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自己覺得最羞恥、最怪誕的缺點,其實也是一般人常有的毛病 - 即使不是這樣,其他人也有她/他們見不得人和荒誕不經之處。這種較為成熟的看法使我更容易與人分享真我,並訴說我是怎麼變成這副德性的。
- 當然,世上有許多不同的啟示和自我揭露。在我日漸成熟、走過人生若干週期之後,我變得越來越喜歡獨處。
- 到了中年,我越發審慎地選擇吐露心事的對象、說話的內容、時機、要說多少,以及如何說。無論如何,現在我比以前更加「自我」。當年紀越長越有洞察力,越了解自己,就會越不願意為了保住情誼或息事寧人而妥協或背叛自己。中年時體認出「未來」不可能毫無止境地延長下去,這挑戰使我們盤算出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以及如何有智慧地說話。

應該透露多少實情
- 分享個人脆弱之處是讓覺得彼此親密的一種方法,但不分青紅皂白地胡亂分享,或時機尚未成熟就大吐為快,可能導致反效果。
- 藉由克制自己,不向別人吐露太多私事,可以在自我的周圍營造出健康的界限。當妳/你要告訴別人有關妳/你脆弱處時,最聰明的辦法是拖延一些時間ㄨ考驗這個人是否適合我們吐露這些隱私,並評估自己在分享這些敏感的私事時是否夠安全、舒坦。
- 社會心理學家卡蘿.妲薇麗絲 (Carol Tavris) 提醒我們,「自我揭露」不是交朋友唯一的方法。愛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傳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進行。維護個人的慈私並不只是隱藏自我;它也可能是我們生存的最佳方式。
-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習慣隱藏真實的情緒,而不承認、分享、證實及了解自己的情緒,即使常展笑顏也沒什麼益處。任何表面裝得沒事的樣子並不能取代我們的真我,去與真正關心我們的人相處。但是,如果分享痛苦可能使我們越加痛苦,這時在特殊的場合偽裝快樂的樣子,將使我們更有力量覺得心情好一點,也能為自己做點事情,若是這樣,偽裝快樂便成為第一要務,至少是合理的第一要務。
- 當我們無法平衡地發揮才能、面對弱點時,自尊心和與別人親密的能力便會減弱。我們的沈默可能保護我們免於短期的懼怕,但長久下來,它卻會使我們更加感到羞恥、孤立、寂寞,得不到必要且應得的心理支持和實際支持。越親密且持久的人際關係,會使人越加渴望找方法表露全部的自我,結果卻反而更不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這段關係也會變得越不真實。

生病可恥嗎?
- 我們任何人都可能將注意集中在負面的情緒上,以至於忘了自己的優點,包括有能力處理困難及樂觀、心存盼望和喜樂。
- 學習表明自己的弱點是極大的挑戰。

莫管別人瓦上霜
- 情緒來的時候就像包裹一樣,是整批一起來的。我們在否認內心的憤怒、痛苦和脆弱時,也一併否認了我們擁有喜樂、愛和享受親密關係的能力。一旦否認不了自己擁有喜樂、愛和享受親密關係的能力,最後大部分的人也無法否認自己有悲傷的情緒。
- 學習不給予忠告,而是提出問題。學會當別人覺得痛苦時,最好的協助方法就是問對方一些問題,給予純粹的關注和愛。
  - 一起承擔痛苦並不會使她/他們喪失變堅強的能力。相反地,這樣反而會更加親近。
- 在許多情況下,我們能跨出的最有益步伐就是不要伸出援手。我們可以藉由關心她/他們,來表達對她/他們陷入苦境的支持,亦即陪她/他們同哭同哀傷,但不試圖將她/他們從痛苦的深淵中拉出來,也不試圖趕走她/他們的痛苦。

依賴的神話
- 事實上,我們全都與別人互相依賴。
- 社會文化非常強調獨立自主,以至於我們可能對自己的依賴心感到羞恥。在情緒上或身體上有特殊需求的人會感覺很丟臉,而外人卻疏於探詢,其實我們有必要體貼地主動問及這個問題。
- 人們也常會為自己老實說出自己的痛苦,而飽受自責之苦。
- 我們尤其可能對持續不斷的悲痛覺得羞恥,如美國黑人女性主義者貝爾.胡克絲 (Bell Hooks) 所說的 : 「就像衣服上的污漬,會讓我們覺得有缺憾、不完美。緊緊抓住憂傷、渴望表露悲,違反現代生活步調,時髦風尚並不會因為妳/你的憂傷而停擺。」
- 依賴和受苦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經驗。艱苦的經驗遲早會讓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是多麼需要彼此幫助。唯一可恥的事情是社會存在一種執拗的錯誤觀念,認為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求得健康、財富和幸福。
  - 最有智慧的生存方式是在妳/你際遇較平順,尚未遭遇重大打擊,以至於明瞭妳/你有多需要旁人的幫助時,去經歷表明弱點、需求和限制的經驗。

男人才會害怕依賴嗎?
- 我們的文化中總有一種迂腐的想法,認為男人不能尋求別人的指引,當然也不能仰賴別人提振情緒。

妳/你個人的風格是什麼?
- 每一個人都有優缺點,但當我們失去平衡時,「做自己」和「說出我們內心真正的感受」並沒有多大用處,反而會更走向極端。相對地,這時我們可能需要改變表現自我的方式才能擴大經驗。...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展現不同風貌的自我。
- 大部分的人都會發現,很難關閉內在的自動導航系統,改變我們毫無效果與別人聊天的習慣。

Tips :
-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令人難為情的。這種新發現使人更能自在地做自己。
- 學習當一個專心、關心的傾聽者及有技巧的發問者,可以促使對方尋求解決之道,也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的限度,這樣反而能為彼此更深厚的親近關係鋪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