活型態的機會,所以了解得愈多,選擇的範圍也就愈廣。
  - 在別人提供她們自己的經歷時,妳能夠認同她們,分享她們的經驗。她們能協助妳喚醒自己極力避免的遭遇和感受,使妳更了解自己。...在妳逐漸認同她們、接受她們的同時,妳也開始接納自己的特性和感覺。這就是自我接納的開始,是康復的必要課程。
  - 拓展精神生活就代表著放棄自我意志,不再堅持事情非得照自己的意思來辦。妳/你必須承認自己並不知道怎麼做才會對自己或別人更好,也許會有出乎妳/你意料之外的結果出現,也許妳/你最害怕、最想避免的事物,反而是妳/你康復的必經過程。
  - 停止控制伴侶也表示不再鼓勵或讚美他。因為如果妳/你用這些方法來使他就範,不啻是把這些方法當作操縱他的工具。下一次讚美時,注意一下妳的動機。妳是否想提昇他的自尊?這就是操縱他。是否會繼續做妳所讚美的行為?這也是操縱。妳是否想藉此使他知道妳多麼以他為榮?那可能對他是個沉重的負擔。讓他因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驕傲,否則妳就等於是在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要記住 : 他並不需要另一個母親,而更重要的是,妳也不需要他做妳的孩子。
  - 妳必須學會對他的作為不予置評,也不插手干涉。這是康復過程中最困難的一個階段。
- 「憤怒與失望」往往來自企圖改變妳所不能改變的事物。想想看妳曾用過多少手段 : 長篇大論、懇求、威脅、賄賂,甚至暴力,可是這一切都並未生效,反而使妳喪失自尊、更焦慮、更無助、更憤怒。唯一解決之道,就是徹底放棄去控制妳所不能控制的生命。
  - 妳/你不必再找個伴侶來補償生命中所欠缺的部分。
  - 探索自己也能使妳/你成長。妳/你可以自己作決策,自己負責任,成為不折不扣的成人。直到我們為自己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之後,我們才有資格算是真正成熟的大人,不然只是孩童躲藏在大人的軀殼裡。
  - 如果妳/你不認清「自私」的大前提,就很可能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別人的利益,才發展自我。自私不是妳/你的終極目標,終極目標是完成最高的自我。

- 唯有顯露自己的真我,才能真正被人所愛。
- 康復能為妳/你的生活帶來許多改變,雖然有時候並不舒適,但不可因此而停止。因為使妳/你不舒適的原因,是恐懼改變、恐懼得放棄舊有的一切。
- 使我們猶豫不敢邁步向前的,並不是痛苦,而是對不知未來的恐懼。

[掙脫愛的枷鎖 (Women who love too much) ] Robin Norwood - Chap 7 : 美女與猛獸

- 經由女性無私、完美、接納一切的愛,而使男性得救,並不是現代的想法。深具文化意義的童話神仙故事,早在許多世紀以前,就呈現了相同的主題。
-「美女與野獸」...這個流傳已久的童話故事,其實是寓有深意的,可是許多人誤解了其中的含意,以錯誤的方法來解釋它。
  - 錯誤的解釋 : 如果女性深愛一個男性,就可以改變他。
    - 這個觀念深入人心,一再地顯現在我們日常的言語行為裡。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就有這麼一條不成文的原則 : 我們可以經由愛的力量,感化改造別人;身為女性,更必須承擔這個責任。
    - 如果我們所關切的人,所做所為不合我們的期望,我們就必須找出方法,改變他的態度和行為。
    - 在這個過程中,別人也會給我們建議和鼓勵,所有的親友都會教我們如何幫助男性伴侶,甚至連大眾傳播媒體也不放過這個機會,把這種責任歸諸女性。
    - 女性買下刊物,遵照雜誌上的建議,試圖改造男性成為期待中的伴侶形象。
  - 為什麼我們女性喜歡改造不快樂、不健全的伴侶,讓他成為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男性?為什麼這個想法這麼誘人?
    -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教導我們 : 要幫助比我們不幸的人。如果有人碰到困難,我們就該同情他、寬大為懷。
  - 愛得過分的女性之所以作這種選擇,是因為她們想要控制這些和她們最親近的男性,這種欲望是基於兒時許多不快的感覺 : 恐懼、憤怒、緊張、羞恥、罪惡感、憐憫別人,及自憐。
    - 保護自己的工具有二 : 排斥、控制。
      - 排斥是拒絕承認兩方面的現實 :
        1. 真正發生的情況
        2. 由這個情況而產生的感覺與情緒
      - 排斥會失去面對現實,應變的能力。
      - 經由控制,她/他可以為自己創造出安全感,生活中就不會再有任何意外的驚擾。
  - 重點應該是 : 「接納」
    - 美女並不需要改造野獸。她以現實的觀點評估他,接納他的真面目,欣賞他的種種好處。
    - 激勵作用就在這裡 : 因為她接納的態度,才能使他獲得解放,顯出真正的面目。

- 在問題家庭中,總有一個全家都不願面對的共同問題。如果任何一個家庭成員試圖面對現實,馬上就會遭到其他成員的反對。
  - 不過每一個否定現實的家庭成員,並沒有意蒙蔽自己的感官知覺。那只是在保護自己免於衝突、負擔、恐懼時的自然反應,同時故意避開了令人煩惱的訊息。

兒童成為犧牲者
- 兒童往往認為自己是家庭問題的原因,而且自認能夠糾正問題,所以當嚴重問題發生時,她/他們就免不了有罪惡感。
  - 事實上,兒童根本無法主宰家庭問題,反而是不幸的犧牲者。
- 「幫助是控制的另一面」,我們必須時時檢視自己想改變別人的真正動機。
-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以為自己有個大錯,雖然我不確知錯誤在哪裡,但一定和沒人接納我、沒人愛我的事實有關。我們家裡沒有愛,只有責任,最糟的是我們不能戳穿生活的假相,必須在別人眼裡假裝快樂、富裕、成功。這種壓力非常強大,但我們卻不能吐露出來,甚至連提也不能提起。我很害怕別人會發生我不如人的事實...事實上,我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毛病,如果別人喜歡我,那是因為我表面騙過了她/他們,一旦她/他們真正了解我,就會棄我而去了。
- 我以為愛就是幫助別人、關心別人,我不知道愛就是接納別人的真我,因為我從沒有接納我自己。
  - 自己平常如何喜歡「主宰」別人。我總是滔滔不絕,自以為能幫助別人,其實都是在控制她/他們。

鞏固自己的價值感
- 這些女性在每次失敗之後,大受打擊,所以繼續與更糟糕的男性交往。除非這些女性了解自己這種欲望的基本原因,否則很難突破這種型態的關係。

努力學習愛自己
- 現在我暫時不和男人交往,因為我終於想通自己並不想要照顧男性,圓這是我所知唯一和男性建立關係的方式,是我避免注意自己的方法。
- 這種憤怒是來自她無力改變她所愛的家庭,她對愛和安全感的需求得不到回應,因此她追求自己可以控制的關係。

在空虛中求愛
- 西麗斯蒂必得學會和自己建立關係,方能以健康的態度和男性交往。她和男友的交往,基本上只是反映出自己內心裡的憤怒、混亂、叛逆;而她意圖控制這些男性,也顯示她意圖壓抑自己的力量與感情。她的目標在於自己,如果自己能獲得內心的穩定,就能反映在與男性的關係上。除非她學會愛自己、信任自己,否則絕不能愛別人或為人所愛。
- 許多女性都犯同樣的毛病,不先面對自己,只是不斷地更換伴侶,尋找自己身上所缺乏的東西。其實,這項尋覓應該由自己本身做起,如果我們不愛自己,沒有人的愛能讓我們滿足。我們在自己的空虛中尋求愛,只會使自己更空虛。

爭執愈演愈烈
- 把照顧關心的對象由別人轉向自己並不容易...我從未想過要讓自己快樂,我一直認為只要別人幸福,我就會快樂。

團圓
- 我必須先尋回自我...我必須自己作決定,必須了解自己是誰,自己所喜好和厭惡的事物,自己生命的意義與目的何在,除非我有獨自思考的時間,否則就得不到答案,因為只要我身邊有旁人,我就只會關心他、照顧他,安排他的生活甚於安排自己的一切。
- 問題家庭的子女常覺得自己是家庭問題的罪魁禍首,因此她/他們覺得自己應承擔責任、解決問題。一般說來,她/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三種 :
  1. 盡量避免別人注意
    - 不作任何要求、不惹麻煩、不在飽受壓力的家人身上加任何負擔
  2. 做個壞孩子
    - 做個叛逆的青少年、危險人物。這孩子犧牲自己,成為家庭中的問題人物,使自己成為家人痛苦、憤怒、恐懼和挫折的目標。
    - 這就是這孩子「試圖」拯救家庭的方法,她/他只有一種感覺 - 憤怒,憤怒遮掩了她/他的痛苦和恐懼。
  3. 做個好孩子
    - 自以為是強者,是幫助、鼓勵、勸告別人的人。

面對痛苦
- 不論排斥和控制是以什麼名目出現,都不能改善我們的既有生活或關係。排斥只會使我們落入原本掙扎的過程裡;而控制別人的企圖,則令我們只會顧著改造別人,卻沒想到自己。

接納 : 願意承認現實
- 「接納」: 「納」相對於排斥與控制,也就是願意承認現實,讓現實存在下去,而不試圖去改變它。
  - 快樂並不在於主宰外界的人或事,而是在於培養內在的平和,縱使面對挑戰與困難,也毫不退縮。

- 真誠地接納某人的真面目,而不試圖以鼓勵、控制、強迫的方式改變他,是愛的最高形式。
- 追求快樂並沒有錯,但如果把快樂的泉源放在別人身上,就表示我們沒有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且逃避改善自己生活的責任。

工作狂的伴侶
- 諷刺的是 : 唯有接納別人,才能使她/他改變。
-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能力過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可是我們沒有去做,因為我們覺得有人妨礙我們。在我們用心於計劃、控制、指揮,以改變別人之時,我們忽略了發展自我的義務。如果不能達到我們改變別人的目的,我們就會氣餒、沮喪。試圖改變別人往往會帶來煩惱及失望,但以自己的力量來改變自我的生活,則是令人愉快的。
  - 對方的問題絕不是自己的問題,改造別人絕不是自己的能力範圍、責任,或權力之內的事。

發展自己的興趣
- 也許她最後會發現她所追求的終獲實現,不必丈夫的部分也能享有豐富而充實的生活。也許她逐漸不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終於了解自己沒有必要再和逃避她的伴侶相處,因而解除了不美滿婚姻的羈絆。
  - 要身邊的伴侶為她的幸福而改變,是行不通的。除非她接受他的真面目,否則就會永遠等待他的改變,也不能過她自己的生活。


[掙脫愛的枷鎖 (Women who love too much) ] Robin Norwood - Chap 9 : 康復十大步驟

"如果一個人能付出豐盛的愛,那麼她/他也愛她/他自己;如果一個人只能愛別人,那麼她/他就一點也不懂愛。" - Eric Fromm, <<愛的藝術>>

1. 尋求協助
2. 把復原視作當務之急
3. 找一群了解這種情況的同伴,尋求她們的支持
4. 每天練習,拓展精神生活
5. 停止操縱、控制別人
6. 不要陷入異性關係的遊戲中
7. 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與缺點
8. 探索自己
9. 「自私」一點
10. 和別人分享妳所經驗、所學得的教訓


1. 尋求協助
- 意義 :
  - 從去圖書館查相關資料到找心理醫師治療,全包括在內。.... 和了解妳/你問題的專家接觸,或參與自我治療的團體,參加成人教育課程,向諮詢中心討教,甚至尋求警察的幫助。
  - 基本上尋求協助就是採取行動....要記住 : 這麼做是為了自己。
- 行動 :
  - 尋求協助必須先放棄妳/你能獨自處理問題的念頭...不幸的是,我們常常在遭到打擊之時,才能面對現實,一旦打擊過去,我們就又恢復原狀 - 獨自操縱、控制一切。
  - 如果妳/你藉著相關心理書籍來幫助自己,就要採取行動,依書中的建議和能協助妳/你的人接觸。
- 參與團體治療
  - 女性應找女性諮詢,因為只有同性才會了解對方在這個社會裡所扮演的角色,也才能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否則男女雙方很容易又陷入兩性關係的陷阱裡。
  - 如果找錯醫師,對妳/你的傷害往往比幫助還大。
  - 「尋求協助」並不表示要妳/你終止目前和異性的交往。... 異性關係成為她們如何過自己生活的多項考慮之一。
- 妳/你的問題必定比妳/你所願意承認的嚴重得多,而且病情仍然持續地發展。妳/你務必要了解自己必須接受治療,絕不可能獨力解決。
- 最令人恐懼的後果,就是目前正在交往的關係會因此結束。當然這個結果未必成真...
- 另一個叫人害怕的結果,是祕密會被洩露出去。決定採取行動的女性事後從未後悔,但事前的恐懼卻可能使她不尋求協助。
- 她不相信自己應該過更快樂的生活,其實這就是康復的關鍵。妳/你值不值得過比現在更好的生活?妳/你願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改善妳/你自己?

2. 把復原視為當務之急
- 意義 :
  - 無論如何,妳/你都願意採取必須的步驟來幫助自己。想想看,妳/你會多麼願意協助「他/她」改變,幫助「他/她」復原,同理,妳/你應該花相同的力量在自己身上。....為自己的生命盡一點心。
- 行動 :
  - 妳/你必須徹底投入,也許這是妳/你一生中第一次把自己當作重要人物看待,願意付出注意與關心。
  - 要協助自己,得先教育自己。妳/你必須找出從前的經驗對後來生活的影響。雖然面對這種資料是痛苦的,但比起繼續舊有的生活型態、一點也不了解過去的經驗如何控制自己的未來而言,前者的痛苦仍然較小。
    - 了解根源之後,才有選擇生活型態的機會,所以了解得愈多,選擇的範圍也就愈廣。
- 如果不把復原視作第一要務,就永遠沒有康復的時機,只會忙著做那些使妳/你保持病態的事情。...康復的過程也需要徹底改變思考、感覺和建立關係的方式,不能隨興之所至、偶爾想到才暫時改變,否則習慣就會佔上風,而使前功盡棄。

3. 找一群了解這種情況的同伴,尋求她/他們的支持
- 意義
  - 支援妳/你的團體並非一群漫無組織的女人 - 聚在一塊兒大談男性所做的好事或是命運之神的殘酷。這個團體應該能夠協助妳/你康復,當然,交換過去的創傷經驗確實很要緊,但如果妳們這群人只是不停地談「他說怎樣...而我說怎樣...」那麼妳們就可能離題太遠了,甚至妳可能找錯了幫助妳的對象。光是同情並不能使妳們復原。
- 行動
  - 在別人提供她們自己的經歷時,妳能夠認同她們,分享她們的經驗。她們能協助妳喚醒自己極力避免的遭遇和感受,使妳更了解自己。...在妳逐漸認同她們、接受她們的同時,妳也開始接納自己的特性和感覺。這就是自我接納的開始,是康復的必要課程。
- 幽默也是康復要素
  - 如果能對自己控制別人的企圖一笑置之,如果能對同伴與自己共有的毛病發出會心的笑,必定會對自己有所幫助。

4. 每天練習,拓展精神生活
- 意義 :
  - 對不同的人來說,精神生活代表不同的意義。...使妳/你脫離自己局限的範圍,以更寬廣的眼光來看事物。每天至少該抽出半小時,找出能使妳/你內心和平寧靜的目標。
  - 拓展精神生活就代表著放棄自我意志,不再堅持事情非得照自己的意思來辦。妳/你必須承認自己並不知道怎麼做才會對自己或別人更好,也許會有出乎妳/你意料之外的結果出現,也許妳/你最害怕、最想避免的事物,反而是妳/你康復的必經過程。
- 行動 :
  - 自我肯定都能改變妳/你的生活。每天應該至少早晚兩次各花三分鐘的時間站在鏡子前,大聲唸道 : 「我愛妳/你,願意接受妳/你的自我。」
- 沒有精神上的拓展,就無法放棄操縱別人的行為,也不能相信情況會如預期中的好轉。...不拓展精神生活,就不能放棄自我意志;不放棄自我意志,妳/你就不能進行下一步驟,仍認為控制伴侶是妳/你的天職,不願放棄這項權利。
- 拓展精神生活之後,妳/你就可以從修正一切的責任中解脫,不再操縱任何人或事,要她/他們依妳/你的意志行事。

5. 停止操縱、控制別人
- 意義 : 
  - 要停止控制別人,就是不幫助別人、不再提供建議。
  - 停止控制伴侶也表示不再鼓勵或讚美他。因為如果妳/你用這些方法來使他就範,不啻是把這些方法當作操縱他的工具。下一次讚美時,注意一下妳的動機。妳是否想提昇他的自尊?這就是操縱他。是否會繼續做妳所讚美的行為?這也是操縱。妳是否想藉此使他知道妳多麼以他為榮?那可能對他是個沉重的負擔。讓他因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驕傲,否則妳就等於是在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要記住 : 他並不需要另一個母親,而更重要的是,妳也不需要他做妳的孩子。
  - 這就表示不要太過關注他,多注意妳自己的生活。
- 行動 :
  - 妳必須學會對他的作為不予置評,也不插手干涉。這是康復過程中最困難的一個階段。....妳必須面對恐懼...妳做的是消除恐懼,而非操縱他。
- 如果妳致力於改變別人,就無力幫助自己。不幸的是,我們往往願意試圖改變別人,卻不願修正自己。唯有放棄前一個念頭之後,我們才能為後一個目標努力。
- 「憤怒與失望」往往來自企圖改變妳所不能改變的事物。想想看妳曾用過多少手段 : 長篇大論、懇求、威脅、賄賂,甚至暴力,可是這一切都並未生效,反而使妳喪失自尊、更焦慮、更無助、更憤怒。唯一解決之道,就是徹底放棄去控制妳所不能控制的生命。
  - 只有停止注意他,才能真正地對他有所幫助,所以如果妳真想幫助他,就不該理會他的問題,讓他自行設法,妳應該專注在自己身上。

6. 不要陷入異性關係的遊戲中 :
- 意義 :
  - 在不健全的關係中,男女雙方會藉著遊戲式的對話,以千篇一律的方式作答,因此阻絕了真正情感與資訊的交流,雙方互把自己的快樂與痛苦堆在對方身上。...三種典型角色 :
    1. 拯救者 : 「試圖幫助」的人
    2. 迫害者 : 「想責備對方」的人
    3. 犧牲者 : 「無罪、無助」者
  - 如果妳/你也有如上的言行,千萬要注意,妳/你已陷入控告、反駁、責備、彌補這些行為的循環之中,而這個循環是費時耗力、漫無目標又徒勞無功的,所以能止則止,不要以生氣、無助、或做好人來改變事態,來讓它依妳/你的希望發展。
- 行動 :
  - 「拯救者」的女性 : 喜歡照顧 (控制) 別人
  - 「迫害者」的女性,習慣於指出錯處,加以改正。
  - 「犧綜者」的女性,是三者中最弱的一種,完全由別人支配。
- 「犧牲者」亮出王牌 :
  - 不論愛得過分的女性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沒有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反而放在兒時恐懼、憤怒、無助等種種經驗上,所以不能使自己發展成為成熟的個人,不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7. 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與缺點 :
- 意義 :
  - 該探討自己心靈的最佳時機
  - 同時也該檢討目前的生活,使妳/你快樂和悲傷的各是什麼?過去呢?最美好和惡劣的回憶是什麼?有什麼成就?有什麼失敗的經驗?何時受過傷害?何時傷害過別人?統統把它們寫下來,稍後再作整理。
- 行動 :
  - 坦白地寫下一切感覺、想法與回憶之後,選擇一個關心妳/你、而妳/你也信任的人分享。這個人應該知道妳/你目前為求康復所作的努力,應該能聽妳/你傾吐心事,了解妳/你、關心妳/你,但不需置評,不需作任何建議,也不需給予任何鼓勵。不過妳/你所選擇的聽眾不該是妳/你的伴侶,因為妳/你的目的是要探索自己,等以後妳/你覺得有必要之時,再把一切告訴妳/你的伴侶。
  - 愛得過分的女性往往把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怪罪別人,而否認自己的錯誤或自己的選擇。
- 結果 :
  1. 妳/你可以捨去與過去有關的罪惡感,使妳/你對生活有更健康的態度
  2. 已傾吐了心事,而且未遭到任何嚴重的後果,使妳/你的安全感大增
  3. 不再埋怨別人,而且能自己負起責任之後,就可以面對各式各樣的選擇,使妳/你能改變生命中不滿意的一切。

8. 探索自己
- 意義 : 
  - 妳/你自己可以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涯。妳/你的計劃不必等待他/她來合作,妳/你才是唯一應依靠的人。
  - 妳/你應主動追尋自己的興趣。妳/你和「他/她」在一起太久,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應先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每個星期至少嘗試一項新活動,讓自己涉獵更多的經驗。
- 探索自己 : 冒許多險、見許多人、多年來第一次回到教室上課、獨自旅行、尋找工作......,妳/你知道妳/你該做這些事情,只是一直鼓不起勇氣嘗試,現在該是投入的時候了。不要怕犯錯,生活裡沒有錯誤,只有學來的教訓,所以勇敢地學習生命要教給妳/你的一切。
- 行動 :
  - 每天做兩件妳/你並不想做的事,以便發展自我,使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
  - 學習如何好好照顧自己,而不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勇於說不,以取悅自己;不要為了取悅別人而說「是」。清楚地說出妳/你的意志,縱使遭拒也不在乎。
  - 學習注意自己、照顧自己、愛自己。為自己買點東西,讓自己成為生活中美好一面的根源。...接納自己,肯定自己,這樣才有可能讓妳/你在往後的日子裡覺得充實。
- 不探索自己、開發自己的才能,妳/你就永遠會覺得沮喪消沉。雖然妳/你為此責備伴侶,但原因其實是在於妳/你沒有好好處理自己的生活。發展自己潛在的才能,可以使妳/你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
- 結果 :
  - 妳/你不必再找個伴侶來補償生命中所欠缺的部分。
  - 探索自己也能使妳/你成長。妳/你可以自己作決策,自己負責任,成為不折不扣的成人。直到我們為自己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之後,我們才有資格算是真正成熟的大人,不然只是孩童躲藏在大人的軀殼裡。
  - 發展自我也能使妳/你成為一個完整的女性,不再是非要男性支持的弱者,這使妳/你能夠找到更好、更健全的伴侶。

9. 「自私」一點
-  意義 : 
  - 「自私」是不再自我犧牲的必要過程 : 
    - 把妳/你自己的幸福、欲望、工作、娛樂、計劃及活動放第一位,在滿足別人的需求之前,先滿足自己的需求。
  - 妳/你相信自己的欲望與需要非常重要,滿足這些需求是妳/你該負的責任。同時,妳/你也讓別人為他/她們自己的欲望與需要負責。
- 行動 : 
  - 妳/你的改變也會使圍繞在妳/你身邊的人改變,他/她們自然會反抗,可是這種反抗及企圖把妳/你推回原來模式的努力,只是短暫的。
- 妳/你是世上最珍貴的 : 
  - 如果妳/你不認清「自私」的大前提,就很可能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別人的利益,才發展自我。自私不是妳/你的終極目標,終極目標是完成最高的自我。
- 要求得愈少,所得到的滿足愈大。

10. 和別人分享妳/你所經驗、所習得的教訓
- 意義 :
  - 要等自己康復之後,再採行這個步驟。
  - 這個步驟是和妳/你所參加團體的新成員分享經驗,只要解釋對妳/你最有效的方法,但不要作任何建議。此外,也不該責怪別人,因為責怪別人對妳/你並無任何裨益。
  - 妳可藉著分享經驗來幫助其他身陷困境的女性,方法有很多種,諸如為生命線做義工,或是面對面與需要幫助的人談。
- 行動 :
  - 妳/你必須感激別人對妳/你的幫助,妳/你必須樂意吐露心中的祕密,妳/你必須施愛不望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