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佛陀在不再尋求時頓然開悟,因為他讓「悟」來到自己心中。

健康,也是一種奇蹟
- 奇蹟是某種力量,一種我們不了解的機制,在冥冥中保護大多數人安度難關。

探索潛意識領域
- 心理疾病不是潛意識所造成,不如說是意識和潛意識中間的關係出了問題。
- 為什麼慾望和恨意會進入潛意識?為什麼會受壓抑?答案是意識不要它們。問題就發生在這樣的拒絕和排斥之中。人類有性慾和恨意並不構成問題。意識不願面對這些感覺並承受處理它們所帶來的痛苦,寧可自欺欺人,才是真正的問題之源。
- 我們的能力跟自以為是的不免有所差距。但潛意識卻把真相看得一清二楚。心靈成長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步發展,就是使意識中的自我愈來愈接近事實。

神恩的力量
1. 有滋養、支持、保護、促進人類生活與心靈成長的作用
2. 它們的作用不是完全不能跟據科學思維下的自然律原理來解釋,就是只能作不完整的解釋。
3. 在人類世界經常的、例行的發生。不但普及,而且本質上是無所不在的。
4. 雖然有可能受人類意識左右,但其淵源卻超乎意識之外,也不被意識的決策過程囿限。
- 所有的問題和所有的矛盾,都來自我們一心要為事物歸類、定位的欲望。人類有種硬要把事物歸納成個別實體的傾向...非把所有現象分門別類,認定它是什麼樣的實體,才覺得了解它。

心靈的進化
- 心靈成長是個人的進化。...人的一生中心靈成長的機會永無限制。
- 心靈成長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努力而非常艱苦的過程,因為它必須跟自然力量對抗,反抗保持原狀、執著舊的地圖、舊的方法、選擇容易好走的路的這種自然傾向。
- 自我擴充的愛就是一種進化的行為。

心靈成長的障礙
- 懶惰,唯一的障礙。
- 虛偽的愛是不情願擴充自我。懶惰是愛的反面。心靈成長得靠努力。
- 基督教的原罪觀念毫無意義,甚至引人反感。性跟罪有什麼關係,其他的嗜好也同樣無辜。
- 人規避在自己內心進行善惡論辯的步,所以才產生許多構成罪的邪惡行為。... 這方面的失敗只能歸咎於自己懶惰。進行這種內在辯論需要努力、時間和精神。... 這通常會接到選擇比較困難的那條路的鼓勵,走這種路要花更多的力量。進行辯論會使自己面臨痛苦與掙扎。
- 懶惰跟花多少時間工作或盡責任,都沒有關係。懶惰呈現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恐懼。...我們大多數的恐懼都是為了怕改變現狀,怕一旦冒險向前,就會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 病人雖然為了求改變而求助,其實對改變怕得要命,尤其怕達成改變要下的工夫。就因為這種害怕或懶惰,可能高達九成的絕大多數病人,在心理治療收效之前,就早早退出治療。
  - 自我中懶惰的成分就像魔鬼一般狡猾,不但擅長偽裝和欺騙,還會運用各種手段使自己的懶惰合理化。
  - 認清懶惰的真相,承認它存在於自己心中,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起點。
- 心靈成長愈趨成熟的人,對懶惰愈有自覺。
- 邪惡四本質 (??) :
  1. 盲目 : 避免去知道
    - 邪惡的人恨光明,因為光明會讓她/他們看清自己。她/他們恨善,因為它彰顯她/他們的惡;她/他們恨愛,因為它彰顯她/他們的懶惰。
  2. 橫行霸道,無所不為的懶惰。
    - 愛是懶惰的正相反。
    - 一般的懶惰是不去愛,邪惡則是視愛如仇,與愛對立。
  3. 不可避免 : 必然有人能控制懶惰,而有人完全不能。
  4. 對抗邪惡,正是一個追求成長的方式

發展成熟的意識力量
- 心靈成熟的人都能覺察到自己的懶惰,但一般人往往對自己的宗教和世界觀不知不覺。然而為了自我的成長,人們必須認清自己的成見與偏見。
- 紀律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認清自己的責任和抉擇的能力。這一部分的心靈,我們稱之為意識,現在我們就要把心靈的成長界定為意識的成長或意識的進化。
- 意識的發展,就是我們的意識開始認同潛意識已經知道的一切;意識逐漸與潛意識一致。

展現心靈潛能
-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做大部分的決定時,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她/他們採取行動時,並不了解自己的動機,也還沒有開始看清自己的抉擇會造成什麼變化。
  - 為不正當的理由做好事是否比為正當的理由做壞事好?人最有把握的時候,通常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自覺最總明的時候,也是對整個情況不了解的時候。
- 擁有足夠自覺、知道自己已經迷路的人,會勇敢地期許自己建立更好的自覺,擺脫無知。...這種更好的自覺不是靠靈光一閃就能完成,它是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出現,每一點滴都必須靠耐心努力的研究與觀察,也包括深刻的自省。她/他們會是謙卑的學生。心靈成長之路是終生不斷的學習。
- 擁有心靈力量的經驗基本上非常令人愉快。... 表現出一種充滿喜樂的謙遜。
- 體認心靈力量固人令人愉快,但也令人害怕,因為一個人知道得愈多,就愈難採取行動。不論我們怎樣行動,文明的歷程都可能因而改變方向。
  - 但另一方面,不行動也可視為一種行動,在某些狀況下,不行動或許是最好的行動。
- 隨力量而來還有一個問題 : 孤獨。
  - 她/他們不能推卸責任,不能諉過,也沒有人能教她/他們該怎麼辦,甚至沒有一個層次相當的人可以傾吐內心的壓力和痛苦。

承擔痛苦的報償
- 人常常用「防衛機制」來局限自己的認知。如果基於懶惰與害怕痛苦的心理,竭盡所能防衛自己的認知,到頭來對世界的了解就會跟現實脫節,行為也變得不切實際。
- 症狀本身不是病,而是治療的開端。... 它是來自潛意識的訊息,喚醒人自我檢討和改過。
  - 即使承認自己有病,也經常以各種微妙的方式,把過錯推給外界,親戚的冷、朋友的虛偽、社會的病態甚或命運。
  - 唯有少數肯正視自己症狀的人,才會知道痛狀是自己靈魂失常表現於外的現象,她/他們會接受潛意識的指示,從這項恩典中獲益。她/他們會面對自己的缺失,承擔治療自我過程中的痛苦,但也會因而得到極大的報償。
- 大多數病人一旦發現心理治療要求她/他們為自己的病情和治癒負責時,不論開始時鬥志多麼高昂,都會打退堂鼓。
  - 「為自己負責」是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逼迫病人面對企圖逃避的事情和責任。
- 成功改變而擺脫童年或祖傳咀咒的人,會發現自己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過去的問題變成了機會,一度可恨的障礙變成了期待的挑戰,曾經唾棄的想法變成了有益的啟示,從前不敢有的感覺也變成了活力與指引的來源。

不再抗拒神恩
- 心理治療不過是一種工具,一種紀律。要不要使用這種工具,使用到何種程度,為什麼目標使用,都還是由個人決定。
- 「成長意願」 : 治療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 本質與愛是相同的。愛是為了心靈成長擴充自我的意願。根據這項定義,真正擁有愛心的人也會不斷成長。
- 心理專家都熟知一般人往往害怕心理健康的事實。心理治療的主要任務並不是使病人嚐到心理健康的滋味,而是經由安慰、再三保證與堅決的態度,防範她/他們體會健康後再次逃開。
  -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讓她/他們望之卻步的是「勤勉」。大多數人都像小孩,對成年的人自由和權力羨慕不已,但對責任和自律卻毫無意願承擔。

迎接靈性生活
- 佛陀在不再尋求時頓然開悟,因為他讓「悟」來到自己心中。
- 每個人都希望被愛,但首先我們必須做一個值得愛的人,為被愛作準備,使自己成為一個富於愛心、能自律的人。如果我們一味尋求被愛、只希望被愛,往往不能如願,我們會變得過分倚賴,占有欲強,而不是真心去愛人。但如果能滋養自己和別人,不以取得報償為念,我們就能成為一個值得愛的人,獲得被愛的報酬。
- 有很多人基於被動、倚賴、恐懼或懶惰的心理,希望看清每一寸路面,要求保證每一步都安全而值得。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心靈成長之路就是要求妳/你在思考與行動兩方面,都能勇敢、進取和獨立。
  - 妳/你得獨自前進。沒有一個老師能帶妳/你過去,也沒有既定的方程式。

後記
- 治療者是否能付出真正的關懷,遠比她/他的政治見識、年齡或性別重要。... 治療者不應該過於急切地提出各種樂觀的保證,或不假思索地一頭栽入。真正用心的治療者,能度應該審慎、嚴謹而有所保留。
- 心理治療者的能力跟她/他擁有的證書幾乎毫無關係。愛心、勇氣和智慧都不能從文憑上看出來。... 專業心理醫生不見得是比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或牧師更高明的心理治療者,甚至還不及她/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